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4期

體育新聞的特性及“社會療效”

孫  衛
2016年05月31日11:06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現代社會是一個文化多元的社會,也是一個各種矛盾層出不窮的高風險社會。新聞媒體作為探知社會矛盾的靈敏“雷達”,承擔著以信息的流通來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責任。體育具有引導人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力量,因而體育新聞有激發正能量、醫治社會病的特殊功效。

關鍵詞:個性﹔正能量﹔減壓閥﹔安慰劑﹔社會療效

一、體育報道具有獨特的“個性”

在新聞諸門類中,體育新聞的地位常被低估。無論報紙、電視還是網絡,體育新聞一般都被置於次要位置或次要時段。但一個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事實是,有許多人都把體育新聞列為最喜歡觀看的新聞門類,體育新聞甚至還是某些讀者觀眾必看或僅看的新聞門類。這一現象就是體育新聞獨特個性的直接反映。大體而言,體育新聞的個性特征是:它不是經國之大業,但卻是國家各項事業興旺發達不可或缺的“支點”﹔它不是絕對有用的信息,但卻對社會進步和個人完善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它不是功利的需求,但卻是社會趣味和個人趣味養成的有效途徑﹔它不是宗教信仰,但卻有部分替代宗教信仰的功能。總之,體育新聞看似輕微實則厚重,看似無用實則有大用。

二、體育報道是正能量的重要載體

“正能量”是近年來被頻頻提及的熱詞。其大致含義為具有激勵、鼓舞、淨化功能的事物所呈現迸發出的擴散效應。著重呈現凡人善舉、愛崗敬業、身殘志堅、攻堅克難等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新聞事件是“正能量”的典型代表。而體育報道的特征與社會“正能量”的表達有天然契合之處,比如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爆炸事件發生后。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體育報紙《體壇周報》立即在最新一期刊登稿件,其中提及“三名天津泰達球員王秋明、呂偉和王一毅然連夜前往獻血站登記獻血。而作為天津泰達的宿敵北京國安,他們的球迷所發出的聲音令人感動:‘挺住,我們在工體等你們,我們還要對罵呢!加油,天津!’這一刻,生命重於足球,令人感動。”這段描述十分真實地傳達了體育報道在參與重大事件時迸發出的社會正能量。

作為體育的一個門類,殘疾人體育更是社會正能量的集中釋放之處。比如,在2015年9月舉行的全國第九屆殘疾人運動會上,先天沒有左手的殘奧會冠軍楊倩再次奪得乒乓球女單冠軍。她歷經磨難成長為奧運冠軍並考上大學的經歷令人感動,她也因此成為新時代殘疾人運動員融入社會的杰出榜樣。對於這一具有強大正能量的新聞事件,《西安晚報》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報道。“如果說競技體育是人類向自身極限挑戰的典范,那麼殘疾人競技體育就是典范中的典范。和無數敢於向命運搏斗的殘疾人運動員一樣,楊倩沒有因為肢體的殘疾就把自己封閉起來。而是自尊、自強、自信、自立,不斷沖破孤獨和隔膜,從封閉走向開放。”,相信在讀了楊倩的故事之后,所有讀者都會為這個自強不息的姑娘而喝彩,這篇報道也因此把楊倩身上的正能量傳遞給了更多的人。

三、體育報道的社會療效

新聞首先具有傳遞信息的功能,但體育新聞有其他新聞門類難以代替的獨特作用,正是因為這些獨特作用,才使得體育新聞更易於吸收正能量,釋放正能量。

1.體育報道可以充當“減壓閥”

減壓閥是通過調節,將進口壓力減至某一需要的出口壓力,並依靠介質本身的能量,使出口壓力自動保持穩定的閥門。而現代社會正是一個競爭激烈、壓力巨大的社會。而體育就像一個能夠緩解壓力的“減壓閥”。這種“減壓閥”可以“為社會或群體成員提供安全釋放不滿情緒的出口和渠道,將人們平時蓄積的敵對、不滿及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體育運動可以釋放人類固有的攻擊行為、滿足人的爭斗本能,成為人們發泄不滿和積怨的目標和替代目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散社會成員的注意力,轉移不滿情緒,化解社會成員積怨的作用。[1]”

觀看體育競賽,閱讀體育報道同樣能讓人釋放壓力。中國體育最著名的“出氣筒”就是中國足球,在看台之上,球迷幾乎是口無禁忌。當幾萬人的不良情緒都通過罵國足得到釋放之后,社會的穩定指數也會隨之上升。比如,2015年9月3日有兩大新聞,一是抗戰閱兵,二是國足世預賽戰平香港。在騰訊網對國足戰平香港的一篇報道中,記者引用了網友的評論——“每逢佳節必添堵。白天看閱兵激情澎湃,晚上看國足真是窩心難受。”網友的評論十分幽默,讀后令人忍俊不禁。相信讀者看了這篇報道,也會心情愉快起來。

2.體育報道可以充當“興奮劑”

體育雖非經國之大業,但卻可以充當一個民族的“圖騰”。當體育健兒在奧運賽場上揚威,這個國家的國民士氣也將為之一振。中國女排就是振奮民族精神的典型。2015年9月6日,中國女排時隔12年后重奪世界杯冠軍。在新華社播發的這篇題為《女排好樣的!各界熱議女排奪冠》的稿件裡寫道:“好激動!11年之后重返巔峰!這種心情仿佛自己站在賽場一般,肚子裡的寶寶也跟著手舞足蹈起來。中國隊棒棒的!中國女排的姑娘棒棒的!郎指導棒棒的!”——前體操奧運冠軍劉璇說。“最后一刻球郎導讓魏秋月上了。頒獎典禮時魏秋月拿著徐雲麗的球衣上了領獎台。不僅是冠軍球隊,還是支暖心的冠軍球隊!”——網名為“安採烈”的網友發微博說。

央視統計數據顯示,女排世界杯中日之戰,即中國女排的登頂之戰,以3.3%的收視率名列2015年最受關注的體育賽事第二位。顯而易見,有無數人通過觀看直播和中國女排同呼吸,共命運。他們分享了中國女排奪冠的喜悅,也吸收了女排奮勇拼搏的正能量。而這些正能量會蓄積在這些觀眾體內,並不斷在他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迸發出來。

3.體育報道可以充當“安慰劑”

安慰劑,由沒有藥效、也沒有毒副作用的物質制成,如葡萄糖、澱粉等,外形與真藥相像。服用安慰劑,能在心理上產生積極反應,從而改善人的生理狀態,達到所希望的藥效,這種反應被稱為安慰劑效應。

一篇充滿感情色彩的新聞報道即會對讀者產生“安慰劑效應”。這是因為,受眾的感知本身就具有情感性特點。受眾“在形成對新聞事實完整映象的同時,情感也參與其中。這種情感因素,不僅僅使受眾在感知新聞事實和形成新聞事實的表象,而且同表象儲存在記憶中。這種情感也是感知的動力,使受眾在接收新聞時保持一種情緒色彩。[2]”

由於體育本身蘊含著極具感情色彩的拼搏和超越精神,因此體育報道的情感力量往往比較充沛。2015年足球亞洲杯,飽經戰亂的巴勒斯坦首次登上亞洲杯的舞台,但在第一場比賽中,巴勒斯坦隊即以0︰4大敗,在人民網刊登的一篇題為《巴勒斯坦首次參加亞洲杯》的報道中寫道:“巴勒斯坦人並不在乎這一點,因為在他們心中,巴勒斯坦隊已經成為英雄,21歲的大學生球迷馬哈•圖蘭說:‘我們向全世界宣示,在困境中依然通過體育邁步向前,這是一個奇跡。’”

這篇報道深刻地傳達了體育具有超越政治的力量,相信所有讀完這篇報道的人心靈都會受到洗禮,感受到滿滿的正能量。

四、體育報道傳播正能量的方法

1.定向搜尋,挖掘故事

體育是人類以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而殘疾人體育等特定內容的體育報道,更是正能量豐富的領域。對於這類體育新聞,必須要深入挖掘,使其所攜帶的正能量充分迸發。

在2015年全國殘疾人運動會期間。成都商報刊登了《“無腿蛙王”泳池求婚成功》一文,講述了雙腿殘疾的游泳選手代國洪在比賽現場向健全人女友蘇思妙求婚的故事。因汶川大地震奪去了雙腿的代國洪身殘志堅,不僅是賽場上的強者,同時也是生活中的強者。相信所有讀者讀了這樣的報道,都會為代國洪點贊,都會感慨人間有情,真愛無價。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這類新聞,必須快速跟進,深入採訪,切不可浮光掠影,否則可能會錯過生動的新聞故事。

事實上,講故事是每一個記者都應該具備的能力,因為“新聞工作者的任務就是想方設法使每則新聞中的重要之處變得生動,使嚴肅的成分與輕鬆的部分以適當的比例融合在報道中”[3]而且,讓新聞生動起來,引人入勝也是讀者對媒體的要求。記者不僅要能挖掘信息,更要能將用講故事的方式傳達信息。“當你發現了一些東西之后,卻不滿足於此,還想找到最好的方式講給別人聽,如果你是這種人的話,你就是新聞工作者。[3]”

2.因時而動,順勢而為

事實上,大多數體育報道並不具有明確外露的正能量。但媒體的特性在於,可以因時而動,順勢而為。比如,2008年5•12大地震,舉國悲慟。《體壇周報》即做出了其他媒體難以做到的事。體壇傳媒旗下《戶外》雜志的記者挪亞和樊龍智是民政部山岳救援隊的主力成員。他們第一時間奔赴災區,為災區救援做出了很大貢獻。這種對重大事件的深度介入不僅彰顯了體壇傳媒的社會責任感,更向社會傳遞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正能量。

3.主動介入,精心策劃

除了激發已發生的新聞的正能量外,體育報道還可以策劃活動,進行議程設置,逐步推波助瀾,激發社會正能量。比如,2015年初,國務院通過《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西安晚報》精心策劃了《足球改革•陝西在行動》特別報道。先后推出18篇專題報道,內容涉及民間足球、校園足球、職業隊建設等足球改革的方方面面,並召集社會各界人士推出了《足球改革•陝西在行動》論壇宣言。這次活動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反響,為陝西的足球改革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顯然,《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並不包含觸手可及的正能量,如果只是進行信息傳播,其潛在的正能量不可能被激發。正因為《西安晚報》以此為由頭,進行了周密策劃,並通過一篇篇生動鮮活的報道,才將振興中國足球的正能量一點點累計起來,最終形成了聚變。

總之,體育報道具有獨特個性,具有“先天”的正能量“基因”,體育新聞在傳遞社會正能量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新聞門類無法替代的。要想充分釋放體育報道的正能量,需要採用多種有效的方法。在這背后,是媒體人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參考文獻:

[1] 夏源江,楊春生,張旭昌.關於體育的社會安全閥效應[EB/OL].百度文庫,2011.

[2] 鮑海波,王敏芝.新聞學基礎理論[M].西安: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5.

[3] (美)比爾•科瓦齊,湯姆•羅森斯蒂爾著.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