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3期

新媒體時代地方高校新聞教育改革路徑探討

段詩萌 黃  玲
2016年05月26日15:4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播手段與傳播形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為新聞從業人員的能力與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高校新聞教育也應該應時而變,培養時代所需的新媒體人才。本文立足於新媒體環境,結合當下高校新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為我國地方高校新聞教育提出建議,以促進我國地方高校新聞教育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新聞教育﹔改革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正在無孔不入地滲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當中,越來越多的微信公眾號、APP已將我們包圍。新媒體時代打破了常規的時間、空間限制,信息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統的新聞採編流程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媒體形態的變化也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媒體面臨生存危機,而新媒體發展得如火如荼。這些變化也對如今地方高校的新聞學教育提出了要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曾說“幾乎沒有哪一個科目像新聞傳播學一樣緊隨科技的進步和創新,新聞傳播學的教學必須與時俱進。”所以,無論是新聞學本身學科的內在要求,還是為了滿足新媒體時代媒體的需要,地方高校新聞教育改革,可以說是勢在必行。新媒體時代,地方高校在師資、教學內容和教學實踐方面都應該有所創新,而不是墨守成規。現在新媒體發展的如火如荼,如果在教學中沒有這方面的內容,沒有安排學生進行關於新媒體的實踐,恐怕已經落后於這個時代了。

一、引進懂新媒體的“實戰派”教師隊伍

新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傳播方式瞬息萬變,地方高校本身離北上廣等媒介發展迅速的城市較遠,缺乏必要的媒介環境。因此課堂上更需要不斷更新傳媒發展動態,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今地方高校與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學院派”即理論型教師師資水平差距較大,但“學院派”教師大多缺乏實戰經驗,或者隻了解傳統媒體,對新媒體知之甚少。教師不熟悉媒體的運營,對學生的指導往往只是表面功夫,不能深入新媒體的實質。或者採用“拿來主義”,將一些現成的新媒體運營的理論生搬硬套,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這種情況下實踐就顯得毫無意義。還有一些學校會不定期的邀請新媒體業界的專業人員走進課堂為同學進行授課,出發點雖好,但往往授課內容之間銜接較差,系統性不強,學生無法很好吸收,使授課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地方高校可以在新媒體師資力量上多做文章,引進更多懂新媒體的“實戰派”教師隊伍,多引進那些在新聞媒體有過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尤其是在新媒體中有所作為的人才,而不應把博士學位作為唯一的衡量標准。

比如遼寧師范大學就曾邀請畢業於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董博老師來給2012級新聞專業的學生上了一年的課程,主講新媒體營銷與文化產業方面的課程。董博老師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新媒體有著深刻的理解。她是SHAPE CHINA 2015創變中國全球杰出青年峰會大連社區執委﹔也是新領軍者社區的獲獎人,代表社區的5200多名的Global Shapers參加在大連舉辦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也曾參加在日內瓦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杰出青年峰會年度執委年會。她給學生們帶來的很多業界新的東西,令同學們耳目一新。

即使不去聘請那些新媒體的一線從業人員,也可以組織地方高校教師去新媒體帶職實習,在一線了解到最新鮮的內容,回來與其他老師、學生分享。就比如說,香港城市大學有一次急需一位教廣告實務但又做學術研究的教師,有一位應聘者本科學過廣告,但碩博期間從事基礎理論研究,於是學校就派他先去一家4A廣告公司待了一陣,回來以后開設了好幾門廣告實務課程。這種投資是有一點成本,一位新教師上任之后的半年、一年內不安排課,但之后回報更多。建立了與業界的關系,了解業界運行的過程,對今后課程設計、講課都是大有益處的[1]。

二、教學內容上優化通識教育體系、增加新媒體內容

在現在媒體融合之勢下,專業設置顯得過於狹窄,比如新聞學專業的同學隻學習關於新聞學的內容,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同學隻學習關於廣播電視的內容,對通識知識掌握不多。美國新聞教育評議會認為:“要想真正學好新聞,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底蘊,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應該有扎實的基礎。”地方高校雖然在媒介環境上不如其他處在優越地理位置的院校,但在課程設置上可以適當修改,彌補不足。新媒體時代需要的從業者應該具有廣泛的知識與扎實的專業基礎,因此地方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應該提供更多百科知識,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並重,並且可以根據學校自身的特點著重增加某方面的課程。比如財經院校可以培養偏重財經新聞的記者、編輯﹔體育院校可以增加體育新聞的課程,避免各個學校學生培養的同質化,特色的新聞人才才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

增加與新媒體相關的課程,包括關於社交與移動互聯網、網絡與多媒體報道、大數據新聞、融合新聞、視覺新聞等課程。同時,媒體的細分化、受眾需求的多元化,精確細分新聞市場、實施行業間的分眾傳播已成為新傳媒時代新聞傳播的新模式[2]。

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可以多選取一些最新發生的案例,和學生一起交流彼此的感悟、啟示。同時,像現在許多自媒體發展的很好,就拿微信的公眾賬號來說,它的一步一步發展就體現了如今自媒體橫行的大勢。有許多優秀的公眾賬號都可以去借鑒與學習,比如著名財經記者吳曉波的“吳曉波”頻道,或者一些紙媒的公眾賬號如《南方都市報》等,同時也可以參考當地做的比較好的公眾賬號。我們在教學中也可以善於利用微信微博這些新媒體,比如一個班級可以開通一個微信公眾賬號或者微博賬號,可以每周設置一個主題,然后班級同學輪流去運營,通過實際的操作來學習如何運營一個公眾賬號,積累經驗。

三、打造以“多元”為特征的實踐體系

培養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其實就是為新聞事業輸送優秀的新聞人才。“爾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一味地給學生灌輸各種理論知識往往並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結合新聞學本身實踐性就很強的特點,高校在教學中也應該盡量多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實踐機會,搭建多元化的實踐平台,使學生能夠真正實現理論聯系實際,將所學知識用起來。

多元的實踐包括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在學校內部,可以鼓勵學生到校園媒體去實踐,比如校報、校刊、校廣播台、校電視台。在實際參與中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通過運營學校的官方微信平台與微博平台體會新媒體時代的新型媒體運作方式。近幾年,也有很多學校建立了自己的媒介融合實驗室,具備廣播電視、攝影攝像、媒介管理、出版等功能。比如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以其特有的“密蘇裡”模式著稱,核心是“邊做邊學”。通過實踐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多媒體操作是其特色。該學院的未來實驗室落實了許多帶有實驗性質的教學項目,學生可以從事各種各樣的實驗活動,把媒體融合思想融入到新聞制作和發表中,同時促進密蘇裡新聞學院和世界上很多媒體單位進行合作,從而讓不斷革新的新技術得以進入實驗室[3]。

走出校園,學生們可以分散到各處媒體平台進行專業實習。由於學生數量大,可以將學院安排與學生自己找實習單位相結合,由專業指導老師進行統籌。地方高校由於資金匱乏,可能未必具有雄厚的資源與設備,但是地方高校可以轉變思路,換種思維來看待這個問題。沒有豐富的財力資源,也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繼而推動新聞教育的發展。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都紛紛建立了微信公眾平台與微博平台,大大小小的企業也都進行試水,但往往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可見新媒體運營人才的缺失,地方高校可以抓住這個契機,培養學生對新媒體平台的運營能力,滿足社會切實需要。同時,地方高校還可以增強與周邊社區宣傳部門的聯系,安排學生對社區實地走訪,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進行採訪、撰寫稿件等工作,提高實操水平。除此之外,高校還應該鼓勵學生多參加各種新聞類專業比賽,在比賽中提升自己的實操水平。比如高等學校大學生計算機創意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北京大學生微電影節、高等學校好新聞獎等,在比賽中增長見識,提升自我。

從整個媒介行業來看,我國現在的傳統新聞教育模式下所培養的新聞人才數量遠遠少於新媒體時代的需求。因此,根據市場需求,適時轉變教育模式是當下地方高校新聞教育必走之路,借助“兩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戶端)來開展教學,同時改良以往的“滿堂灌”授課方式,鼓勵學生多發言,課堂的主宰由老師轉為學生。使我國新聞傳播教育重新發出光芒。

除此之外,因為教師在新聞學教育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所以在新聞傳播教育中,必須首先更新教師對於新媒體的觀念,提升教師的新媒體實踐能力。同時引進更多富於實踐經驗的“實戰型”人才,用以重塑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和新聞實踐。

四、結 語

新聞學是一個新興學科,新聞學教育也還在不斷進步與發展。在這場地方高校新聞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與時俱進,這是所有學科的內在要求,而新聞學教育更是如此,因為新聞本身就是新近變動的事實。適時增加一些新媒體的內容,緊密關注業界最新動態,將最前沿的東西傳達給學生。

總之,地方高校新聞專業教育應立足現實,結合以往辦學經驗與當下的時代要求,打造一個多元化、全方位的實踐平台,使學生能夠有的放矢地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在這個平台中,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使新聞專業主義理想這朵鮮花能夠在新聞教育中絢麗綻放。

參考文獻:

[1] 任雪菲.大數據時代的新聞教育變革[J].甘肅高師學報,2015(5).

[2] 陳瑛,方艷.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轉型探析[J].新聞知識,2015(7).

[3] 黃姣姣,聶清.新媒體環境下我國高校新聞專業教育發展的探討[J].新聞世界,2015(6).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