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3期

電視文藝節目傳承與創新的路徑探析

蒲   紅
2016年05月26日13:55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文明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也為電視媒體節目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最豐厚的營養。電視文藝節目,最為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關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通過電視手法讓人產生審美體驗為主要訴求。近些年來,文藝節目的發展進步非常迅速,主要表現在其內容的廣泛性、形式的多樣性和創作理念的時新性以及創作方式的多元性上。電視文藝節目的傳承與創新,要求節目在內容上繼承中華優秀的文化傳統,展現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形式上則要不斷借助最新的電視傳播技術手段,不斷創新節目形式,本文主要主要探討電視文藝節目的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電視文藝節目﹔傳承﹔創新

隨著科技經濟的迅速發展,大眾媒體無遠弗屆,電視作為最便捷、最廣泛的大眾傳播載體,使得人們的眼界更加開闊,而電視藝術也在不斷迎合著人民群眾的需要,不斷創新著,發展著。然而,電視文藝類節目經過二十余年的飛速發展,卻日漸被一些低俗、媚俗、惡俗的節目充斥銀屏,逐漸喪失對大眾的積極引導、教育、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尤其是近年來網絡新媒體的沖擊,電視藝術的發展在我國似乎到達了一個瓶頸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進步,特別是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在忙碌生活工作之余開始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電視文藝類節目,如何讓觀眾通過輕鬆愉快的觀看,既受到感染而身心愉悅,又可以從這些電視文化類節目中獲得人生真理、提升精神文化水平、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洗禮並繼承與發揚,是目前電視文藝類節目發展的必要方向,也是電視文藝類節目獲得創新發展的突破口。

一、電視文藝節目要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創新節目內容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會割斷自己的精神命脈,在世界文化激蕩中迷失方向。身為中國人,當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傳統文化,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弘揚其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創造性轉化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不竭源泉,使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不斷得到鞏固。電視綜藝節目在發揮娛樂功能的同時,也承載著普及和導向文化的作用,要充分的發揮寓教於樂的原則[1]。

電視藝術以電視媒介為載體,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傳播快捷、覆蓋面廣、受眾量大,因此,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電視藝術具有極強的發展活力和最廣泛的群眾基礎。通過電視藝術的形式,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既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外在要求,更是我國電視文藝節目的創新與發展需要把握的方向和主題。我國電視文藝節目的發展,必須堅持創造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電視藝術內容,將人民群眾的“中國夢”與電視藝術工作者的中國夢結合起來。

電視藝術的內容創新,不能閉門造車,打開創新的縱向時間維度,到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中尋求藝術的精華,以一種更加形象的展現方式促使人們去了解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和文化,比如陝西廣播電視台之前推出過的《絲綢之路萬裡行》系列節目,既可以讓人們形象地感受到歷史地理的雄渾壯闊,又能夠愉悅人們的身心,何樂而不為﹔比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等節目,則是借助電視屏幕,通過最新的電視技術手段,讓中華傳統詩詞、戲曲、文字等代表傳統文化的象征符號與觀眾見面,弘揚了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既叫好又叫座,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必須向外國借鑒電視藝術的發展經驗,因為電視在歐美國家的發展時間以及傳播范圍要遠遠超過中國,必然能夠給我國電視藝術的內容創新提供許許多多的借鑒,但是,借鑒不是抄襲,要將國外優秀的電視節目形式的精華加以學習,但更重要的是結合中華文化內核對其進行改造,西體中用,才能真正獲得本土、本國觀眾的青睞。比如《中國達人秀》等一系列節目,在學習外國娛樂節目優秀經驗的同時,更加注重對節目內容呈現的把關,自強不息、忠厚孝順、質朴勇敢,這些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通過每一位參賽者展現在廣大觀眾面前,讓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更獲得了一種對民族優秀品質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這也是此類節目取得成功的關鍵。

二、形式創新助力中國電視文藝節目的發展

新媒體環境之下催生了網絡APP客戶端,這一點已經被許許多多的前沿者實踐並宣告成功了,手機原本只是被用來打電話的,可是誰又能想得到有一天能拿著自己的手機一邊坐著公交一邊看著視頻,這一點已經被許多的商家做到了,比如優酷手機客戶端,電視藝術脫離了傳統的電視機,以一種更加方便的形式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這是電視藝術創新發展的一個成功案例,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電視人還是得時刻關注著科技前沿,以能夠保証電視藝術在科技創新中找到自己出路。

科技發展,催生了電腦、互聯網、智能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視不再是人們的唯一娛樂方式,而就影響力來看,新的媒體傳播形式是遠遠超過電視的。因此,電視藝術如果還不改變傳播方式,依然將電視機作為主要的傳播方式,那一定會被人們拋棄的。電視藝術必須時刻跟緊科技發展的步伐,不能對新生的科學技術產品置若罔聞,如果能夠將最新的新學技術產品當做自身發展的工具,那一定會為電視藝術贏得一定地位。

面對新媒體的興起,電視文藝節目的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面對新的技術,我們要合理加以利用,不能隻突兀地使用它,要把它賦予人的情感,賦予人的思維方式,這樣的結合、這樣的合理利用將會呈現給觀眾一個全新的、非常震撼的舞台效果[2]。電視文藝節目必須面對好、迎接好並最終運用好信息技術帶來的技術條件,將新媒體帶來的競爭壓力轉化為自身的優勢,才能在新技術時代下尋求突破,完成傳統媒體的華麗蛻變。

電視文藝節目的形式創新,要緊扣時代特征,從創作風格、創作理念、創作手段、節目形態等幾方面入手,積極廣泛地將高新技術運用於節目創作中,主動利用新媒體拓展傳播平台、拓寬傳播渠道,利用大數據、智能制造和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實現節目形式的創新發展。延長傳統電視文藝節目的生產鏈,線上線下相結合,網上網下相結合,大屏幕與小屏幕(移動終端)相結合,綜合利用多種資源,獲得電視文藝節目發展的最佳聚合效應。首先要整合自有媒體資源,將各頻道的優勢結合起來,形成合力,拓寬節目播出平台,集中力量優勢整合﹔其次,就是要綜合運用報紙、戶外媒體、網絡等方式,集中放大電視媒體推廣的傳播效應,通過新聞發布會、演員或主持人主題見面會、其他特色活動等,從而加大營銷的影響力度、擴大營銷的影響廣度﹔再次,更多進行嵌入式廣告經營模式,在越來越多的冠名節目、演播室裝飾等形態的存在以及節目內容與廣告主企業文化理念的內在性精神交融性傳達的方式出現[3]。

三、內容創新與形式創新有效結合才能創造出中國獨特的電視藝術

一個電視節目倘若不能通過有效的途徑走進人們的眼球,那它也是沒有價值的。因此,在當今社會多元化不斷發展的前提下,電視藝術的創新既不能脫離內容的創新,同樣也不能背離形式的創新,必須將二者有效結合才能達到電視藝術真正的創新發展。

我們可以看得到,現在有很多內容非常優秀的電視藝術產品,它們並沒有通過傳統的傳播方式——電視機向觀眾呈現出來,而它們首選的是網絡,因為他們能夠清楚的明白自己的作品適應於怎樣的人群,這也說明,他們明確自己的電視藝術作品是為哪個階層的人群而生的,同樣,他們也清楚這個階層的人們通過怎樣的方式去接受電視藝術內容,他們既有效的進行了電視藝術的內容創新,也利用了科技帶來的電視藝術傳播形式創新,在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比如,《十萬個冷笑話》、“老濕”的《不吐不快》等一系列針對年輕一代的電視藝術產品。網絡授課現在也慢慢被人們所樂道,很多人將許多優秀老師講課內容拍攝下來,並作為一種電視藝術呈獻給觀眾,而又有一些人,將這些內容上傳到APP客戶端,使得電視教學藝術得以發展,比如《網易公開課》等。這些都是電視藝術內容創新與形式創新的有效結合發展而來的,也是內因與外因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而產生的電視藝術的創新發展。

電視文藝節目的發展,電視文藝節目內容的傳播,必須借助技術手段,實現單屏向多屏的轉變,實現多屏分發、多屏合一。

四、小 結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是時代發展的集中體現,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電視藝術,就其形式而言,是最富於創新活力的一種文化樣態,而就其自身的藝術內涵而言,更是一門需要不斷創新發展以實現自我社會功能的藝術類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要一步,中華傳統文化需要借助電視藝術這一載體,來得到弘揚﹔而電視藝術則更需要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通過不斷創新的表現形式,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電視節目形態相結合,將傳承展示優秀傳統文化與豐富電視節目表現內容相結合,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實現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應易璐.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J].藝術科技,2013(6).

[2] 楊嶸.淺談電視文藝節目創新與辦法[J].新聞傳播,2013(12).

[3] 高艷君.電視文藝的品牌和創新[J].價值工程,2012(21).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