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的新潮流新視角

編者按 繪本(圖畫書)是目前少兒圖書市場中增長最快的門類,從無到有,繪本出版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路線,新鮮的話題、樣式、創作手法層出不窮。本版通過關注無字繪本、地鐵繪本及海洋主題繪本這三個獨特的種類,展示繪本發展的新風貌。
無字圖畫書:無字勝有字
□康瑜 余雯
2016年,一本充滿冒險精神和想象力的圖畫書《大森林裡的獵人》走入中國讀者的視野。書中一群比昆虫更小的小人組隊外出打獵,爬過一根根“高大”的樹根,躲開蟾蜍、山雀等“大型危險動物”的追捕,最終穿越大森林,滿載食物而歸。值得關注的是,這部有趣的作品是以無字圖畫書的形式呈現的。
無字圖畫書是一種以圖敘事的圖畫書形式,用豐富的圖畫細節和畫面前后關系完成故事的銜接,展示“無字勝有字”的效果。不過,無字圖畫書並非從頭至尾沒有文字出現,除了書名的文字提示外,內文中也有可能出現少量文字。這些文字或者作為擬聲詞出現,提升圖像的畫面感和節奏感﹔或者作為圖畫內容的一部分出現,對作品發生的背景、時間、場景做簡約提示。根據國家圖書館少兒館對我國無字圖畫書出版狀況的調查,從2003年至2016年1月底,我國內地已經先后出版了100種188冊無字圖畫書作品,無字圖畫書已成為我國童書出版領域一個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出版狀況
緩慢推進 精品引進
與普通圖畫書的發展相比,我國出版界和閱讀推廣界對無字圖畫書的出版和推廣是逐步發展和緩慢推進的。
2003年3月,明天出版社引進出版瑞士女插畫家莫妮克·弗利克斯創作的“小老鼠無字書系列”,我國童書出版界首次將具有現代性的無字圖畫書呈現給中國讀者。
2012年,中國台灣地區的呂游銘創作的《糖果樂園大冒險》在大陸出版,這是大陸地區首次出版的中國人原創無字圖畫書。2013年,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中國原創繪本精品系列”,其中收錄了繆瀅創作的《媽媽抱抱》一書,這是大陸童書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無字圖畫書作品。2014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馬岱姝創作的《樹葉》,這是我國出版界首次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版大陸插畫家創作的原創無字圖畫書。
13年來,我國內地共出版100種188冊無字圖畫書作品,雖然無字圖畫書出版總量不高,但世界知名的圖畫書大師的經典作品均有引進,這些作品已經獲得多種榮譽,得到國內外讀者的廣泛認可。例如,國內出版界引入美國插畫家彼得·史比爾創作的《諾亞方舟》《下雨天》和《夏天的天空》。《諾亞方舟》曾獲1978年美國凱迪克金獎,這也是凱迪克圖畫書獎歷史上第一本獲金獎的無字圖畫書作品。隨著美國插畫家大衛·威斯納的一系列經典作品《七號夢工廠》《星期二》《海底的秘密》《夢幻大飛行》先后引入,引發了國內童書界對大衛·威斯納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討。
在整體的出版中,為了使無字圖畫書的出版有著更好的市場接受效果,國內出版社主要引入名家作品和獲獎作品,法、德、英、美、日、巴西、意等各國圖畫書獎項或童書展插畫獎作品得到更大的關注和引入。以美國凱迪克獎獲獎作品為例,目前我國出版的無字圖畫書作品中,已有《弗洛拉和火烈鳥》《不可思議的旅程》《7號夢工廠》《黛西的球》《諾亞方舟》《獅子和老鼠》《瘋狂星期二》《小紅書》《灰袍奶奶和草莓盜賊》《海底的秘密》等10種獲凱迪克獎的作品引入中國。考慮無字圖畫書在美國凱迪克獎作品中所佔的比重並不高,我國出版界對獲這一獎項的無字圖畫書的引進數量可謂不低。
媒材技法
結合作品 巧妙使用
媒材和技法對主題的表達,受到無字圖畫書作者高度的重視。從已出版的作品來看,水彩、鉛筆、水粉、炭筆、蠟筆、油畫、木刻、照片、紙漿木偶、水墨、版畫等材料和技法,都在不同的作品中根據插畫家對作品的理解和處理而有不同的使用。在美國插畫家克裡斯·拉西卡的作品《黛西的球》中,水性色彩滲透進入紙張肌理,讓作品整體呈現柔和的氣氛,再通過紅、黃、藍三原色的結合和色彩暈染的細膩變化,傳遞出小狗狀態和內心世界。
荷蘭插畫家托爾曼父女在創作《在遠方·樹屋》時,採用了托爾曼稱之為“軟底蝕刻版畫”的技法油印出樹屋的造型,再通過水彩、水粉和簡潔的鉛筆線條呈現其他動物及樹屋的細節內容,整個作品有開闊遼遠朦朧的意境,又有簡潔細膩生動的細節刻畫。
包含250幅彩色圖片的圖片集《我看見的世界》,同時是一本通過超強的想象力挖掘圖片間邏輯關系和內在相關性的無字作品。作者大膽採用油畫、木刻、照片、紙漿木偶、水粉、鉛筆、水墨等多種媒材,利用圖畫內容的調整和媒材的多元變化,讓一個個主題形成一種獨特的非線性的圖畫敘事方式。
圖像敘事
換個視角 靈活自由
無字圖畫書最大特點是其具有獨有而完整的圖像敘事功能。由於僅僅借助圖畫形式、內容和連貫關系傳遞作品主旨,插畫家不僅要考慮媒材的應用和圖像的視覺感受效果,更重要的是,需要對圖畫的敘事方式做周全而有效的設計。電影的分鏡手法,快節奏的漫畫分格手法,借助作品開本對畫面大小的剪裁和布局,將作者喜愛的其他作品的角色造型和相關元素納入其中……成為插畫家常常採用的敘事技法。如美國插畫家大衛·威斯納的《海底的秘密》、匈牙利插畫家伊斯特萬·巴尼亞伊的“變焦系列”,充分借用電影攝影技巧,用變焦、多角度、視點鏡頭、追蹤拍攝、背景光等手法進行創作,為讀者展示了看待世界的不同視角和不同思維方式。
開本的有效使用,也是插畫家提升圖畫敘事效果的常用做法。美國插畫家杰裡·平克尼在創作伊索寓言《獅子與老鼠》時,充分利用跨頁、單頁、小尺寸格框等不同版型的交替使用表達故事的張力,傳遞故事的戲劇效果。韓國女插畫家蘇西·李在作品《影子》中,利用開本對開的效果,設計出真實和影子的空間,並成功實現空間的交換,讓角色在不同空間中靈活出入,以推進故事的發生發展和高潮。
無字圖畫書不僅限於單一線性的圖畫敘事。圖畫失去文字支撐的同時,也可以說擺脫了文字的束縛。不少無字書作品在呈現主要敘事線索的同時,也充分表達了作者感興趣的其他信息。以《旅之繪本》為例,在這套游記作品中,旅人的行進路線是作品敘事的主線,但作者安野光雅思維的廣度和人文積澱的厚度,使得讀者隨畫面的變化和旅人的路徑,得以看到各國名勝古跡,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領域的歷史名人,聞名世界的畫作和雕像,以及在其他童話和繪本中出現的有趣的經典形象。
總體來說,無字圖畫書已成為圖畫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特殊的圖畫書形式其藝術技法和圖畫敘事難度高於普通的圖畫書作品。文字的退出,讓文圖合奏、文圖雙線敘事、文圖錯位協作的敘事效果無法呈現,但純粹以圖敘事的技法給予插畫家充分的空間,展示其以圖傳遞故事、表達思想的技法和功力。
(作者單位:國家圖書館)
地鐵繪本:創意出版新探索
□王林軍
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近日推出國內首款“地鐵繪本”——《唱唱的蠶》,在出版創意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作為此書責任編輯,筆者梳理歸納其創新所在,並提出這種新概念出版對書香社會建設的作用思考,以供業界同仁探討。
閱讀風潮下誕生新概念
乘坐地鐵已成為現代都市人群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因其環保、准時的特點已成為廣大市民首選,逐步發展成一種城市生活方式,並衍生出相應的地鐵空間特色文化,如流浪歌手地鐵過道獻唱、隨心所欲的涂鴉藝術等。
當前,國民最常見的乘坐地鐵時的閱讀習慣是刷手機、iPad等,或碎片化閱讀移動互聯端信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地鐵(以及火車、飛機等其他交通工具)上有著紙質出版物的良好閱讀氛圍,無處不在顯示出其國民的高閱讀率。
有鑒於此,江蘇鳳凰美術社聯合南京市棲霞區全民閱讀推廣辦公室、東方衛報文創中心、南京地鐵等有關單位,創新推出一款地鐵特色出版物,打造成國內第一本地鐵口袋書。為配合新書在地鐵車站空間內的首發,還開展了一系列“書香地鐵”活動。如“尋找地鐵裡的讀書人”,在南京地鐵二號線沿線,由閱讀推廣志願者在地鐵車廂裡尋找讀書者,現場給予小禮品獎勵等。
圍繞生態主題打造文本
作為國內首款地鐵繪本,《唱唱的蠶》在圖書主題定位、形態設計等方面都有著較為獨到的編輯思考和創意嘗試。
《唱唱的蠶》選擇了現代人日漸關注的生態主題,是作家申賦漁根據他和女兒在城市中養蠶的真實生活經歷創作的短篇故事。故事既帶有都市人淡淡的鄉愁記憶,又流露出現代人對生態變化的無奈,還帶著對生命無處安放的惆悵。圖書前后環襯上“對生命的悲憫,是人類最好的美德”“讓每一個生命,都有一個最好的棲息地”的主題語,延續了作者《不哭》《逝者如渡渡》《光陰》《一個一個人》《匠人》等作品的主旨和寫作風格,寄托著作家對於社會生活、環境生態、自然生靈等寫作母題的個人情懷。作為申賦漁首本生態文學繪本,本書也是作者多年來研究和關注人文生態寫作的牛刀小試之作。同時本書保持了申賦漁作品的一貫特點,未邀請任何人寫序言,未邀請任何人推薦。在文本編輯方面,對文中部分段落出現的作家老家江蘇泰州一帶的方言未作刪改,盡量保留其文學版圖的原貌。
書中年輕插畫師袁亞歡所配的繪畫作品以實意結合的方式,展現了現代都市感的地鐵車廂和具有歷史符號感的南京長江大橋,無論是綠意盎然的農村鄉景、精致描摹的細樹花果還是蠶的生長過程,都呈現出與故事生態主題較為貼切的自然風格和美學趣味。
作為一本旨在引領地鐵閱讀風尚的繪本,《唱唱的蠶》還充分考慮到乘坐地鐵與閱讀功能的雙重需求,在后環襯處設置了地鐵卡插,方便乘客刷書坐地鐵。在營銷模式上圖書還與《唱唱的蠶》主題地鐵卡(計次)進行捆綁銷售,也體現出產品較強的文創特點。
對於閱讀,歐陽修即有所謂的“三上”說,即充分利用“馬上”“枕上”“廁上”時間空隙。地鐵繪本算是一種當代的“馬上”讀物。如果從不同生活情景下的閱讀模式出發,從“生活+閱讀”的角度,出版社應該還可以策劃更多的概念出版,推出更有創意的類型出版物。不妨異想天開一下:釋放催眠氣味的枕邊書,插有手紙的如廁專用書等。
(作者單位: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海洋主題繪本:填補空白之作
□宋來鵬
6月將有兩個重要的國際性節日引人關注:一個是6月1日的國際兒童節,另一個是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暨中國海洋宣傳日。在這兩個屬於兒童和海洋的日子裡,家長可以以“我愛海洋生物”系列科普繪本為紐帶,與孩子互動閱讀,講裡面的趣事,看裡面的美圖,在提升海洋意識的同時,肯定也會因親子閱讀的快樂而使節日時光變得更加美好且有意義。
“我愛海洋生物”系列科普繪本(青島出版社出版)今年3月擺上各大書城的書架,正值周星馳導演的電影《美人魚》熱映。海洋知識,特別是海洋生物知識和海洋環保話題再次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到書店選購介紹相關知識的圖書,這套科普繪本的出版發行可謂“生逢其時”。
策劃起因
海洋意識亟待提升
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30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國土面積和960萬平方公裡的陸地國土面積同等重要。兩年前,一篇《覺醒吧,中國青年海洋意識》的調查報告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后,引起了青島出版社海洋圖書編輯部的關注。該報告顯示,當代青年同海洋的“距離”從未像今天這樣近過。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我國青年的海洋意識仍然存在很多短板。盡管十八大報告和“十三五”規劃中均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但由於受傳統農耕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青年的海洋意識在認識的主動性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有鑒於此,海洋圖書編輯部在青島出版社總經理張化新的直接策劃指導下,編輯了一系列適宜青少年閱讀的海洋知識普及圖書。“我愛海洋生物”系列科普繪本就是其中的一套。
培養和提升國民的海洋意識,既要對成人加大海洋知識宣傳教育力度,也需從接受能力最強的少年兒童抓起。因為海洋意識包括海洋政治意識、海洋經濟意識和海洋自然意識等多個方面,但對於兒童來說,他們與大人的視角不同,更多的是關注海洋本身的美麗與神秘,最樂於學習的首選海洋自然知識。因此,青島社率先推出的“我愛海洋生物”系列就是一套以介紹海洋生物為主要內容,集趣味性和可讀性於一體,以培養和提升兒童的海洋自然意識為目的的科普繪本。
為了保証整套圖書內容的科學性、權威性和親子閱讀的美感,出版社邀請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教授朱麗岩擔任主編,聘請來自北京的央美陽光做插圖繪畫。這些都為圖書的高品質奠定了基礎。
圖書定位
要讓孩子愛上海洋
“我愛海洋生物”系列繪本在選題立項之初,編輯們就給這套書做出了明確的內容定位,那就是這套書要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站在兒童的視角展示豐富多彩的海洋生物世界,用兒童讀得懂的語言傳播海洋知識。相對於明確的內容定位,對兒童海洋意識能力的培養定位則顯得比較復雜。因為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如何對其分類,每一個分冊在能力培養層級上如何界定則沒有多少經驗可以借鑒。最后,編輯部經過反復討論,決定選取每一大類海洋生物的代表物種作為分冊書名,整套書在三個能力層次上循序漸進地培養兒童的海洋意識。
這三個能力層次是:第一,使兒童對海洋生物有初步的認知。全書從兒童的興趣點出發,以感官認知為主,契合兒童的活潑天性,圖文並茂地介紹兒童喜聞樂見的海豚、鯨魚、海龜、鯊魚等常見海洋生物,引導兒童熱愛海洋生物,熱愛大海,進而在頭腦中構建出人生初期的海洋意識和海洋觀念。第二,使兒童了解海洋生物不同的特點和本領。全書在介紹海洋生物時,注重描繪海洋生物形態特征和生存技能的細節,讓兒童既能辨別同一物種不同種群的差異,還能了解每一種海洋生物的生存本領,培養兒童敏銳的觀察力,從而認識到海洋生物和海洋資源的豐富性,為長大后合理利用海洋打下良好基礎。第三,使兒童有興趣主動探索海洋知識。全書通過對現代海洋生物和遠古海洋生物形態特征進行對比,指導兒童探索海洋中的生命進化歷程,讓兒童在熱愛海洋生物的同時愛上科學研究,培養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和能力。
細節打磨
“愛恨”交織打造精品
經過前期充分的策劃和溝通,待稿件到齊后就進入精細化“打磨”時期。這個編輯過程,大家“既愛又恨”。“愛”的是辛苦付出即將出版,“恨”的是還有許多細節需要處理,包括文字編校、圖片審核等。盡管專家的文稿已經非常嚴謹,但為了更加符合兒童的閱讀習慣,編輯們還是對其進行了較大的更改和潤色。特別是在每一小段的標題上,更是幾易其稿,力求有趣傳神。盡管繪本的插畫已經畫得比較逼真,但為了更加科學和合理,經得起推敲,每一分冊的責任編輯還相互“挑刺”,互換自己所編輯的圖書,從多個角度審視每一幅圖畫,先后兩次讓插畫師重繪大部分圖片,以確保在知識性和常識性上不出現錯誤。
經過近一年的編輯加工,“我愛海洋生物”系列科普繪本順利出版。最近兩個月,編輯部舉辦的幾次線下讀書活動也受到了兒童的喜愛和家長的歡迎。
(作者單位:青島出版社)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