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3期

試論《觀察》時期儲安平的編輯思想

林立華
2016年05月26日16:0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儲安平的一生和報刊有著緊密的聯系,曾先后主編過《文學時代》《中國晨報》《力報》《客觀》等刊物,尤其是他於1946年創辦、主編的《觀察》周刊,因為文風犀利、觀點獨到,在當時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成為中國進步民主運動的一面重要旗幟,同時,也集中反映了儲安平的編輯思想。本文從提倡言論自由,辦刊目的是輿論監督,客觀、公正、理性的編輯精神、獨立自主的辦刊精神等四個方面就《觀察》周刊時期儲安平的編輯思想進行了梳理。

關鍵詞:《觀察》﹔儲安平﹔編輯思想

儲安平(1909∼1966),江蘇宜興人,我國著名新聞人,於1946年9 月 1 日在上海創辦、主編《觀察》周刊。《觀察》周刊是國民黨政府時期知識分子發表言論的重要陣地,聚集了胡適、馮友蘭、傅斯年、季羨林、錢鐘書等許多在思想界、知識界頗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以犀利的筆觸,敏銳的思想,多角度、全方位地對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等進行評論,希望以言論的力量推動社會的發展,年刊行量最高達10.5萬份,在當時擁有較大影響。本文以新聞學的視角考察了儲安平《觀察》時期的編輯思想,以期為當下報刊的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一、提倡言論自由

1936年,儲安平留學英國,就讀於倫敦大學經濟學院政治系,師從英國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費邊社員拉斯基教授,深受拉斯基的政治民主、經濟平等自由思想的熏陶。回國后,儲安平曾先后擔任多家報紙的撰稿人和編輯。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採取禁止言論自由、迫害共產黨人和民主人士等手段,鉗制輿論。作為一名杰出的新聞人,儲安平敏銳地意識到當時的中國言路狹窄,亟需一個可以使大部分人尤其是知識分子發表言論的平台,因此,在《觀察》周刊創刊時,他就把維護言論自由作為刊物宗旨之一。在儲安平看來,自由是信仰自由、言論自由、人身自由等人人生而就有的權利,而言論自由是首要的、最基本的權利。因此,他明確提出如要進行民主變革,首先要保証知識分子的言論自由,其次要保証一般人民的言論自由。

儲安平的自由思想還體現出了一種文化上的寬容精神。在《觀察》周刊的發刊詞中,他就明確提出,作為一名新聞人,在尊重自己的思想、言論自由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思想、言論自由,隻要無背於公平、獨立、客觀的基本原則,我們將容納各種不同的意見。可以說,《觀察》周刊深深地體現了儲安平的這種寬容精神。在《觀察》周刊發行半年以后進行總結時,他還鄭重表示,容許每個人陳述各自的思想是言論自由的主要體現,在當時國民政府進行輿論鉗制的黑暗時期,這種寬容的精神尤為可貴。

儲安平還希望有更多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投入到作者隊伍中來,以形成強大的輿論,實現社會進步。在一篇政論中,他明確說,為了實現國內民主,應當採取各種辦法鼓勵中產階級,尤其是教授、作家等知識分子在報刊上發表言論,以建立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推進中國的民主化進程,這在當時國民政府鉗制輿論的黑暗時期,確實令人振聾發聵。

二、辦刊目的是輿論監督

作為一名新聞人,儲安平認為報刊在促進國家進步、進行輿論引導、構建社會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是這種對報刊社會功能的深切認知,促使儲安平創辦《觀察》周刊,以期以言論政,促進社會進步。

在儲安平看來,如要實現國家民主,不僅要有良好的政治生態,也要有健全的社會輿論,編輯刊發對國家經濟、政治、文化進行評述的文章,是實現報刊進行輿論監督、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也是報刊社會功能的應有之義。《觀察》周刊刊行時期,正值抗戰勝利,國內外各界愛國人士強烈呼吁和平,反對內戰的時期,這一時代背景不僅為《觀察》周刊的發行創造了良好條件,也為儲安平實踐其政治思想提供了廣闊平台。在整個《觀察》時期,儲安平撰寫了《失敗的統治》《學生扯起義旗,歷史正在創造》《中國的政局》《大局浮動,學潮如火》等政論文章和報告書,除了對國民黨黑暗統治的強烈批評,還有對學生愛國運動的支持和對美國對華援助政策的思考,充分體現了他對以言論政精神的堅守和對民主政治的追求。

需要指出的是,儲安平雖然關心政治,但只是希望以獨立、客觀的立場闡述對國家政治的看法、批評和建議,而不是參與具體的政治活動,因此,在《觀察》周刊的發刊詞中,他就明確宣布,《觀察》周刊是一個個人發表言論以促進國家進步的刊物,而不是政治斗爭的工具。

三、客觀、公正、理性的編輯精神

客觀、公正、理性是信息傳播的重要原則,也是每一名新聞人應有的基本理念,對此,儲安平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在《觀察》發刊詞中,他就說,《觀察》周刊每一位撰稿者雖然對政治上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所著文章都應秉持客觀、公正、理性的立場,對時局進行自由地評說。同時,《觀察》周刊也將本著民主原則和寬容精神,信守民主、自由、進步、理性的原則,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位撰稿者,給每一位撰稿者充分發言的權利。

儲安平制定了《觀察》周刊的來稿編輯原則,並在各期刊物中標示出來:第一,隻要無背於民主、自由、進步、理性的原則,《觀察》將尊重每一位撰稿人的言論自由的權利﹔第二,《觀察》撰稿人都要署真名。在儲安平及撰稿者的共同努力下,《觀察》周刊成為當時國統區人們了解外部信息的重要來源,也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哈佛大學著名歷史學家、中國問題觀察家費正清在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時就將《觀察》作為研究國民政府時期重要的參考資料。

在處理《觀察》編務工作時,儲安平也坦坦蕩蕩,絕不遮遮掩掩,對於自己更是嚴格要求。在他看來,《觀察》周刊是全國知識分子的共同刊物,代表的是眾多知識分子的共同理想,而如此多的知識分子支持這一刊物,是因為可以暢所欲言,自由評說,從不同角度闡釋自己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觀點。因此,作為編者,更應超然物外,不以個人私利而損害作者和讀者的利益。這也使得《觀察》周刊成為當時自由主義的標志性刊物。在1946年到1948年兩年多的時間裡,《觀察》發表了近百篇評論,涉及了政府官員腐敗、和與戰、學生運動等社會熱點問題,充分反應了當時的社會思潮和知識分子的心聲。

四、獨立自主的辦刊理念

在多年的報刊生涯中,儲安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辦刊理念,其中,獨立自主是他辦刊理念的重要內容,這其中既包括經濟獨立,又包括精神獨立。

在創辦 《觀察》周刊之前的1945年,在出版商的支持下,儲安平曾短暫主編過《客觀》,但由於該刊雖然由他主編,但並不是主辦,所以,在文章的編輯、選擇上受到較多掣肘,辦了幾期就離開了該刊。這段經歷使儲安平深刻地認識到,隻有堅持經濟獨立,才能貫徹自己的編輯意圖,為此,在創辦《觀察》周刊征集股金時,他就明確宣布不接受來自任何政治團體或官方的資金。《觀察》周刊以犀利的文風、獨到的觀點以及出色的經營管理,在當時的學界、政界、工商等許多行業和領域擁有龐大的讀者群,發行量也由創刊初期的5000份猛增至10.5萬份,發行收入足以保証它可以自給,從而保証了經濟的獨立。在給胡適的一封信中,他就曾透露,僅1947年,《觀察》周刊就盈余2.33億元,是創刊時本錢的20倍,這大大出乎了儲安平的預料,為此,儲安平不無自豪地說,《觀察》周刊的經營模式不僅為當時中國報刊的運營提供了一條新的道路,同時也告訴世人,創辦刊物是可以依靠發行而實現經濟獨立,並不一定要依靠官方或其他社會團體的資助的。

作為一份政論性刊物,《觀察》周刊敢於對當時的國民政府進行批評,敢於對社會上的丑惡現象進行揭露,如刊登的《誰能替人民說話》《失敗的統治》《我們所需要的法治》《中國政治上的四種矛盾》等文章,對當時的時局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對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統治進行了無情的揭露。為此,當時的國民政府多次警告儲安平,並威脅要查封《觀察》周刊。然而,在強大的政治壓力面前,儲安平獨立辦刊的精神沒有改變,《觀察》周刊言論的力度也沒有絲毫的減弱。面對被查封的危險,儲安平的態度異常堅決:《觀察》周刊的編輯政策是獨立的,不受外來干涉的,絕不會因外部的不同意見而改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他看來,要維持完整的人格,必須保有獨立的意志,這個原則是絕不能放棄的。

五、結 語

儲安平創辦《觀察》周刊,目的在於以言論政,進行輿論監督,從而喚起廣大人民的愛國熱情,進而實現社會的繁榮昌盛。對於儲安平來說,救亡圖存才是他的根本目標,而創辦《觀察》周刊不過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手段。但是,由於儲安平早年留學英國,深受西方自由主義的影響,同時,囿於自身對國民政府反動本質和國家前途命運認識的局限性,試圖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提倡所謂的“第三條道路”。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面臨的是兩個前途、兩種命運的尖銳斗爭,社會形勢決定了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

但是,儲安平所主辦《觀察》周刊對腐敗的國民政府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嚴厲的抨擊,對學生學潮給予完全肯定,對美國對華援助進行了深刻剖析,對共產主義運動給予充分肯定,從客觀上為推翻國民黨反動政府提供了輿論支持。而儲安平的豐富多彩的辦刊實踐以及提倡言論自由,以言論政、促進社會進步以及其客觀、公正、理性的編輯思想,對於今天從事出版編輯的工作者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新穎編.儲安平文集[C].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

[2] 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 徐耀魁.西方新聞理論評析[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4] 李小尉.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知識分子社會心態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4.

[5] 張育仁.自由的歷險——中國自由主義新聞思想史[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