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山寨電影扎堆兒備案 片名頻"撞臉"創意仍在囧途

2016年05月28日06:18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片名頻“撞臉”,創意仍在囧途

  山寨影片模仿熱門影片,被譏諷為豬鼻子插蔥——裝象。 漫畫/琚理

  《匪在囧途》《101次逃婚》《速遞與激情》《許仙的奇幻漂流》,乍看上去,是否覺得很眼熟?這些似曾相識的影片名,此刻正貓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日前公示的一批電影備案立項名單裡,這些片子很快也會像它們的“遠親”《人在囧途》《101次求婚》一樣跑上大銀幕。在“借用”劇情、照抄海報后,國產電影又玩“創新”,那就是山寨片名,它們往往極力貼緊之前那些票房大賣的影片,試圖魚目混珠獲取利益。

  怪象

  奇葩片名盯上寄生式營銷

  如果從最初的《人在囧途》算起,“囧”系列已在國內銀幕活躍了六年之久。如今看來,它似乎已經完全停不下來。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最新發布的電影劇本(梗概)備案名錄裡,依然能看到主打“囧”字牌的身影——《瘋狂的囧途》《匪在囧途》《一囧到底》。從劇情梗概得知,這些影片不僅片名與“囧”系列雷同,就連定位也是公路搞笑喜劇。有網友感慨:“真希望能像‘一囧到底’這名字一樣,就到此打住吧。”

  這種傍票房佳片的行為,花樣兒玩法可不少。備案名錄裡的《101次逃婚》完全模仿林志玲2013年參演的《101次求婚》,隻不過求婚101次尚好理解,編出“逃婚101次”的橋段,這還真有點兒莫名其妙。如果不仔細分辨,你甚至誤以為《速遞與激情》就是《速度與激情》,其實兩者內容是風馬牛不相及。后者是好萊塢動作大片,而前者的劇情不過又是一部囧劇:一家快遞公司意外卷入一場鑽石的商業交易案件,雙方為追回鑽石對途中的快遞員進行圍追堵截。無需成片上映,一看就知又是一地雞毛。

  如果把上面的行為比作誤導式“傍大款”,還有一種山寨手法可以稱作“攀親戚”。在一些視頻網站,滿眼盡是“沾親帶故”的片名。諸如《解救吾小姐》《命中住定》《鋼管俠》《五十度黑》《小姨子去哪兒》,從中很容易找到已上映的熱賣影片的影子,對此有網友戲稱為“一大撥兒表兄弟從天而降”。

  “這種做法完全喪失了對觀眾的誠意。”影評人杜娟將之稱為寄生式營銷,“那些不知名的影片為了求個好收成,挖空心思往那些已獲成功的電影上靠,目的就是讓觀眾傻傻分不清,騙進影院來再說。”

  根源

  跟風熱門題材照葫蘆畫瓢

  一部又一部“囧”字影片推出,也折射出當下國內電影的跟風“囧狀”。“國產片常以山寨、無厘頭代替創意和想象力。”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認為,中國電影同質化嚴重,導致類型不夠豐富,創意能力偏弱,跟風現象普遍,也浪費了不少優秀題材。電影產業研究專家劉浩東經常參與一些影視公司的項目策劃,“他們眼見前面某部片子賣錢了,認定它屬於哪種類型,就開始照葫蘆畫瓢抓項目。做的人隻看賺錢的、不看賠錢的,想當然認為自己屬於能賺錢的那一類。”

  這些片方先在片名上做文章,最好能與熱門影片實現無縫對接。比如當魔幻電影《鬼吹燈之尋龍訣》尚未公映,一部名為《猛鬼吹燈之尋龍訣》的片子就捷足搶灘網絡。資深制片人吳毅將之形容為“借風搭船”,一個好片名對推廣、發行,甚至排片場次都有莫大益處。

  撇開這種有意為之的搭便車,還有一種片名“撞臉”,則是因為彼此選取的題材過於相近。吳毅說,隨著資本快速涌進影視業,追求快速回報的資本必然會指引片方跟風已經走紅的題材。當同類題材扎堆兒講述類似故事,片名不過是幾個吸睛元素的排列組合而已,想不“撞臉”都難。

  然而,山寨影片的票房少有不錯表現。“奇葩片名的主要作用是第一時間騙不成熟的觀眾。但養成去影院習慣的觀眾事先會看劇情、看海報,最主要是看預告片。”電影產業研究專家蔣勇認為,其實,發達的社交網絡讓山寨電影很難存活,即便有人前往影院一瞧究竟,也多抱著看熱鬧或吐槽的心態。

  除了營銷手段低劣易遭致吐槽,粗制濫造也讓這類影片很難走遠。圈內人士透露,沿用如此套路的影片制作工期長則兩三個月,短則一周左右,制片方認定一個不錯的“金殼”后,才匆忙組建團隊趕工,談不上成品質量。

  出路

  資本綁架行業投機心態嚴重

  今年前5個月已有超過2000部影片立項,這個數量相當驚人。雖然立項並不代表最終能夠拍成影片,但也反映出當下電影行業的火爆。在饒曙光看來,近兩年大量資本介入電影行業,催生了很多非專業制片人,拍電影變成“資本說了算”。更致命的是,一些資本只是把影片當作“提線木偶”,票房高低與影片質量的關聯度降低,更多取決於資本運作水准。

  “奇葩片名就反映了當下浮躁的創作環境,包括商業利益驅動、投機心理。”饒曙光說,現在電影制作門檻相對較低,不少公司准備並不充分,很多時候先找一個吸引眼球的項目備案立項,進而再去招攬資金、創作人員等。所有項目都會盯著那些熱賣影片,拼命貼著那些片名去取名。

  在饒曙光看來,中國電影產業規模依然很小,尤其工業化、專業化基礎較差。國內電影制作公司超過2000家,由於跟風、創意和想象能力不足,立項中的重復率高,導致出現很多雷同片名。“隨著整個工業化推進,很多公司的項目會被淘汰,不具備創作生產和資本運作能力的公司會被淘汰,最終隻留下上百家,形成規模化效應。”不過,他認為,從根源杜絕山寨片,還得扎扎實實做好劇本。

  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孫立軍更願意將板子打到出品方身上。“這些片子雖然立項但不一定能拍出來,隻能說明一些投資者、企業投機心態嚴重。”在他看來,根源還是在於中國電影市場體系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所以才會出現買票房、跪求排片等怪現狀,“放眼望去都在搞‘營銷為王’,沒人關心影片質量,這都需要相關主管部門加強引導。”(陳濤)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