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4期

基於報紙媒體的宏觀經濟報道框架研究

——以不同媒體對“年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報道為例

張芷菡
2016年05月31日14:1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各類媒體都越來越重視宏觀經濟新聞的報道。其中圍繞GDP的國民經濟總體運行狀況的報道,是宏觀經濟報道的核心內容。筆者選取《人民日報》《新京報》《每日經濟新聞》三家報紙媒體,結合新聞框架理論,採用內容分析法對這三家媒體分別在2014(1月)、2015年(1月)、2016年(1月)對上一年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的報道框架進行分析,以探討不同媒體面對同一事件在建構現實過程中的差異及原因。

關鍵詞:框架理論﹔新聞框架﹔宏觀經濟報道﹔比較研究

一、理論背景

社會學家E•戈夫曼在其1947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書中明確定義了框架的概念,並提出了一套系統的框架理論。戈夫曼提出:“框架指的是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認知結構,人們對於現實生活經驗的歸納、結構與闡釋都依賴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們能夠定位、感知、理解、歸納眾多具體信息。[1]”戈夫曼的框架思想推動了新聞框架研究的產生。20世紀80年代開始,框架理論開始引進到新聞與傳播研究領域,“媒介框架”和“新聞框架”由此產生。吉特林從戈夫曼的框架概念出發提出:“媒介框架是關於認知、闡釋和表達這些問題上進行選擇、強調和排除的持續統一的模式。經由這些模式符號操控者慣常地管理話語(包括口頭及視覺)。[2]”小詹姆斯•坦卡德把新聞框架的建構定義為“採取集中的組織思路,通過選擇、強調、排除和精心處理等方式對新聞內容提供背景,並提出中心議題的活動”。

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新聞框架。“首先,它是新聞媒體對新聞事實進行選擇性處理的特定准則,這些准則規定著一家媒體對新聞事件的基本態度和本質判斷﹔其次,在一定的新聞文本中,新聞框架通過一定的符號體系(定性的關鍵詞等)表現出來,以形成對新聞事件意義的建構。[3]”在新聞報道中,框架是一種必然的存在,新聞記者不可能在一篇報道中事無巨細,而是隻能將事件的若干主要屬性納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

二、不同媒體對“年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報道框架分析

圍繞GDP的國民經濟總體運行狀況的報道,是媒體對上一年度國家經濟情況的反映,它是宏觀經濟報道的核心內容。筆者採用內容分析法,選取《人民日報》《新京報》《每日經濟新聞》為樣本,搜集了三家媒體2014(1月)、2015年(1月)以及2016年(1月)的相關報道。分別從報道規模和具體信息呈現來研究不同媒體在呈現年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報道上的異同。

(一)報道規模比較

新聞媒介對報道規模的控制是新聞框架構建的基本。媒體通過報道量和報道順序的控制以放大或者淡化某個新聞事件的重要性或影響。在研究報紙媒體新聞框架的建構時,還必須考慮到報紙編輯的特殊性,結合版面、體裁等元素具體分析。

表1反映了2014(1月)、2015年(1月)、2016年(1月)三家媒體在對上一年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及國民經濟總體運行情況相關報道的版面、體裁以及數量的分布。《人民日報》的相關報道集中分布於頭版、經濟版、社會版,體裁包含消息、深度報道﹔《新京報》在版面分布上則由較為單一逐漸轉向多元豐富化,體裁涉及消息、社論、述評、深度報道、評論等多種類型﹔《每日經濟新聞》在三家媒體中的報道數量上佔據最多,體裁以評論為主,版面分布較為集中。三家媒體各年的全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報道均在頭版位置有所分布,體現出三家媒體在宏觀經濟報道上較高的重視態度。

從報道數量上看,《每日經濟新聞》位列第一,后依次是《新京報》《人民日報》。《人民日報》的報道數量在三年間趨於平穩,而《新京報》與《每日經濟新聞》則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這種趨勢與中國經濟所處新階段不無關系。2014年下半年起,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承擔著“把關人”角色的新聞媒體開始注重宏觀經濟及社會經濟變化的報道。這體現出深化經濟改革在報紙媒體報道方向傾斜上的影響,也是基於經濟結構轉型期,新聞媒體引起大眾對於社會經濟變化關注的必然選擇。

(二)具體信息的呈現

除了報道規模的控制,新聞媒體更通過具體信息的呈現對新聞框架進行構建與實現。本研究從信息來源、議題分布和文本分析三個方向展開。

1.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指新聞中所引述的某人、某機構或某文件所發表的言論,在形式上一般表現為新聞中所出現的引述詞如“指出”、“表示”、“認為”等前后連接的句子中可指認者。在新聞框架構建中,媒體通過消息來源的選擇與組織來形成特殊的框架。一般來說,相較於單一類別的消息來源,消息來源越廣,其信息量越豐富,報道越平衡全面。本文根據實際需要,將消息來源分為政府官方、專家學者、相關業者、社會團體、其他等。

在年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的報道上三家媒體都大量引用消息來源的話。表2反映出三家媒體在報道中,《人民日報》的信源提供超過一半來自於政府官方,專家學者和社會團體偶有出現,相關業者則為零﹔《新京報》的信源提供主要來自於政府官方和專家學者,社會團體沒有出現﹔《每日經濟新聞》以專家學者為最多,其次是政府官方,其后依次是相關業者、社會團體,相較而言消息來源最為豐富,而《人民日報》則顯示出明顯的集中單一性。

2.議題分布

在議題分布上,四份報紙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

《人民日報》的報道主要圍繞GDP增長和所取得的經濟成就,體現經濟穩中有進。議題多涉及政府宏觀調控以及區域的協調發展等方面,而在股市、房價、經濟走勢及經濟增速變化的原因上幾乎沒有涉及。《新京報》則強調熱點問題,主要包含股市、房價、匯率市場等貼近民眾生活切實利益的議題。2014(1月)、2015年(1月)的報道議題集中圍繞GDP增速回落、房價、經濟走勢以及居民收入比較上,而到了2016年(1月)議題有了較為顯著的豐富,圍繞GDP增長的變化,涉及區域發展協調、股市和房地產走勢、供給側改革、經濟增速回落原因以及未來經濟走勢等內容。《新京報》所體現出的議題分布逐步多元化的狀況,也與其報道規模的逐漸提升密切相關。《每日經濟新聞》在三家媒體中涉及議題最為廣泛和全面,除了上述議題外,還包括工業增速、勞動力供給、三大產業發展走向、政策方向解讀、產業結構分析等。

總的來說,三家媒體在報道上都首先以圍繞GDP的國民經濟總體運行狀況分析為主。與民生切實相關的年度經濟熱點成為《新京報》最主要的議題,新出台的經濟政策解讀和未來經濟走向及原因這兩個議題在《每日經濟新聞》中所佔比重明顯高於其他。《人民日報》在凸顯傳媒輿論引導功能的同時,相應地呈現出議題分布不均的特點,反觀《新京報》和《每日經濟新聞》議題分布相對平衡多元。

3.文本分析

新聞媒體時常通過使用或避免使用某些關鍵詞、常用語、信息源和句子,以事實和判斷的聚合來強化主題。因此,對關鍵詞、常用語等特定語詞的分析也是了解媒體新聞框架的重要途徑之一。而標題作為文章觀點的濃縮,往往表達新聞報道的宏觀結構中最重要的信息,亦是新聞框架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標題上,《人民日報》通過使用“增長”、“跑贏”、“突破”、“穩中向好”等一系列突出經濟成就與增速的詞匯體現其觀點,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避免使用下跌、回落等詞匯。與此同時,通過對政府官方話語的展現對中心觀點進行支持,比如:“……如何評價2015年中國經濟的整體表現?王保安用了這幾句話:‘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進中有創、創中提質’……[4] ”

《新京報》連續三年採用《問中國經濟情勢》的標題,以百姓立場採訪專家和官方對事關民生熱點問題進行解讀,在經濟改革深化期,採用“解讀”、“成績單”、“寬容”等關鍵詞反映其立場態度。在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預測上,提出:“……未來經濟能否盡快復蘇,同樣依賴於宏觀調控的心理層面——調控思路的轉變……[5]”在對待中國經濟現階段增速放緩的問題上寫道:“……要對當下的增長速度寬容,要給中國經濟足夠的時間,而不是葉公好龍,缺乏耐心。如果你的願望是中國經濟能有更加美好的春天,就必須對經歷的調整和陣痛有包容的態度……[6]”

《每日經濟新聞》在標題中使用“原因”、“考驗”、“挑戰”等關鍵詞,強調反映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點問題及其背后原因,比如:《住宅投資逼近零增長 樓市對經濟拉動再臨考驗》。在報道取向上體現出一定的追問性、前瞻性,比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元春告訴記者,2015年固投與工業的下滑,股市、匯率年末的動蕩,表明金融風險積累到了一定程度,資源錯配達到了一定高度。這幾個因素疊加在一起,經濟出現持續回落的狀態。但隨著內部結構調整的深化和新的增長動力機制的形成,2016年中國經濟將在持續探底中開始出現底部趨穩的跡象。[7]”

三、框架選取的原因分析

綜上比較三家媒體在報道上的異同,可以看出,三家媒體在判定新聞價值時,雖然都依據一些共同的標准,例如時效性、接近性、重要性等要素,在“新常態”下強化宏觀經濟報道,強調數字說話。但在構架框架時卻秉持著不同的立場。

《人民日報》選取國家利益框架,構建“經濟穩中向好”的現實,強調經濟發展向好面以及取得經濟成就,而較少涉及對經濟調整陣痛期的增速回落等發展問題的反映與分析。這主要基於其作為國家級媒體,代表主流話語,具有全國影響力,因而在引導輿論方面承擔了主要責任。顯然當前《人民日報》對經濟總體運行狀況的判斷與中央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即穩中向好的發展趨勢。這樣的一致性對內可以安定民心,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輿論環境﹔對外有助於樹立國家經濟平穩發展的形象,對外經濟交流合作有所促進。但由於這種框架構建的社會經濟現實強調對官方觀點的重復,因而缺乏更為精辟的深度分析,突出反映了數據背后折射的經濟發展的積極變化,卻對存在的問題少有涉及。

《新京報》作為國內都市報,則注意從百姓感受出發,構建民生利益框架,議題主要涉及諸如CPI、房價、股價、匯價等貼近民眾生活切實利益的話題。

從媒介體制來說,都市報相對於黨委機關報在運營上施行的是更為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因而也更強調民生化的報道視角,這種框架的構建一方面是在經濟新常態的現實背景下,從民生熱點中揭示趨勢性的變化,以指引大眾對於社會經濟的關注,影響其行為選擇﹔另一方面,通過百姓感受、市場反應、專家觀點等多角度看宏觀數據,也使得報道更具溫度。

《每日經濟新聞》較其他兩家媒體而言,報道在觀點上更為多元化,提供的信息更加豐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和積極面均有所涉及。作為在自由化市場環境中運營的財經類報紙,其在報道取向上的追問性、前瞻性和現實干預性尤其體現在其報道中反映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點問題上,這種現實框架不僅包含對社會經濟變化的當下解讀,而且對深入背后的變化動因進行追問,並以前瞻性眼光關注經濟發展未來走勢。

另外,《每日經濟新聞》的核心受眾較其他兩家媒體的受眾而言財經素養更高,出於滿足目標受眾的深層需求的客觀要求,也是其更加注重把握報道對象的泛關聯性,並對所涉及到的利益格局、各方反應和社會影響有客觀了解和呈現的原因。

四、結論與思考

新聞框架作為媒體構建現實的主導性框架,對受眾認識、理解新聞事件以及對新聞事件作出反應具有重要的影響,不同媒體構建不同的宏觀經濟報道框架也為受眾提供了更多對照性信源。當前我國財經新聞報道面臨著多重變革圖景的挑戰,報紙媒體更需要深度把握“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既要立足於主基調,在營造經濟發展的良性輿論環境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也需要對目前困擾經濟運行和發展的基本問題有清醒的認知,對社會經濟如何走出轉型調整陣痛,如何充分激發民間活力,如何維持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等問題有更加深入的反映和思考。

參考文獻:

[1] E.Goffman.Framing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74.

[2] 肖偉.論歐文•戈夫曼的框架思想[J].國際新聞界,2010(12).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 朱劍紅.6.9%,是個不低的速度(讀數•發現經濟運行的軌跡)[N].人民日報,2016-01-20.

[5] 馬光遠.“6.9%”的經濟增速該如何解讀[N].新京報,2016-01-20.

[6] 觀察家.GDP破7只是一道心理門檻[N].新京報,2016-01-20.

[7] 周程程.25年來GDP首“破7”,“L型”經濟尚未成型[N].每日經濟新聞,2016-01-20.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