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5期

論新聞專業學生視覺素養培養的必要性及路徑

陳長鬆 周  滸 虞  越 
2016年05月31日15:4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視覺轉向的深刻變化使得視覺素養問題成為當下研究的顯學。進入圖像時代后,新聞教育也要順應圖像崛起做出相應調整,傳統以文字為主要媒介的素養教育方式需要向以圖像為媒介的視覺素養教育進行轉型。視覺素養也應成為當下新聞教育的重要一環。本文旨在從新聞教育中的視覺素養教育為切入點,分析新聞專業學生視覺素養教育的起點、路徑與落腳點,以期尋找出提升學生視覺素養的方式和策略。

關鍵詞:新聞專業﹔視覺素養﹔教育策略﹔路徑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手段促進了人類訊息的飛速傳播,我們早已進入了所謂的“讀圖時代”,即以圖像為內容的信息逐漸成為人們信息接收的主體。早在20世紀30年代,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就預言了圖像時代的到來。他提出“世界圖像並非意指一幅關於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1]”本質上說,海德格爾的觀點表明了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以往以文字信息為認知依據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視覺化的轉向讓人們基於圖像來對世界進行認識和建構。視覺轉向的深刻變化使得視覺素養問題成為當下研究的顯學。本文旨在從新聞教育中的視覺素養教育為切入點,分析新聞專業學生視覺素養教育的起點、路徑與落腳點,以期尋找出提升學生視覺素養的方式和策略。

一、視覺素養概述

視覺素養一詞是從英文Visual Literacy翻譯過來的。顧名思義,視覺素養是指關於視覺傳播的知識、素養,即視覺認知的能力。學術界對視覺素養概念的界定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戴伯斯(Debes,1970)認為,“視覺素養指一個人通過看與此同時產生其他感覺,並將看與其他感覺經驗整合起來的一類視覺能力。發展這些能力對人類正常學習來說是根本的。當這些能力得到發展時,它們使有視覺素養的人能區分和解釋視覺行動、視覺物體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視覺符號。創造性地運用這些能力,他能理解和享受視覺交流的杰作。[2]”

從紛繁的定義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視覺素養是一項可以通過培養而具備的能力﹔其次,視覺素養對於其他方面的學習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再者,由於視覺素養的存在,使得各種視覺傳播的內涵可以被更好地解讀從而實現其自身價值。

視覺藝術樣式多種多樣,舞蹈、繪畫、建筑、電影、戲曲等都屬於視覺藝術范疇,而對於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主要應把握的視覺素養是關於新聞圖片、新聞影像等視覺符號的感知力、理解力。新聞專業學生對於攝影圖片的視覺素養應體現在拒絕庸俗的攝影照片,欣賞美的攝影照片,明辨攝影作品的真偽以及在人文關懷和新聞倫理的認知下拍攝選取恰當的新聞照片。

國內的新聞教育中視覺方面的訓練與設計還比較缺乏。一方面,對新技術手段的引進不力,學生接觸不到最前沿的技術手段來輔助視覺訓練。另一方面,視覺素養培養與現有的教學設計脫節。課程多重視史論教學,而在重視技術訓練的同時又忽視了在過程中培養、熏陶學生的視覺素養。

二、新聞專業學生視覺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新聞專業學生是未來媒體行業的主要力量,其生產的影像產品將直接作用於受眾。作為信息的生產者和發布者,他們肩負著強烈的社會責任,因此新聞專業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視覺素養才能在工作中生產出優質的新聞產品,引領社會的發展和民眾的認知水平。

1.讀圖時代圖像地位上升要求新聞專業學生具備視覺素養。如今,文字為主,圖片為輔的傳統新聞報道方式的地位已發生深刻的變化,圖像生產成為當下媒介生產的主流形式。不論是紙媒的新聞報道還是微博、微信推送的訊息都在靠圖像信息吸引受眾的注意力。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工作疲勞度的增高,人們越來越喜歡以瀏覽圖片、觀看視頻的方式了解新聞事件,甚至患上“圖像依賴症”。文字閱讀需要調動更多的腦力,而圖像的觀看更為輕鬆。文字報道讓位於圖像傳播,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的新聞報道更符合當下受眾的需求。需求變了,意味著生產的調整與變革。新聞生產的主要產品變為視覺化訊息意味著生產者的生產活動需要變化。作為培養新聞生產者的新聞教育需要針對市場的新變化,重視視覺信息生產方式的培養與實踐。因此,以培養學生視覺表達能力的視覺素養教育就成為新聞教育的應有之義。

2.新聞產品的真實性本質要求新聞專業學生具備視覺素養。真實性是新聞產品的基本屬性。離開了真實的新聞產品必將帶來極為負面的傳播效果,影響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受過新聞專業主義訓練的學生都明白真實對新聞的重要性。面對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新聞產品的提供者也由原來傳統的媒體記者轉向專業媒體PGC+草根大眾UGC共同生產的新模式。對於新聞專業學生而言,他們既可能成為未來新聞報道的生產者,也可能成為媒介中的“過濾器”、“把關人”,所以說良好的視覺素養無論對於生產者還是把關人都至關重要。

視覺素養不是簡單的生理行為上的“看”,而是要“看懂”,進行一種意識形態建構。面對一些特殊的新聞事件,例如災難時,應當遵循媒介的基本倫理與操作規則,避免將那些造成受眾心理陰影的圖像信息呈現出來,給受眾造成不良影響。報道中對事件本身的把握與呈現的水准最能反映出記者和新聞編輯的視覺素養。因而在新聞教育中應著力培養“看”的能力,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視覺認知體系。

3.人文關懷的社會責任要求新聞專業學生必須具備視覺素養。優秀的新聞人素有“鐵肩擔道義”的理想情懷。人文關懷精神是優秀記者社會責任感的體現。好的影像作品應當蘊含著沉甸甸的思想和分量,在作品中將人類真善美的情感傳遞出來也是記者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而在現實的媒體環境中,報道過程缺乏人文關懷、為了攫取一手的資源不惜違背新聞報道倫理的事件層出不窮。例如歌星姚貝娜患癌去世卻在太平間遭遇記者偷拍遺體事件,實屬媒體人缺乏人文關懷和視覺素養的冷漠體現。窺探式的觀看,使得私人生活與公共領域的界限變得模糊,也沖破了個人知情權和公眾隱私權之間的均衡,直面血腥、悲劇、暴力的影像,更讓視覺顯得猛烈,新聞報道面臨著倫理的尷尬,鮮有傳媒人會反問自己是否應當拍攝那些照片,它們是在復制還是歪曲世界?若是復制,對方是否具有回絕被復制的權利?照片是為了滿足什麼,受眾的潛意識窺淫癖,還是自己內心深處的良知[3]?攝影人忽視了人文關懷這一社會責任,受眾對此並不買賬,因此一些會給當事人或其親屬帶來巨大傷痛的照片也應當避免被拍攝。

視覺素養的培養能驅使學生在新聞報道中選取正確的路徑,尊重事實,尊重當事人。用准確的鏡頭畫面語言做出優質的報道從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履行傳媒人的社會責任。

三、新聞專業學生視覺素養培養的路徑

互聯網時代為各種技能的學習提供了更多的路徑和更便捷的方法,對於新聞專業學生視覺素養的培養亦可通過教師教學和學生課外自主實踐以及聯系各學科觸類旁通三個主要方面展開。

1.以專業教師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具備視覺素養。目前大多數院校在新聞教學中與視覺內容相關的課程主要以攝影、攝像等技術類課程為主。教學中,教師傳授給學生的主要是相機、攝像機在使用手法上的技能以及藝術方面的美學知識,而忽視了將視覺素養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入現有的教學體系中。面對這一問題,首先需要院校教師重視對學生視覺素養的培養,將其有機融合進教學設計中,在對新聞專業學生授課時還應對涉及影像應具有的人文情懷、責任意識等內容進行重點培養。授課教師要引導學生具備銳利的視覺理解力,良好的辨別力,能敏銳的察覺圖片的真假以及攝影人、影像制作者要表達的內容﹔其次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視覺情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公益、環保、民生等話題,使實踐課程與社會實際接軌,而不是局限於鍛煉影像技術。讓學生走入社會,從拍攝題材的選擇,到拍攝視角和表現手段都由學生自行揣摩定奪,最終將影像作品展現並闡述創作動機,拍攝心得,再由老師及其他學生共同探討交流。

2.學生自覺學習優秀作品,在實踐中培養視覺素養。新聞專業學生首先要關注普利策新聞攝影獎、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等這類具有權威性和國際影響力的獲獎攝影作品﹔其次還可以通過瀏覽各類影像論壇、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關注一些新聞攝影類、紀錄片類的公眾號。通過日積月累的欣賞,新聞專業學生會於不經意間使自己的視覺素養得到鍛煉和提升。在大量觀看后悟出其中的藝術創作規律並將其運用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

在完成教師布置的少量任務外,新聞專業學生應熱愛拍攝,懷揣多拍多看多感悟的創作意識,經常去街頭採風。利用手機等一切拍攝終端媒介,隻有深入生活捕捉瞬間,不斷練習拓展其創作思想才能鍛煉視覺素養,久而久之作品也會越發出色直指人心。大街小巷,市井生活,越是生活中看似平凡的領域越容易產生激動人心的力量。學生還可以於寒暑假期間進入報社、電視台實習,在專業人士的指引下更好地形成視覺素養。

3.全面掌握多學科知識推動學生視覺素養的構建。跨學科的流動性以及交叉性在視覺素養上有明顯的體現。對視覺信息的精確把握與學生自身對事件的了解密不可分。新聞專業學生既要及時獲取各方面資訊,放眼全球關心世界各處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自己身邊的大小消息,也要了解各地的歷史文化,以便能在看到相關圖片、影像資料時迅速反應,第一時間解讀信息。所以新聞專業學生理應在掌握好傳播學、文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基礎文化課程的基礎上,把圖片和影像資料放在一個多學科的背景下加以研討,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感悟作品深層次的哲學、社會學、美學價值,解讀圖片或影像作品所體現的時代特色、人文意識與創作觀念,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意蘊是視覺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

四、結 語

我們正處於一個圖像膨脹的非常時期,恰當解讀視覺信息,利用圖片、影像作品恰如其分地呈現事件真實性並傳達的能力,是新聞專業學生應具有的視覺素養。視覺素養建構的途徑主要從教師引導學生,學生自主探究以及融合多學科文化知識等方面去實現。教師所能做的是培養學生的視覺解讀能力,新聞專業學生自己要將解讀能力與實踐相結合,借助圖片和影像合理表達情感思想。

參考文獻:

[1] 孫興周.海德格爾選集(下卷)[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6.

[2] 周憲.崎嶇的山路——文化批判論集[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 湯天明.側目而視攝影的人文觀察[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