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4期

黨報科技新聞報道及其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研究

王曉陽  郭  妍  張玉容
2016年05月31日14:2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本文從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以及科學技術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這一宏觀國家戰略出發,探討黨報特別是陝西日報如何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做好科技新聞報道,推動全省社會經濟發展。全文指出了加強黨報科技新聞報道的必要性,提出了黨報科技新聞報道要從報道視角、報道語言、報道落腳點等三方面做到三貼近,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從而推動科技新聞的傳播,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最終服務地方社會經濟。

關鍵詞:科技新聞﹔新聞傳播﹔地方經濟﹔三貼近

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科學發展觀逐步深入人心,科學技術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而科技成果能否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一項科技信息隻有迅速准確地傳播出去,並且通過成果轉化推廣應用,產生實際的經濟效益,才能發揮其對經濟和社會的作用。

在科技成果轉化的環節中,面向社會大眾的新聞傳播和科學知識的普及為科技成果的轉化以及應用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而作為陝西省委機關報的黨報——陝西日報傳媒集團,更是要緊緊圍繞全省提出的“經濟強、科教強、文化強、百姓富、生態美”的宏偉目標,加強科技新聞的報道力度和深度,對陝西省的科技自主創新、科技統籌資源、科技能力轉化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解讀,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陝西社會經濟而努力。

一、加強黨報科技新聞報道的重要性

1.加強黨報科技新聞報道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當前社會,科技已成為第一生產力。隻有科技的不斷進步,才推動人類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才能推動國富民強的總體目標的實現。國務院2006年發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簡稱《科學素質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達到世界主要發達國家21世紀初的水平。貫徹實施《科學素質綱要》,對我國未來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科學素質綱要》對大眾媒體的科技傳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對黨報來說,加強科技新聞報道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2.加強黨報科技新聞報道是社會大眾獲取科技信息的需要

當今社會,科技新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因為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科技拉近了國家與國家的距離,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科技讓很多想象變為可能,讓溝通成為無限可能。科技使我們國富民強,使人們享有更便捷的生活。因此,面對全新的科技,讀者不僅僅關心這項新科技是“是什麼”,關注科技新聞背后的許多“為什麼”,更加關注這項科技能帶給人們生活什麼樣的變化,科技創新與人們的生活有哪些密切的聯系。因此,滿足社會大眾不斷獲取最新科技信息的需求,是大眾媒體特別是黨報毋庸置疑的責任。

因此,加強黨報科技新聞的報道不但順應時代進步的要求,而且科技新聞報道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有力推動力量,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

二、省級黨報科技新聞報道要從以下幾方面做到三貼近

科技新聞是科學技術領域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所謂科技事實可以是科技成果及其推廣應用,可以是黨和國家的科技政策,也可以是科技工作者的成就、科技界的活動。這些科技事實經過報道、傳播,才成為科技新聞[1]。

省級黨報的科技新聞報道,就是將全省科技領域內新近發生的科技信息、科研成果、科技先進人物的事跡、科學實踐的經驗和做法等,通過新聞報道的形式,以平面報紙為載體發布出去。在當前新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省級黨報的科技新聞報道不但要做好深度報道,更要從新聞報道的視角、新聞報道的語言風格以及新聞報道的落腳點等方面做到三貼近。

新聞報道“三貼近”就是新聞報道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服務[2]。而黨報的科技新聞報道尤其要做到三貼近。科技新聞報道隻有做到三貼近,才能真正使科技新聞走進群眾生活,改變群眾生活。具體來講,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科技新聞的報道視角一定要做到三貼近,要親民

黨報科技新聞報道切忌從專業科研人員的角度出發解讀科技新聞,專業性過強,令讀者雲裡霧裡,似懂非懂。比如關於當前流行的科技詞匯“大數據”,在做新聞報道時一定要給讀者解讀清楚“大數據”到底是什麼東西?它與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什麼關系,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什麼關系,會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變化?隻有從普通群眾的視角出發,解讀“大數據”這一專業詞匯和科技進步,才能讓老百姓對“大數據”有直觀的認識。一篇關於大數據的報道《大數據,從經驗驅動變成數據導向》,這樣的標題,首先讓人不明就裡,搞不清“大數據”,更搞不清“經驗驅動”和“數據導向”這些專業詞匯到底是什麼意思。因此,報道的標題首先沒有選擇好視角。值得贊許的是新聞報道的開頭,則使用了“三貼近”的視角,用未來某一天醫生與病人可以通過網絡診治病情,並且可以將醫生的處方、用藥情況等全部留存下數字化記錄,可以根據這些數據信息來分析病情的變化,進行相應的決策,就是大數據。因此,科技新聞報道一定要用三貼近的視角,讓老百姓看得懂。

2.科技新聞報道的語言風格要做到三貼近,要活潑生動,通俗易懂

科技新聞報道本來就是對科技領域裡新近發生的事情的報道,其中有科技發明、科技創新、科技創造的經驗以及國家的科技政策等。這些東西本來就專業性很強,如果再使用專業性更強的語言來報道,普通讀者還是看不懂。因此,科技新聞報道的語言要做到“三貼近”[3]。比如醫學科技類的報道中,“類人膠原蛋白”到底是什麼東西?如果你用專業的術語,花大篇幅解釋是解釋不清楚的。如果用通俗的語言來描述:“通俗地說,就是從人的組織(例如頭發、指甲或胎盤等合法途徑)裡提取人類膠原蛋白的基因模板,放入工程菌胞內,工程菌就可以發酵生產人的膠原蛋白了,就像釀酒一樣。”這樣一來,但凡見過釀酒或者用發酵粉蒸過饅頭的讀者,大概都能心領神會了。

3.科技新聞報道的落腳點一定要做到三貼近

科技新聞報道什麼?也就是科技新聞報道的選材以及最后的落腳點一定要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樣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不至於讓讀者覺得這種報道離普通百姓的生活非常遙遠,與自身無關,因此對報道內容不關心,沒興趣。也就起不到進行科技宣傳的作用。比如《西安交大二附院引進西北地區首台光子CT》,這篇消息,不但告訴讀者該院有了這套設備,而且要告訴讀者這套設備是干什麼用的,與以往的CT相比有什麼優點。通過這篇消息,讀者會明白,光子CT與以前的CT相比速度更快,X射線損傷更小,比以前的設備可減少10倍以上的受輻射劑量。以前如果患者心率過快就無法做,而現在新設備患者心律在150以內都可以做。特別是對於兒童,以前兒童要入睡后才能做,現在隻要讓兒童鎮靜一秒就可以做,使用更方便快捷、更安全。

三、黨報科技新聞報道最終目的就是服務地方經濟

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升級,科技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黨報科技新聞宣傳的目的就是服務地方經濟,為科技成果的轉化、科技知識的普及提供信息平台。那麼,如何做到讓科技新聞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重點策劃好科技新聞報道形式,讓科技新聞報道能夠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航空工業是陝西的重點產業,很多國家大型航空科研院所都在陝西,為國家航空工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為了讓讀者能夠走進神秘的航空院所,探知航空工業發展的現狀以及航空院所科研人員不為人所知的艱辛,陝西日報科教新聞部在科教新聞版面開設的欄目《發揮科教優勢,做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生力軍》中,刊發《航空報國立長志,叱咤風雲會有時——記中航工業一飛院院長李守澤》《飛機強度實驗室的大“能人”——記中航工業一飛院高級技師王培勇》,通過選取典型案例,試圖用科技視角透視神秘產業,以推動社會各界對航空工業的理解和支持,取得了較好效果,獲得讀者的高度認可。

2.密集報道形成輿論聲勢

科技創新、科技統籌是近年來陝西科技發展的關鍵詞。如何做好科研成果的轉化,讓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造福於民,造福於社會成為黨報科技宣傳的重中之重,這就需要策劃密集報道,造成輿論聲勢。

比如,針對2014年陝西建設創新型省份,陝西日報通過策劃,在會前6月23日推出綜述《科技創新,成為陝西發展新引擎》作為預熱報道﹔並於6月24日及時刊發建設創新型省份的系列活動消息《首屆陝西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啟動》﹔會議第二天6月28日,在陝西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我省召開創新型省份建設推進大會》重點消息﹔而在7月4日,組織整版稿件《建設創新型省份,陝西有信心,有目標,有舉措》,全面解讀創新型省份建設的相關問題,形成了強大的輿論聲勢,使老百姓對此有了深入的了解。

總之,科技新聞報道既有其作為新聞報道的共性,即要求時效性、准確性、真實性等,也有其不同於其它新聞報道的特殊性,即專業性很強,不容易做到通俗易懂。但是,在科技創新越來越被重視的今天,科技新聞的報道也越來越受人重視。無論如何,做好科技新聞報道的三貼近,才能使科技新聞報道為推動科技生產力發揮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董慶一.科技新聞的傳播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13(16).

[2] 金姝.試論如何做好新聞報道“三貼近”[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 2012(4).

[3] 付斌.科技新聞通俗化的媒體運作策略研究[J].科技傳播,2014(22).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