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對外廣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摘 要:廣播以其獨特的媒介優勢,成為新疆對外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研究新疆對外廣播對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塑造良好新疆形象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立足於“一帶一路”戰略背景,分析了新疆廣播在對外傳播過程中的優勢及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樹立客觀平衡的對外傳播理念、培養和吸納復合型專業人才等相應對策。
關鍵詞:“一帶一路”﹔新疆對外廣播﹔問題及對策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新疆以其獨特的地緣優勢,與周邊國家在經濟貿易上的往來越來越多,文化的交流也愈加頻繁。“一帶一路”戰略給新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中國希望向周邊國家乃至世界傳播一個真實、美麗的新疆形象,以期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全方位合作並且帶動新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廣播以其獨特的媒介優勢,成為新疆對外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研究新疆對外廣播對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塑造良好新疆形象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新疆對外廣播基本情況
2004年1月李長春同志提出加大對中亞外宣的力度。自此,新疆廣電“走出去工程”開始運作。新疆廣播電影電視局通過租賃頻道的合作方式在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國家落地。2004年6月,新疆人民廣播電台的柯爾克孜語《中國之聲》節目在吉爾吉斯斯坦國家電台播出﹔每天2小時。2007年 7月,新疆人民廣播電台的維吾爾語《中國之聲》節目在土耳其YON廣播交流公司調頻上星廣播中播出,每天1小時。2007年2月,新疆廣播電影電視局與蒙古國巴彥烏列蓋省GCMM廣播電視公司合辦了調頻廣播,該省每天直轉新疆人民廣播電台哈語廣播節目10個小時。
新疆電台對外廣播節目總稱《中國之聲》,由30分鐘新聞與30分鐘綜合節目兩個版塊組成。新聞版塊包括“中國消息、中國印象”,綜合版塊包括“中國風情、友誼橋、致富路上、中國音樂風”。其中,“中國消息”是介紹中國經濟發展、建設成就、文化教育、體育旅游和社會生活,反映中國建設和發展成就的綜合新聞。
本文以“中國消息”為研究對象,選擇樣本時間為2005、2009、2010、2014共4年,主要是選擇節目開播且數據完整的第1年(2005年)﹔數據最具代表性的中間2年,即 2009年和2010年﹔以及距今最近的1年,即2014年的樣本。本文通過比較這4年的樣本數據,了解中國消息在內容的議程設置上的變化,分析新疆對外廣播的問題和對策。按照樣本抽取的規范要求,廣播是隨機抽樣一天,然后每隔10期抽取一個樣本。“中國消息”每天的新聞分2個部分,前半部分是對中國除新疆之外的報道,后半部分是對新疆部分的報道。本文重點研究新疆,故隻選取新疆部分的樣本進行分析。
二、新疆對外廣播的特點
1.信息承載量大。本文將樣本報道的體裁進行分類,分為短評、消息、通訊三類。在15分鐘的消息播報中,不會出現評論等言論性新聞,都是以播報事實性消息為主,佔比94%,隻有6%是通訊,數量較少(如表1所示)。這說明消息體裁在對外傳播中極具優勢,消息是用事實說話的,事實是消息的本源。消息體裁能夠充分的體現客觀公正。可以增加媒體信息承載量,容易被各類受者所接受。
2.對外傳播的鄰裡效應明顯。鄰裡效應是指地方社會環境的特點可以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方式[1]。新疆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地處祖國西北邊陲,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8個國家接壤[2]。這8個國家的文化、宗教、風土人情雖然存在明顯的不同,但新疆的13個民族中有6個是跨國民族,新疆境內的民族與相鄰國家中的部分居民使用同一種語言。因此,我們的一些民族與相鄰國家民族之間有著類似的風俗習慣甚至是相通的語言。這表明作為跨越國界的傳受雙方之間具有共通的意義空間。由此可見,新疆對外廣播在語言、區域等多方面均具有很大的優勢。新疆對外廣播應該充分利用鄰裡效應這個優勢,更好地進行對外傳播。
三、新疆對外廣播存在的問題
1.新聞報道傾向性明顯。本文將樣本報道的傾向性進行分析,分為贊揚、中性、批評三類。新聞的傾向性是指新聞媒體在報道或評述新聞事實時所表現出的特定的立場和思想傾向。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受眾對新聞事件的認識和解讀。新疆對外廣播的新聞傾向性表達影響著國外受眾對新疆的認識和解讀。本文研究發現,新疆廣播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主要以贊揚為主,其次是客觀,批評完全沒有。(如表2所示)新疆廣播在對外傳播中依然遵守“以正面報道為主”的原則,主要表現在著重展示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成就、樹立政府形象等。
本文統計發現,在新疆人民廣播電台的對外廣播中,主要報道的內容是各個級別的政府的行為,是國家意志的代表,有著很強的國家控制媒體的表象。對國外受眾來說,國家控制的媒體是代表國家利益,是為國家服務的,而不是能夠對國家現行狀況進行監督的獨立媒體。這樣媒體的性質就決定了受眾對你所報道的信息在本源上的懷疑,傳播效果受到影響。
2.專業人士缺乏。新疆廣播電影電視局負責新疆廣播電視的對外傳播,“走出去工程領導小組”由局書記、局長任組長,受國家廣播電影電視局領導。局外事處是執行中心,2005年5月設立,與局辦公室是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局辦公室主任兼外事處處長,2名工作人員也是局辦公室的成員,外事處負責與周邊國家洽談頻道租賃、節目落地、人員往來等,播出節目的制作由新疆電台與電視台負責。
新廣國際部負責對外租賃頻道的節目錄制。該部2004年6月開始運行,正式成立時間為2009年3月,正式成立前國際部主任一直由電台總編室主任兼任。國際部現有4人。1人負責專題節目,1人負責新聞消息的選稿。國際部隻負責提供新聞和專題類節目,將編輯好的漢語稿件交給柯語編輯部和維語編輯部翻譯后錄制播出。國際部也策劃一些節目,由柯語或維語編輯部記者去採訪,錄制播出。
可以看出,新疆對外廣播缺乏高素質的復合型工作人員,在業務人員方面,非常缺乏既有豐富的廣播經驗、新聞專業知識,又具備國際傳播交流語言能力的工作人員。在管理人員方面,很多都是兼職人員。這樣的人才組成結構很難滿足現在的新疆對外廣播的需要,從而影響到對外傳播的效果。
3.“知溝現象”顯著且傳播方式單一。《中國之聲》的傳播對象為吉爾吉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這些國家文化發展較為緩慢,新聞業務水平較低、政治局勢不穩定,法律、制度都不完善,傳播環境並不理想。在對外傳播中“知溝現象”顯著。國際傳播需要二次編碼,二次編碼是指將本國一般受眾接受的信息轉換成可以被國外受眾或者全球受眾接受的信息[4]。新疆的對外廣播即使有相同語言背景的優勢,但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在進行二次編碼時,應轉變成符合國際語言習慣的話語表達。現階段的新疆對外廣播還是較多的採用一致性的報道口吻,報道方式單調一致,通稿意味明顯。可以看出,新疆對外廣播在傳播理念上,依舊是使用傳統的思維習慣。由於國家政策、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原因,新疆對外廣播在進行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大多還是以宣傳為主,具體表現在:習慣以較為死板的“我說你聽”的方式,把一些宣傳性報道強加於受者。
四、新疆廣播在對外傳播過程中的對策
1.樹立客觀平衡的對外傳播理念。新疆廣播在對外傳播的內容上以正面報道為主,硬新聞相對較多,指導性、政策性較強,依舊延續國內中文媒體的傳播方針,負面報道和軟新聞比較少,容易給海外讀者一種典型的“政府代言人”印象。這樣的傳播方式,讓新疆日新月異的發展很難進入普通外國受眾的視野。因此,在正面報道的同時,應該適當反映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增加說服力。報道內容應該更加平衡和客觀。具體可以採用前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提出的中性而又客觀的“說明”策略:即適當增加社會問題的報道數量,在報道技巧上,採用解決問題的態度,闡述事件的過程,文章
2.培養和吸納復合型專業人才。李長春曾經在全國外宣工作會議上講話時提到,從事廣播電視對外傳播的工作人員應該全面發揮電視媒體的傳播優勢,通過“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為中國的對外傳播出更大的力。因此,新疆電台從事對外廣播的工作人員應該是廣播業務精良、新聞理論扎實、掌握多種語言、了解國外受眾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新疆電台可以與新疆高校合作,聯合培養一批專門研究跨文化傳播的學生,這些學生畢業后可以定向進入新疆廣播入職。新疆電台也可以與新聞院校的教授、專家合作項目,共同推動新疆廣播對外傳播的發展。
3.建立全球化、多元化的受眾觀。新疆對外廣播應該針對不同的受眾有針對性的進行對外傳播。針對在國外工作生活的華人華僑,和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喜歡新疆文化的外國友人,可以編排一些介紹新疆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節目。針對尋覓商機的外國經商人士,可以編排一些經濟類、政策解讀類節目。針對沒有特殊需求的一般受眾可以編排一些文藝類、音樂類節目等輕鬆的普適節目。新疆對外廣播一定要建立全球化、多元化的受眾觀,將受眾區分開,有選擇性的進行節目的制作和傳播。將節目內容生活化、增加節目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受眾。
參考文獻:
[1] 羅彬.新疆廣播電視對中亞傳播的現狀、問題與策略[J].對外傳播,2014(11).
[2] 朱麗萍.跨文化視野下新疆廣播電視對外傳播研究[D].新疆大學,2007.
[3] 劉淼.行為文化與觀念文化對日本留學生漢語學習中的影響及其教學策略[D].吉林大學,2013.
[4] 周麗.新疆對外廣播對構建國家形象的作用[J].蘭州學刊,2010(1).
[5] 劉紅,焦若薇等.新疆對外傳播影響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