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4期

淺談越戰三部曲之《天與地》

陳一凡
2016年05月31日14:3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被譽為美國獨樹一幟的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憑借壯麗精美的構圖,凌厲快捷的剪輯,宏偉深厚的配樂,拍攝的“越戰三部曲”成為別人難以復制、難以逾越的鴻篇巨制。本文試從影片《天與地》主題、敘事、視聽語言等角度對其影像風格進行解讀,以期為該類影片的構思和制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越南戰爭﹔主題﹔敘事分析﹔視聽語言分析

越南戰爭的親身經歷給導演奧利弗•斯通帶來的影響,促使他不停的進行批判與反思,反應在他的電影作品中就是對社會陰暗面大膽的探索和深刻揭露。其憑借越戰題材電影《野戰排》和《生於七月四日》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同為表現越戰題材《天與地》影片一上映又再次引起強烈反響。本文將以該片為例,接下來展開對其創作過程中主題、敘事、視聽語言等角度影像風格進行解讀與分析。

一、主題分析

寧靜、原始的小村庄,殘暴、駭人的越南戰場,單純、虔誠的越南人民,天與地之間縈繞迂回著喜多郎大氣而又冗長的音樂,這就是奧立弗•斯通越戰三步曲之終結篇——《天與地》。導演以一種紀實風格自述的形式,從一名越南少女黎裡口中娓娓道來,以一個越南女孩的視角,講述了她被戰爭摧殘與迫害的故事。一次次傷害、蹂躪、摧殘、幻想破滅中堅強地活著,並在父親、母親、美國中士詹姆斯的幫助下,完成了從蛹到蝶的蛻變過程,從一個越南婦女的眼中重新詮釋了這場戰爭[1]。奧立弗•斯通作為越南戰爭的親歷者——一個越戰老兵,卻並沒有談論這場戰爭的對與錯,勝利與失敗,而是花大量鏡頭展示了整個戰爭給越南人民帶來的傷害。被戰爭踐踏過的越南人民,他們的願望只是守著自己的祖先,守著自己的家園。然而戰爭摧毀了一切,摧毀了他們的願望,摧毀了他們的家園,摧毀了越南少女黎裡平靜安逸和諧的生活。整場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從而達到輕鬆自如地駕御觀眾注意力的目的,讓觀眾深深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血淋淋的事實是在提醒我們珍惜生活、珍惜和平,拒絕暴力、拒絕戰爭。

二、敘事分析

奧立弗•斯通的高超之處還在於對各種故事情節的精妙設計與感人的敘事能力,通過各種人生的關鍵事件,勾畫出黎裡的人生大起大落的無常變化,並重點聚焦了黎裡對此的感覺和反應,進而捕捉她對社會認識以及在精神層面的提升。該片中大量使用了鮮明對比的手法,操控著觀眾情感的跌宕起伏。美滿恬靜的鄉村生活跟殘酷血腥的戰爭場面、西貢大撤退的混亂和美國天堂般的生活、街邊小販妓女的悲慘和特權階級的奢侈和無憂、影像色調的模糊而晦暗與亮麗而溫馨畫面感、富有詩意的交響樂與越南戰場的殘酷[2],這些文明與野蠻、博愛與殘忍的強烈對比。其實是導演通過這些流暢的聲畫蒙太奇剪輯與沉穩洗練的鏡頭語言對比在提出問題,“在這此伏彼起的境遇中,主人公心理上會有怎樣反應?觀眾又反應如何?”在幾個關鍵的場景中,導演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就如電影大師愛森斯坦認為:“畫面將我們引向感情,又從感情引向思想”[2]

三、視聽語言效果分析

(一)畫面

導演以豐富的攝影角度、巧妙的動態節奏和復雜而又出色的場面調度,營造出越南田園風光極致的視覺效果。影片中多處採用全景式的拍攝手法,俯瞰整個世界,介於天與地之間的渾然磅礡,煙雨中純美的綠意,寧靜的家園,遠處點綴連綿起伏的小山或近景中的祠堂[3,4],充滿了東方式的唯美世界,給人一種大氣磅礡之感。在凌厲快捷的剪輯而形成的黑白鏡頭的閃回中,呈現出主人公黎裡所遭受的雙重痛苦和堅忍的承受力以及不屈的生命力[1],讓觀眾體會到那種靈魂的扭曲、傾斜,對前途、命運的迷茫,以及內心無盡的困惑,以此彌合敘事過程中存在的時空間隔,在觀眾心裡整合成完整、連續的時間幻象。如影片中詹姆斯與黎裡發生口角時,焦躁蒼白無助的詹姆斯拿出槍頂住黎裡的頭頂時,黎裡知道自己無力反抗身強力壯的他[3,4],於是像接受命運安排般地閉上了雙眼進入快速回憶,此時快速閃過的一幅幅畫面,當年其所受的所有磨難都浮現在眼前,父親在其小時候根植於心的對佛教的信仰使其平靜下來。巧妙地運用拍攝角度與拍攝光線,映射了女主人公黎裡當時的心情。如影片中黎裡第一次在美國家庭聚餐時,一個俯視的鏡頭,表現了美國人對黎裡的傲慢蔑視態度﹔當她打開冰箱,一個仰鏡頭表現她看到琳琅滿目的食品所表現出來的驚訝﹔以及她踏著施特勞斯的圓舞曲的旋律走進美國的超級市場購物,看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一排排奇珍異果琳琅滿目以及一架架珍饈美饌幾近無數的陶醉神態與明亮的畫面交相輝映,將黎裡內在情緒上的心理聯想、心理活動展現了淋漓盡致。突出作用是為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心理,渲染情緒,從音符間可以感到黎裡的心情,是前所未有的歡快,是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二)聲音

與國內的一些導演作品不同,奧利弗•斯通極為重視影片的音樂、音響的運用效果,特地邀請日本著名電子音樂大師——喜多郎為《天與地》這部影片配樂操刀。交響樂的縱深感、豐富表現力和畫面契合得很好,可以算得上喜多郎的又一部巔峰之作,並獲得了美國第51屆金球獎作曲獎。

1.音樂運用效果

在影片的開篇部分伴隨著笛子和二胡的配樂,配合畫面的佛像,一位騎在水牛背上的越南小姑娘,身穿橘紅色長袍的僧人跋涉在翠綠色的水稻田埂上,畫面如詩如畫,塑造出東方的神秘美感,像觀眾展現了這個越南小鄉村村民與自然安逸和諧的生活,畫面與配樂的結合也像這裡的生活一樣,渾然天成,相得益彰。當畫面切向全景的山水畫面,水田中勞作的村民轉為一大片翠綠色的稻田時,配樂由平靜悠揚的曲調變得層次逐漸加強、更加激昂、氣勢磅礡的主旋律,似乎是在贊嘆偉大的大自然,清新悅耳、撩動心弦。

配樂使得眼前看到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人更加為之震撼,觀眾可以縱意馳騁自己的想象,產生了一個實際的空間幻覺,將觀眾帶到詩的國度、詩的意境之中。隨后音樂再趨於舒緩,畫面繼而轉向生活的場景,戰亂來臨之時音樂變得深沉詠嘆……八分鐘的時間裡音樂始終沒有間斷,同時持續的畫外音交待人物背景,氣勢恢宏的配樂與壯闊的景色搭配的完美無缺,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音樂緊緊結合著畫面的實體,訴諸觀眾的感官和視覺,從而達到了二者的對立,收到了良好的藝術表現效果。

在影片的結尾部分似乎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翠綠的稻田與遠處的群山交相輝映,與此同時熟悉的配樂再次響起。山、水相應,組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一個搖鏡頭伸延出去的稻田路中間黎裡帶著兒子回來了。在悠揚的配樂表現下看似小鄉村又回到了以前美麗、安詳的樣子,但戰爭在村民身體上留下的創傷,依然在提醒著黎裡這裡曾經發生了什麼。導演獨具匠心的安排這樣首尾呼應的橋段,仿佛是在提示我們偉大的大自然可以將在戰爭中受到重創的環境恢復原貌,但戰爭給人們心靈和身體上留下的創傷是永遠無法被抹去的。

2.音響運用效果

在表現戰爭場面時,音響效果不光只是單一的爆破聲,導演安排的極其獨特,起到渲染情緒、烘托環境氣氛、加強畫面的真實感以及推動情節發展等效果。

如在影片的第12分15秒開始美軍進村一段中,風吹水稻的聲浪此起彼伏、犬吠聲、雀鳥驚飛的扑翅聲、水牛的驚叫聲預示著將有危險的事情發生[5],緊接著美軍直升機的螺旋槳聲、螺旋槳所蕩起的水花聲、黎裡所帶的斗笠也被螺旋槳所揚起的風浪吹起,隨風飄舞在翠綠的稻田上。嘈雜的環境音響效果與美軍進村前的安靜祥和畫面的配合,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帶來極大對比和反差沖擊,營造出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副美感與動感並舉的緊張氣氛[5]。音樂與音響交織烘托著畫面,造成了極富沖擊力的視聽效果,大大增強了場面的真實性和流暢性,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越南戰場的戰爭氣息,旨在為觀眾再現當時殘酷的戰爭場面。

影片的第22分25秒開始越共襲擊政府軍和美軍一段,突如其來的地雷爆炸聲讓人為之一震,極具魄力。緊接著一聲婦女的尖叫聲之后,四面八方襲來的機關槍掃射聲所形成的密集包圍感十分強烈。一簇火焰在畫面中從右至左噴射而出,畫面配上音響效果更是讓觀眾為之震撼,隨后美軍轟炸機由遠及近連番轟炸,投彈所營造的音響效果非常逼真。以聲音再現場景,雙方交戰所營造的環境音效內容豐富,表現效果極佳,將音響效果發揮到了極致,震撼力極強,仿佛將觀眾和攝影鏡頭一起卷進那殘酷戰爭場面,去探訪當年那裡發生的一切。

四、結 語

戰爭不僅造成了死亡,也造成了活著的生命的殘缺。這部控訴越南戰爭造成的災難及其后遺症的影片,充分展示了對越南、對美國、對人性的慘痛創傷。導演對真理的執著探求以及他對和平與友愛的執著與期望,用一種極端反叛傳統的視聽語言和全新的電影觀念向世間訴說著[6],使觀眾在驚愕之余不忘思考這個世界的真相。就如在片尾畫外音傳遞:人注定要徘徊在天與地之間,源自大地,接受天命,依靠堅強的內心取得天與地的平衡。由於諸多客觀原因,未能對其作品風格進一步深入分析,有待今后繼續研究解讀。

參考文獻:

[1] 汪方華.主流電影之外的主流導演[J].當代電影,2008(4).

[2] 越戰三部曲-天與地(H eaven and Earth 1993)影評[EB/OL].http:// blog.sina.com.cn/s/blog_616a7fc001011xo4.html,2012-07-16.

[3] 陳姝.奧利弗•斯通的電影語言[J].戲劇之家,2012(5).

[4] 趙寧宇,李煒.奧利弗•斯通電影的形式特征[J].電影藝術,2002(2).

[5] 李南.寓無形於有形——對影視劇聲音結構的再認識[J].新聞知識,2011(1).

[6] 閆彩蝶.自由國度的牛虻——奧利弗•斯通的電影世界[D].南京師范大學,2006.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