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5期

《岩石學報》三十年辦刊經驗及特色

董  策 俞良軍 陳  輝
2016年06月01日14:26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岩石學報》已創刊三十年,是中國地質學專業期刊中唯一的中文SCI期刊,本文總結了本刊多年的辦刊經驗。在辦刊過程中,編輯部高度重視學術質量的提升,不斷提高出版質量,加強編輯隊伍建設,積極加強國際合作,擴大對外交流,注重數字化建設。希望科技期刊工作者在新時期裡,一起迎接機遇,面對挑戰,攻關克艱,共創中國科技期刊的美好未來。

關鍵詞:《岩石學報》﹔辦刊經驗﹔學術質量﹔數字出版平台

《岩石學報》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期刊。創刊於1985年1月,創刊伊始為季刊,2004年改為雙月刊,2006年以后改為月刊。本刊於2000年被SCI收錄,是我國地質學領域唯一被SCI收錄的中文期刊。本刊創刊30年中獲得諸多榮譽和獎勵,這些成績的取得既與各級政府及主管、主辦單位的關懷、扶持有關,也是《岩石學報》編創人員積極進取、嚴謹求實、辛勤耕耘的結果。下面具體談一下本刊的辦刊經驗和特色,以期對廣大出版同行有借鑒作用。

一、獲獎情況

本刊近年獲得2008-2011年度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項目(B類)資助,2012-2014年再度獲得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項目(C類)資助。2013-2015年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百種杰出學術期刊。2012-2015年連續4次被評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其中,在2012年、2014年和2015年自然工程類總排名分別位居第10名、第17名和第14年,中文類排名均為第1名[1-3]。入選“第3屆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即“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F5000)”項目來源期刊。今年榮獲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第四期(2015-2017年度)項目資助。最近被EI收錄,為與國際出版集團Elsevier公司的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影響力指標

《岩石學報》近幾年發文量一直保持在310篇左右,期刊被引頻次保持穩定增長(圖1)。2012年本刊的JCR影響因子為1.117,總被引頻次為3487﹔2013年本刊的JCR影響因子為1.224,總被引頻次為4306﹔2014年本刊的JCR影響因子為1.455,總被引頻次為5195(圖2)。2012年本刊的CSCD影響因子為1.8444,總被引頻次為5888﹔2013年本刊的CSCD影響因子為1.8736,總被引頻次為6707,分別在學科內排在第一和第二位(表1、表2)。在2013年度中國科技期刊CSTPCD地學類期刊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排名中,《岩石學報》分別獲得第一和第三位(表3)

湯森路透發布《2014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研精英》報告,評估了21個大學科領域內2002年至2012年間被收錄的論文。他們跟蹤了同年度同學科領域中引文影響力排在前1%的高被引論文的作者。這些精選的高被引論文代表了科學界公認的最重要且有用的研究。中國共入選了152位。在地球科學高被引研究者中,中國10人,其中9人曾在《岩石學報》上發表過文章,反映《岩石學報》具有較高的影響力。

三、學術質量建設

1.發揮編輯委員會

主編所領導的編委會是期刊的學術領導和決策機構,體現了學術期刊的核心力量,決定著刊物的學術質量和影響力。主編是學術期刊的靈魂,主編必須在其所屬專業領域享有盛名,熟識領域裡精英專家,了解該領域最新的前沿和熱點問題,並掌握其研究進展狀況。編委會的組織規模、人員構成及學術水平對期刊的建設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期刊編委的作用就是給期刊審稿、組織稿件,與國內外同行深入交流,在世界范圍內對期刊進行宣傳,擴大期刊的綜合影響力。

《岩石學報》編輯委員會正實現專業化和年輕化的轉型,編委由6位院士、11位國家“863”、“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7位國家杰出青年學者、7位長江學者、3位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教授組成,平均年齡56歲。編委會人才薈萃,把握學科最新研究動態,有針對性地精心策劃和組織專題,積極為刊物撰稿、組稿、薦稿及審稿,為期刊發展與品牌建設提供支撐與指導。編委會在擴大對外交流,提高本刊影響力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2.完善審稿專家隊伍

《岩石學報》的審稿專家隊伍不止局限於本刊編委會成員,而是根據不同文章的內容選定相關研究方向的專家,目前本刊已建立千余人的審稿專家庫。密切關注“三高”作者:高層次、高水平、高產出﹔密切關注“三重”專家:重點機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把這些優秀人才積極納入本刊的審稿專家庫,使他們即是本刊的作者又是本刊的審稿專家,為本刊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提供新鮮血液。

3.提高編輯隊伍素質

創刊30年來,《岩石學報》在學術質量、編校水平及裝幀設計方面均實現了質的飛越。通過多年辦刊實踐中不斷的摸索和積累,編輯的各項素質在逐步提高。目前的編輯隊伍均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其中碩士1人、博士2人,編審1人、副編審1人、編輯1人,整體呈合理的梯隊布局,實現老中青三代的優化配置。

4.提高審稿及編校質量

《岩石學報》雜志自創刊后一直嚴格遵守辦刊宗旨,樹立了嚴謹的工作作風。嚴肅認真地選用稿件,通過三審(編輯初審、相關專家外審、主編終審)決定稿件的錄用。由本刊編輯部和勤雲公司聯合研制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付諸應用后,從根本上解決了投稿階段的“一稿多投”問題。該系統可以顯示“一稿多投”稿件所投雜志名稱以及文章的相似度,這在地學期刊中還是首家具有該功能的期刊。另外,運用該系統對所投稿件進行查重,凡重合率在20%以上者視為學術不端文章,一律不予錄用。對於已錄用的稿件編輯都要進行認真加工核對,並採用三校、互校、主編把關制度,差錯率一直控制在萬分之一以下,雜志的學術質量、編輯加工水平都達到了同類雜志的較高水平,得到了期刊界的普遍好評。

四、未來發展規劃

1.學術質量和國際影響力

《岩石學報》在學術質量和國際影響力方面與國際知名期刊相比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很多工作仍需加強。首先,樹立精品期刊,發揮綜合優勢,進行學術經營,維護學術聲譽,提高學術質量,擴大學術影響,帶動學科發展﹔其次,在編委會建設方面,調整編委會的人員結構,採取開放包容的態度,更好地發揮編委會的作用﹔再次,在編輯隊伍建設方面,更加注重人才引進與培養,提升編輯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科學素養﹔最后,注重刊物學術質量及編輯質量,緊跟學科前沿組稿約稿,策劃熱點專刊,加大期刊的宣傳力度,提高推廣效果。

2.數字化期刊出版平台

全球化已滲透到各個領域,國際大的出版傳媒集團(Elsevier、Springer等)打著OA期刊的旗號對我國期刊界進行不斷的蠶食。國家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科學研究,而廣大科技工作者卻把最前沿、最優秀的成果發表在國外期刊上,這造成資金和稿源的雙重浪費。因此,中國出版傳媒界應建立適用於本國期刊的出版平台[4-5],而不應被國外出版傳媒集團所同化和侵蝕。目前,一些期刊已建立自己的網站,雖具有投稿、審稿、錄用、提前發布等功能,但仍屬單刊或多刊系統而非群系統[6]。今后,我國應建立統一的期刊出版平台,在技術成熟的條件下實現語義出版[7-8],到那時語言已不是障礙,會使各種資源最大程度上進行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

3.期刊發展的戰略定位

在今后的辦刊工作中將繼續緊跟國家文化產業改革步伐,推進出版產業的技術革新和發展,轉變期刊的發展方式,提升期刊創新發展能力。《岩石學報》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創新發展為動力,明確期刊戰略定位,即立足國內,放眼國際,堅持學術質量第一,走學術的產業化發展之路,將數字化、網絡化、集團化運作與傳統模式有機結合[9-10],打造具有綜合實力的精品名刊,更好地為廣大作者和讀者服務。

五、結 語

最近,《岩石學報》榮獲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第四期(2015-2017)資助,資助項目為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TOP 50項目和學術質量提升項目,資助金額為90萬。在該項目的支持下,本刊將會開展一系列工作。首先,本刊擬用十年時間窗口期,以SCI和CSCD的引用率為評價指標,對這一時段發表的高被引論文給予獎勵並頒發優秀論文証書,鼓勵作者將優秀論文發表在國內中文期刊上,提高中文期刊對優秀科研成果的凝聚力﹔其次,積極參與學會牽頭組織實施的“中國地學信息資源網”建設﹔再次,擬參與面向未來的期刊數字出版平台建設,爭取實現論文在通過評審之后即時發表﹔最后,在今年實現《岩石學報》網刊上線,以期通過網刊,縮短發稿時滯、提升發稿能力,增強期刊市場競爭力。

面對榮譽和挑戰,《岩石學報》清醒地意識到:昨日榮光隻能緬懷,明日輝煌仍需開拓。廣大編輯同仁要同心協力,打造“雙效”“雙愛”期刊[11]。作為中國地質學期刊的一員,必須革除當前科技界的陋習,不為名利所惑,不急於求成,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為中國的科技期刊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J].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証年報,2012.

[2]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J].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証年報,2014.

[3]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J].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証年報,2015.

[4] 厲衍飛, 劉培一. 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台發展的分析與建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5).

[5] 李紅.中國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台芻議[J].圖書情報工作,2009(16).

[6] 陳輝.中國科技期刊網絡化發展方向[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09(l).

[7] 王曉光,陳孝禹.語義出版的概念與形式[J].出版發行研究, 2011(11).

[8] 王曉光,陳孝禹.語義出版:數字時代科學交流系統新模型[J].出版科學,2012(4).

[9] 劉天星.中國科技期刊集群發展之路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6).

[10] 汪新紅.“雲出版”是期刊社自主數字出版的全新模式[J].中國出版,2012(1).

[11] 游蘇寧.“雙效”“雙愛”期刊:辦刊人的最高追求[J].編輯學報, 2005(2).

(責編:王妍(實習)、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