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4期

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社會功能探析

於寶瑩
2016年05月31日11:0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在全媒體傳播環境下,在媒體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格局下,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承載的社會功能偶有失調現象出現,影響了受眾的審美觀與價值觀。本文分析了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社會功能與社會功能“失調”的症狀,並對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未來走向做了初步探析。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電視娛樂節目﹔社會功能﹔文化傳播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無論從內容上還是技術上都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在綜藝娛樂節目不斷壯大的同時,也獲得了受眾的大力支持與認同,開啟了全新的“全民娛樂”時代。其不可忽視的社會功能也清晰地體現出來,在為受眾提供了娛樂、文化、導向等社會服務功能外,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功能失調的現象,這些現象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著沖擊與考驗,對當前社會和諧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本文分析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社會功能,並從客觀的角度展望我國綜藝娛樂節目今后的發展方向,希望通過社會功能的切入點對綜藝娛樂節目進行全面的闡釋,給予其發展以適當的啟示與積極的引導,形成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意義。

一、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社會功能的體現

(一)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娛樂功能

電視的出現與發展,讓娛樂擁有了更加有效快捷的載體,目前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種類多樣,功能俱全,同時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社會功能——娛樂。尼爾•波茲曼認為,“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不管是什麼內容,不管採取什麼視角,電視上的一切都是為了給我們提供娛樂。[1]”電視的受眾絕大多數都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他們對電視最大的需求就是提供娛樂,所以電視娛樂功能的凸顯,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回歸大眾。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愈趨緊張。在這樣的社會文化現狀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可以緩解人們內心緊張的情緒,觀眾觀看節目后得以心靈與精神上的放鬆。從節目內容制作上來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越來越重視情節性、故事性,觀眾越來越被節目中嘉賓的表現所吸引,懸念的設置是能夠吸引觀眾持續觀看的重要元素。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浙江衛視的《奔跑吧!兄弟》等節目得到了眾多的觀眾喜愛。從節目收看終端的多重選擇看,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為觀眾提供了更加靈活、便捷的收看條件。各大視頻網站不惜重金買斷優秀的電視綜藝娛樂節目在網絡上重播,具有驚人的點擊率。借用互聯網播出電視節目,不僅拓展了受眾群體的范圍,受眾隨時在觀看節目之后可以發表評論,更好地體現了互聯網的互動性,這是電視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優勢。同時,受眾可以在交流中獲得更多的愉悅感與放鬆,全媒體的運作模式提升了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娛樂功能,將其娛樂傳播效果最大化。

(二)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文化傳播功能

我國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累積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挖掘,不僅能豐富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文化內涵,把握節目發展方向的同時向觀眾傳播了文化知識。益智類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本質特點就是其廣泛的知識性,觀眾通過參賽者的挑戰與答題,補充了自己的知識含量,同時通過與參賽者的比較,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更加渴望充實自己,有些網站上也提供了《一站到底》等其他益智節目的題庫,供大眾學習。而且節目通過各式各樣的創新形式,將本來死板嚴肅的文化傳播過程,轉變成一種靈活輕鬆的傳播氛圍,這種學習與接受的過程往往使傳播效果事半功倍。

對於中國人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不可丟棄也不能忘記的,大型禮儀公德談話類節目《天天向上》,它打破了以往談話脫口秀節目的固定模式,靈活地運用各種形式來傳播中國的禮儀文化和公德知識。近兩年陸續上檔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成語英雄》等節目帶起了漢字熱、成語熱等綜藝潮流。節目以傳承中華文化、弘揚華夏文明為宗旨,目的是為了喚醒國人對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對中國傳統漢字文化的學習。

(三)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服務功能

中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服務功能的范圍是很廣泛的,“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廣播電視的服務功能將越來越突出,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這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科學發展規律,應該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強化廣播電視的功能,提高服務質量”[2]。

2016年1月東方衛視播出的全新的社交服務類娛樂節目《四大名助》,由孟非主持,和另外三位主持一起在嬉笑怒罵中為普通人解決各種煩惱的問題。節目定位為“為全國人民排憂解難”,每期節目有三位普通人訴說自己的煩惱,現場觀眾通過嘉賓和主持人的互動中了解其煩惱,最終現場200位觀眾投票判定苦惱是否成立。節目主旨雖然是以普通人的苦惱為主要內容,但是在輕鬆搞笑的環境中進行,拒絕嚴肅和“雞湯”,為綜藝娛樂節目的形態重新定義,娛樂的同時也可以做到“服務”。

二、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社會功能的“失調”

(一)跟風現象嚴重,傳承文化功能缺失

當娛樂節目在中國電視媒體中初露頭角的時候,各大電視台為了爭搶受眾的注意力,都跟風模仿,每當一種新型節目的出現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之后,觀眾就會發現,無論換到哪個頻道都可以看到同樣類型的節目。再新奇的創意在被這樣一遍遍的重復過后,也不會再復當初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這種“千台一面”的局面會快速耗盡觀眾的收視熱情,產生審美疲勞。從游戲類節目、益智類節目到選秀等真人秀節目,都沒能逃出被“克隆”的命運。這種一哄而上的紅火背后是電視媒體喪失其社會功能與責任的隱憂,廉價的復制品隻會成為觀眾享樂的麻醉劑,不僅會讓觀眾審美疲勞,讓娛樂成為弱智化的雞肋,還會讓電視媒體失去傳播信息、弘揚中國文化知識的重要作用。

(二)節目內容過於商業化,服務引導功能偏離

在我國綜藝娛樂節目發展的道路上,電視工作者們經過多年經驗的累積研究出了一個規律:收視率決定了節目的未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最大化利益的追逐使大眾的通俗娛樂趣味決定了文化市場消費品趣味的走向。[3]”其最直接的表現在於:電視媒體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滿足觀眾最直接也就是感官刺激的低層次需求,推出了許多過於商業化、低俗化的電視綜藝娛樂節目。這些節目為了比拼“收視率”不惜扭曲了正確的價值觀,對節目的社會效果不管不顧。正如楊濱先生所提到的:“目前的所謂電視文藝娛樂節目,己經是藝術之樹上的一個病枝,享樂的麻醉劑,刺激收視以謀取金錢的商品。它們壟斷著熒屏,逐斥著真正的藝術,它們以娛樂來以偏概全地冒充藝術在歷史與現實中的多元化功能與性質。”在婚戀節目裡,女嘉賓“寧可在寶馬裡哭,也不在自行車上笑”的拜金言論,有悖於中國傳統的道德文化,這種錯誤、扭曲的道德傾向會嚴重地影響社會整體的道德水准,潛移默化地改變了觀眾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未來走向

(一)樹立品牌意識

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有很多都是從國外引進的,由於這些節目的文化畢竟不是順應我國國情衍生出的,其內容和形式自然與我國本土文化存在差異,或有著我國本土文化難以接受的部分,因此需要對節目進行適當的創新、調整和改變,使其內涵與形式可以適應我國國情與文化習慣,從而為我國電視觀眾所喜愛、接受,這就是提倡綜藝娛樂節目“本土化”的意義所在。節目品牌的打造是不能急功近利的,如果盲目地追隨外國的綜藝娛樂節目形式,就算節目收視率一時高漲也只是曇花一現的美景。無論從國外引進還是本土克隆,這種“拿來主義”隻能復制出一檔檔沒有生命、沒有個性的藝術形式,不具有任何藝術價值。隻有在國外的思維定勢上做出突破,從形式模仿的基礎上對節目注入靈魂、帶上專屬於自己的品牌標簽,才能從根本上打破“同質化”的牢籠,打造本土文化品牌是需要耐心等待的,雖然創新的過程是漫長的,但是漫長等待的結果,終究會是我國電視綜藝節目高水准、高收視的逆襲崛起。

(二)提高文化品位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記,五千年來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和、善、美始終是我國民族文化的支柱。所以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應該充分地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創辦以仁義、節儉、和諧為思想主題的電視欄目,這對提高公民道德修養、促進全民族團結一心、維護國家和諧穩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電視綜藝娛樂節目就其節目形式而言,理應具有娛樂的本質作用,但娛樂並不代表著文化的缺席,也並不等同於趣味的低俗,而是要蘊含著一定的價值導向,從而做到寓教於樂,使受眾的道德修養得到深化和升華。同時電視工作者們應該肩負媒介責任,注重人文關懷,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培養觀眾積極健康的審美觀,也要及時地糾正非健康倫理道德所傳播的不良影響,使電視媒體真正地成為受眾趨利避害的雷達與導航。

四、結 語

電視綜藝娛樂節目作為電視節目的重要類型,其展現出的娛樂功能成為了受眾調節生活的良藥,在娛樂的同時電視綜藝娛樂節目也肩負著傳播文化的社會功能,其寓教於樂的傳播方式使受眾更容易接受中國傳統的文化內涵與時代精神,從而積極地引導社會輿論,幫助受眾塑造正確的審美取向與價值觀,彰顯其平民化、人性化的社會服務功能。在給觀眾帶來快樂的同時,將更多的知識與文化元素融入節目內容中,使觀眾從心理和精神上能夠同時得到愉悅與提升。

參考文獻:

[1] (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胡智峰,張國濤.內容為王——中國電視類型節目解讀[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6.

[3] 張愛鳳.“泛娛樂化”批判的多維背景[J].前沿,2009(3).

[4] 劉奕杉.真人秀節目《變形計》的社會功能淺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5(3).

[5] 朱向欣.泛娛樂化背景下電視媒體的責任意識[J].當代電視,2015(7).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