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媒體+行業”加速傳媒業轉型升級 豐富媒體創收

2016年05月31日10:4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加速轉型升級 豐富媒體創收

以互聯網為中心的加法為“媒體+”拓展了思路。 資料圖片

“互聯網+”如此盛行的核心在於,其具備普適性價值的互聯網思維與傳統行業結合可以造就全新的風口。而同樣具備基本工具和平台屬性的傳媒業,理論上講,也可以通過“媒體+”延伸出更多增值業務。利用自身優勢與其他行業深度融合,“媒體+行業”應該成為傳媒業擺脫單一廣告創收模式尋求轉型升級的一條現實之路。

目前,“媒體+”涉及的行業和領域十分廣泛,模式形態也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上百家報社或報業集團開展了跨界嘗試,涵蓋影視、娛樂、游戲、旅游、藝術品交易、電商、會展、地產、証券等諸多領域。“媒體+行業”的發展空間巨大,筆者僅就其中兩個“媒體+”的可選項及其優劣勢進行深入分析,以期為傳媒業的轉型突破、業務創新提供參考。

模式一

“媒體+電商”迎好時機

電商即是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手段,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商務活動,是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網絡化、信息化。統計顯示,2015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18萬億元,中國也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

巨大的市場蛋糕吸引各路企業加入電商大軍。對媒體機構而言,這是一個將線下讀者變為線上用戶、提高媒體與受眾黏性、實現流量變現的絕佳機會。就目前業界的嘗試來看,“媒體+電商”主要有兩種模式。

其一是嫁接電商。此前,京、滬、穗、杭、蓉、濟六大城市的12家報紙與阿裡巴巴開展戰略合作推出“碼上淘”,讀者掃描刊印在報紙上的商品“淘寶碼”,即可在手機上完成下單購物和支付等環節﹔隨后,上海報業集團等52家媒體與阿裡巴巴達成合作,加入到第二批“碼上淘”業務的試水行列中。這種合作被視為媒體嫁接電商的一次全新實驗,利用智能手機終端及二維碼技術,傳統媒體可以低成本、低門檻接入移動互聯網及電商業務,通過“閱讀+消費”把讀者和用戶身份結合起來,擁有了實現從廣告到銷售一體化的可能性,報紙也能從商品交易分成中分得一杯羹,創造新的贏利模式。

不過,阿裡巴巴以強勢的平台、技術優勢主導著此次合作,傳統媒體只是其布局線下資源的一個入口,說白了就是“導購”的角色,用戶數據等關鍵資源仍掌握在阿裡巴巴手中,合作媒體並未參與到電商核心業務的運營中。簡單的嫁接分成不利於雙方深度合作,特別是無法保証媒體機構的長期利益,此后“碼上淘”項目銷聲匿跡也說明這種非利益共同體式的鬆散合作方式並不長久。

其二是自建平台。與前者相比,這種模式從平台構建、營銷推廣、商品供應、支付手段到物流配送等環節基本上都是由媒體機構自己主導的,通過成立獨立部門或公司進行運營管理。比如《華西都市報》的“八小時購物網”主打“同城電商”,專注於農產品和時令果蔬的銷售,其多年來在當地讀者中所積累的影響力、公信力延續到電商品牌中,很快在市民中“生根發芽”,現在這一平台銷售的產品已拓展到農產品、有機食品、土特產、電影票團購、母嬰產品、數碼產品、家居家紡等。溫州日報報業集團2014年上線的電商平台“溫都貓”一年多的時間營業額就超過2200萬元,利潤率達到10%。類似的媒體電商品牌還有《錢江晚報》的“錢報有禮”、《京華時報》的“京華億家網”、《南方都市報》的“南都樂購”等。此外,時尚媒體也有一股電商化風潮,如《世界時裝之苑》《瑞麗》等雜志通過其官方商城開展電商業務。

模式點評:眼下互聯網線上流量紅利基本耗盡,垂直的、線下的區域市場開發正當時,是媒體融入電商產業鏈條的最好時機。媒體多年來形成的影響力和公信力為電商提供了品牌背書,將在產品宣傳推廣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挑戰在於媒體自身不具備從事電商這樣全新業務的基因、經驗和團隊,必然要經歷一番歷練。同時,“媒體+電商”一定要基於媒體的自身優勢如介質、渠道、區域、公信力等開展業務,走特色電商之路,“小而美”而不是“大而全”。尤其適合地市媒體、行業垂直媒體。

模式二

“媒體+影視”漸顯潛力

我國是電視劇第一大國——年產量1.5萬集左右﹔電影第二大國——去年票房破400億元,今年僅54天便破百億元。高速成長的影視業成為各路資本追逐的又一塊金地。

傳統媒體進軍影視業並不新鮮,《洛陽日報》早在2005年就開始參與拍攝影視劇,如電影《消失的小學》《憤怒的鋼琴》,電視劇《河洛人家》。隨著影視投資不斷升溫,傳媒機構進入影視行業將成為一種趨勢。從影視自身來看,在產業飛躍發展的態勢下,也需要不斷與新資本、新渠道融合,以獲取更多資源、發展更多用戶、延伸市場價值。

目前“媒體+影視”主要形成了如下模式:

其一是單點合作,即投拍影視劇。近幾年在熒屏上亮相的影視作品背后不乏一些傳統媒體的身影,比如《新京報》去年投資了包括《萬物生長》《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在內的4部電影,並在投資出品的同時著力拓展影視作品的廣告植入及商務開發業務﹔浙報傳媒集團旗下東方星空2009年開始投資了電視劇《彼岸1945》《玫瑰炒肉絲》《裸婚之后》及動漫電影《秦時明月之遠古龍魂》等多部影視項目,2012年與唐德影視合作跟投了3個電視劇項目等。這種與知名影視劇公司合作拍攝影視作品的方式是傳統媒體試水影視業的一條重要路徑。導入專業力量、合作影視IP不僅在商業上有保障,還可借助成熟的影視公司資源加快對行業的了解和拓展。

其二是股權投資。2013年,《環球時報》完成了對導演陸川獨立電影制片公司“川制作”的股權投資,媒體認為這是“傳統紙媒一次意義重大的戰略轉型之舉”,《環球時報》負責人將這種通過股權投資直接綁定制作人才的模式稱為“摘桃子”,“川制作”以陸川為品牌核心競爭力及多年來的電影全產業鏈運作經驗是《環球時報》最為看重的。對《環球時報》而言,這是一次深思熟慮的重要戰略轉型,為此,環球團隊和陸川多次赴美國洛杉磯考察獨立制片公司的運營模式,並為“川制作”建立了電影項目孵化培育的新機制及組建了國際化的電影制片管理團隊。

另一個通過股權投資拓展影視疆域的典型是浙報傳媒。2013年浙報傳媒提出構建互聯網樞紐型傳媒集團的戰略,完成新聞傳媒、互動娛樂、影視和文化產業投資“3+1平台”的大傳媒布局。經過幾年投拍影視劇的試水,2014年5月,浙報傳媒集團出資1億元增資唐人影視,將優質影視資源納入麾下,有效夯實了其傳媒大平台布局的影視領域。

不過,股權投資的優質標的稀缺、估值高,這也要求傳媒企業在資金實力、人才儲備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4月讀者傳媒與合一影業、深藍傳媒達成合作,欲將《讀者》300篇精選文學作品孵化成大電影,推出針對互聯網用戶的影視作品。對於擁有較多版權資源或品牌IP的媒體機構而言,類似讀者傳媒的這種版權孵化或成為“媒體+影視”的一種新模式,不過基於IP合作對媒體自身的內容資源有很高的要求且其參與程度有限。

模式點評:媒體和影視都是以內容為核心,文字與影像藝術存在許多轉換的可能和創新的空間,並且全媒體營銷在影視產業鏈中顯得越來越重要,傳媒業已有的渠道資源、讀者資源等可與影視業優勢互補,這都是“媒體+影視”的機遇。影視業行業規則復雜,成本高、風險大,對市場趨勢的把握、對政策的敏感度、對影視制作成本的預算與控制、影視資本運作能力等對媒體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選擇合適的合作對象和適當的方式,謀求媒體原有業務與影視業務優勢互補,才能真正實現媒體與影視的協同效應、利益共享。

結語

“媒體+行業”絕不僅僅是贏利模式的變革,而要從根本上進行思維變革,從單一的媒體機構轉向開放共贏的產業融合平台,通過與資本的連接深耕行業,實現媒體品牌的價值變現。這其中,媒體品牌是其“+行業”的資本,做大手中這塊籌碼,媒體影響力越大,跨界的成功率越高。那些脫離媒體主業的“不務正業”,無疑是緣木求魚。(李淼)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