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一日之間成"雞湯大師" 冒名金句再度網絡刷屏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楊絳《一百歲感言》。”前日,隨著楊絳先生去世的消息傳開,這段雞湯味十足的文字又再次在網絡上以楊絳的名義刷屏。
百歲感言 2013年已被証偽
說起這段“百歲感言”,還真是一段頗為長壽的謠言。
早在2013年時,網絡就曾瘋傳包含這段話在內的更長的一段文字,特別是在李開復等網絡大V轉發后,更是廣泛傳播,被不少文青奉為圭臬。
當時,整理楊絳文集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就特別問過楊先生本人,她明確表示自己沒寫過這篇文章。人民文學出版社還特意於2013年7月15日在出版社官微上做過辟謠說明。
那段話可以說是亦真亦假,有一部分內容確實來自《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但后面這段人生感悟卻完全與楊先生無關。
隻可惜,當時這段辟謠說明並未引起太多關注,隻有二十多人轉發,十幾條評論,其中大部分還是比較了解楊絳作品的讀者。
2015年12月,一向以手寫體微博被津津樂道的明星井柏然,在自己的微博裡手寫了文章開頭,也就是現在流傳最廣的這段話手寫體。這條微博的評論顯示有6萬次的轉發、兩萬條的評論,點贊則有28萬次。應該說是明星的力量賦予這段雞湯話更長久的生命力。前天,井柏然在聽到楊絳去世的消息后,又再次轉發了自己半年前的那條微博緬懷先生,轉發次數也達到了一萬次,評論有5557條,點贊則達到12萬次。不過,這條微博下面多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提醒井柏然這段話並非出自楊絳。
一看就假 文字風格大相徑庭
人生、風景、淡定、從容……這些“雞湯”裡常見的標志性文字大概是這段話備受追捧的原因之一。
其實,對楊絳先生稍有了解,或者對文字敏感的人都會發現這段文字有些不對勁。網友“陳小克”在微博中就表示,但凡讀過她(楊絳)書的,都不會以為那篇雞湯文是她寫的。作家李娟也指出,這段話文理不通,一看就是瞎編的。
楊絳在百歲之際接受過《文匯報》的採訪,對比之下會發現,楊絳說的與流傳的雞湯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風和個性。在訪問中,楊絳說,“我的‘向上之氣’來自信仰,對文化的信仰,對人性的依賴。”也說過,“含忍和自由是辯証的統一。含忍是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學會含忍。”這些話語中飽含著一位文學大家對人生的豁達,也有著理性的思維,而不像雞湯文那樣不著邊際。
人民文學出版社策劃部主任宋強這兩天一直在向媒體解釋、澄清這些雞湯文和楊絳先生沒關系,“楊先生對人生、死亡、宗教思考得很深刻,絕對不會像流傳的雞湯文那麼膚淺。”他還特意挑出一些真正的楊絳“金句”,讓大家對比。
“雞湯”泛濫 虛榮心在做怪
楊絳並不是第一個被“雞湯”的名人,近年來名人澄清網絡流行金句與自己無關也成了潮流,白岩鬆、崔永元、陳丹青、王朔、莫言等人都曾遭遇這種尷尬。
隨著楊絳假“雞湯”文流行,也有許多人在轉發一句調侃假“雞湯”的話:“你的問題在於讀書太少,在朋友圈點蠟燭太多。”
文藝評論家解璽璋說,現在在微信和微博等網絡空間中有一種特別不好的傾向,“很多人喜歡假模假式地做道德表演,一旦有名人去世就趕緊點蠟燭表示悼念,哪怕自己此前並不了解此人﹔還願意轉發逝世名人金句,顯得自己頗為了解,反而因此鬧出笑話,是一種非常不好的風氣。”
著名文化評論人史航也認為,網上之所以有那麼多假王朔、假陳丹青流行,是因為許多捧王朔、追求陳丹青的都是不了解王朔、陳丹青的人,更多時候是為了虛榮心在轉發。
除了轉發者的虛榮心外,“假雞湯”背后還有著真金白銀的利益在。宋強說,打著名人招牌發“雞湯”,對許多網絡大V和微信公眾號來說,往往意味著可觀的流量,而這種流量會和收益直接挂鉤。這也是許多網絡段子手熱衷於制作段子的原因之一,而盲目轉發者正是他們的最愛。(牛春梅)
楊絳的話
■天生萬物,人為萬物之靈。天地生人的目的,該是堪稱萬物之靈的人。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
■人有優良的品質,又有許多劣根性雜糅在一起,好比一塊頑鐵得火裡燒,水裡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燒又淬,再加千錘百煉,才能把頑鐵煉成可鑄寶劍的鋼材。黃金也需經過燒煉,去掉雜質,才成純金。人也一樣,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
■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脫“小我”,而順從靈性良心的指導。能這樣,一家子可以很和洽。家和萬事興。家家和洽,又國泰民安,就可以謀求國際間的和諧共榮,雙贏互利了。在這樣和洽的境界,人類就可以齊心追求“至善”。
■了解自己,不是容易。頭腦裡的智力是很狡猾的,會找出種種歪理來支持自身的私欲。得對自己毫無偏愛,像偵探偵查嫌疑犯那麼窺伺自己,在自己毫無防備、毫無掩飾的時候——例如在夢中,在醉中,在將睡未睡的胡思亂想中,或心滿意足、得意忘形時,捉住自己平時不願或不敢承認的私心雜願。
■理想應該是崇高的,難於實現而令人企慕的,才值得懸為理想。如果理想本身就令人不滿,就夠不上理想了。
(人民文學出版社選摘自楊絳原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