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兄弟》總編劇揭秘 綜藝編劇是干什麼的

王璐(左)在節目錄制中。浙江衛視 供圖
真人秀節目都是照著劇本來演的?明星嘉賓們說的話其實都是安排好的?每一個環節都和影視劇一樣規定了情節還提供了台詞?
在採訪《奔跑吧兄弟》總編劇王璐之前,《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多多少少對此也心存疑慮,尤其是當得知了《奔跑吧兄弟》還專門設有“編劇”這一工種之后。不過,王璐明確表示,此“編”非彼“編”——他們的職責,在於確立節目主題,根據藝人性格和錄制環境,設計相對來說最為合理的節目框架和游戲環節。她用一句特別精辟的話高度概括了編劇們到底在節目中做了什麼:傳統劇本上會寫著“尖叫”二字,而綜藝編劇只是設計了過山車,叫不叫隨你。
編劇和導演是一對“夫妻”
王璐出生於1988年,雖然年齡不大,但是對於《奔跑吧兄弟》來說,她可以算得上是元老級的資深人物了。從第一季開始,她就在節目組擔任編劇,她也是編劇組裡唯一一個連續做了4季的,現在編劇組有8人,1男7女。
“《奔跑吧兄弟》是我工作經歷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因為從這檔節目開始,浙江衛視有了編劇和導演的分工。”王璐解釋道,在《奔跑吧兄弟》裡,總導演和總編劇是兩個明確分工的工位。舉個例子來說,編劇畫出一件衣服的設計圖,把花紋、理想的材質大概標注清楚,由導演組去採購布料然后裁剪出來,做出來之后大家試穿一下,然后一起商量做進一步修改。“我們常開玩笑說,編劇和導演是一對夫妻,要合力才能生出一個孩子。”
也正是因為“夫妻倆”都對“孩子”用情太深,編劇組和導演組偶爾也會產生一些“小矛盾”:“因為對節目的想象太完美,我們會不斷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節目也是在編劇和導演的不斷磨合和改善過程中越做越精。”王璐說。
圍繞著真人秀節目,一直以來都有是不是存在“作假”“表演”成分質疑,對此王璐感慨:對於編劇這個工位,大家的誤解真的好深。她說,當時從韓方引入“編劇”這個工位的時候,應該翻譯成“作家”會更好,“因為編劇這個稱呼本身太容易讓大家浮想聯翩了,和很多人一樣,最早我也以為編劇是要給真人秀設定劇情,甚至是讓明星去配合表演,從而讓節目中的情節發展更具矛盾沖突。但接觸之后發現完全不是這樣,常規意義上的影視編劇和綜藝編劇完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在王璐眼中,“真人秀最大的魅力,就是你不知道錄制過程中會發生什麼。即便《奔跑吧兄弟》錄到第四季,我們已經很了解成員們的思維方式,但還是猜不到每個游戲他們會怎麼玩,更是從來不會預設他們的輸贏。大家看到的明星的表現全部都是真性情流露,真人秀節目歸根結底看的不是游戲本身,而是人。”
本土化關鍵是讓觀眾有共鳴
除了玩出新鮮感,《奔跑吧兄弟》一直致力的就是本土化。盡管是和韓國《running man》聯合研發,但在借鑒了原版經典玩法的基礎上,《奔跑吧兄弟》也努力玩出了自己的氣場。王璐介紹,不管是游戲設計還是場景設置,都是為了激發“人”的表現。大家常常會看到不同的綜藝節目玩類似的游戲,但隻要玩的人不一樣,效果肯定是不同的。例如這一季第一期的摸箱子,裡面的東西《奔跑吧兄弟》在原版基礎上做了很多調整,編劇導演組為此花了好多功夫,連溫度濕度都算進去了。“我在試游戲過程中因為太害怕,手從箱子裡抽出太快還把手蹭破了,所以后來又對箱子的軟包裝進行了處理。看別人玩的感覺和自己親自上手玩的感覺確實不一樣,嘉賓們錄完也都表示特別喜歡這個游戲。”
原創設計在《奔跑吧兄弟》中佔了絕對主要的分量。在王璐的理解中,本土化就是讓自己的受眾可以產生共鳴。“有共鳴的主題、游戲、城市(場景),是我們一直以來努力在做的。例如這一季有一期節目叫《我的學生時代》,4個游戲就全部是我們的原創游戲,而且都是按照‘80后’‘90后’的童年記憶精心設計的,后面大家也會看到更多原創游戲。就像小朋友要先學會走路才可以跑,韓國的編劇系統已經建立了30年,中國的綜藝編劇行業剛剛起步,確實會有一個成長的過程,這不僅僅是針對《奔跑吧兄弟》這一檔節目,而是對整個行業而言。我們一直在成長,也一定不會讓觀眾失望的。”
穿插於《奔跑吧兄弟》的各式游戲,很多都來源於生活,如何做到創意的層出不窮呢?據了解,浙江衛視對編劇人員的擇選標准也有亮點,一是好玩,二是邏輯思維能力強。“主題和游戲的創意現在對大家來說並不難,難的是出精品。因為觀眾其實越來越專業,對節目的可看性和內涵的要求都越來越高。”王璐很喜歡“手藝人”這個詞,“編劇是一個可以靜下心來鑽研的工種,在生活各處尋找靈感,腦子裡就會冒出很多好玩的想法和游戲,要做到心很靜,同時又要有一個開放包容的心態。要廣泛搜集各類信息,再篩選沉澱。每天看節目、看書、看電影、看新聞、看微博都是我的作業,做不完心裡就會很難受。”(記者 楊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