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6年第6期

從喜劇類真人秀節目看中國小品藝術的嬗變

——以第二季《歡樂喜劇人》為例

於寧
2016年06月03日16:09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在綜藝娛樂節目廣泛流行的今天,《歡樂喜劇人》憑借其喜劇競技真人秀的定位,在眾多娛樂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其中,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節目中一個個高水准的小品表演,既讓人發笑,又引人深思。小品藝術作為中國喜劇藝術特有的表現形式,從產生到發展都緊緊迎合了社會的發展潮流。本文以第二季《歡樂喜劇人》為例,從喜劇類真人秀節目出發來分析中國小品藝術的嬗變過程。

關鍵詞:綜藝娛樂﹔真人秀﹔歡樂喜劇人﹔小品藝術﹔嬗變

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物質水平的提高,促使人們對精神文化的多樣需求逐漸提升。在這種高節奏的生活推動之下,喜劇類節目成為人們放鬆心情、發泄情感的首選。在眾多喜劇類節目中,央視推出的《喜樂街》、黑龍江衛視推出的《愛笑會議室》等都是我們所耳熟能詳的,共同推動了喜劇類綜藝節目的發展。小品最初只是戲劇表演中的小片段,發展到后期才逐步成為一門包含表演、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的綜合性藝術表現形式。隨著電視媒體的發展,小品藝術的舞台呈現也逐漸拓寬。在業界看來,中國小品發展史上第一個成熟的電視小品應當是1983年,由陳佩斯和朱時茂主演的《吃面》,其開啟了小品與電視結合的進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小品藝術不斷吸收電視媒體傳播的一般特征,並且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使傳統的小品藝術也發生了很大改變。第二季《歡樂喜劇人》中的精彩表演,可以認為是當下小品藝術最佳的新代表。

一、第二季《歡樂喜劇人》概述

《歡樂喜劇人》是由東方衛視攜手歡樂傳媒共同打造的全國首檔明星喜劇競技真人秀節目。自2015年第一季開播以來,收視、口碑雙豐收﹔第二季於2016年1月17日首播,開播收視2.8,排名同時段省級衛視第一,之后越戰越勇,在第十一期總決賽上,更是達到3.61的超高收視。節目的主題——“搞笑,我們是認真的”,充分體現出這檔節目的特質。從節目的定位來看,第二季《歡樂喜劇人》在第一季的基礎上,更注重喜劇的多樣性和原創性,網羅各路喜劇人才,尊重多種風格形式,努力用幽默的力量來傳達快樂。為了增加節目的精彩度,對第二季的節目賽制進行了不小變動。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加入了排位賽、踢館淘汰賽以及大咖助陣,這種全新的賽制增強了節目的對抗性和競爭性,促進了節目內容與質量的提高。

喜劇,從狹義的層面看,就是與悲劇對立的藝術表現形式。偉大的作家、思想家魯迅曾經說過,“喜劇是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簡單說就是喜劇表現的是看似並沒有什麼意義的東西。在大部分情況下,魯迅這種對於喜劇的解讀都可以適用。但如果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看,並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是非分明,站在不同的角度解讀同樣的事情,都會有不同的效果與感受。在《歡樂喜劇人》的舞台上,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小品的內涵越發豐富。在很多我們捧腹大笑的場景背后,都有值得觀眾深入思考之處。主持人郭德綱在第二季的首期中說到:“喜劇實際上是一種誘導,將你心中的開心挖掘出來。”小品作為一種重要的舞台喜劇藝術,從產生到現在,不僅僅擁有更多的展示舞台,在內容、題材等方面也發生了很多變化。

二、從喜劇類真人秀節目看中國小品藝術的嬗變

(一)展示舞台的轉變

中國小品藝術從最初產生到現在,從一種用於練習的表演形式轉變成為風靡全國的主流藝術形式,這與“春晚”的推動是分不開的。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春晚可以被認為是全球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雖然正式的直播隻在每年的除夕夜,但隨著現代科技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春晚的影響力相較過去有了更大的提高。因此從這一層面看,春晚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造星”工廠。而小品作為一種平民化的、貼近生活的藝術展現形式,廣泛地受到大眾的喜愛。春晚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是一場節日的盛典,是一場藝術的聯歡﹔對於業界來說,春晚更是一個提升自身影響力的絕佳舞台,其所蘊含的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單一的文化功能,更多的則包括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但由於春晚自身的定位,春晚舞台中的小品更多強調的是價值取向的正能量的傳播,因此春晚小品往往都有一定的教化功能。人們在捧腹大笑之余也會對社會的價值觀等進行反思。

但隨著我國電視產業的發展,國外的娛樂綜藝節目對我國綜藝節目市場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國電視市場也逐步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與春晚不同,綜藝娛樂節目更多的功能在於娛樂大眾,因此其就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和競爭性,可以借助不同的手段來豐富舞台內容。例如在第二季《歡樂喜劇人》中,加入了當今流行的踢館模式,增強了舞台的競爭性與趣味性,也促使選手們不斷精益求精,豐富自己的舞台表現內容,創新表演形式。而《歡樂喜劇人》也正是擁有了這種綜藝節目性質的舞台,才使演員們獲得了更多的創作空間和表現空間,從而展現出喜劇小品的本體價值,將喜劇中的“喜悅”“快樂”帶給觀眾。加入踢館模式的新一季《歡樂喜劇人》營造了更緊張的競爭感,乍一看仿佛充滿了“比賽”的意味,但正是在這種類似“戰場”的舞台氛圍中,情緒強烈但表演內容卻歡快動人,強大的反差也會給予觀眾更好的審美體驗,觀眾在歡聲笑語之后更可以體會到喜劇演員在創作過程中所付出的汗水與淚水。“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個個精致的小品不過區區十分鐘左右,但在十分鐘的背后,是演員們數不盡的汗水所積累成的。此外,從藝術形式的展現來看,小品對演員的台詞、表現力等功底要求更加嚴格,拍電影拍電視劇出現差錯可以掐掉重來,但在小品舞台中,不能出現差錯,如果真的出現差錯,那麼對演員的臨時應變能力又有更高的要求。無論是春晚的舞台還是歡樂喜劇人的舞台,對演員的要求也更高,在更高的要求下,帶給觀眾們的則是嘆為觀止的視覺盛宴。

(二)順應多元媒體發展腳步

近年來國家在大力發展群眾文化事業,科學技術更在飛速發展,電視作為一種主流媒體的傳播載體早已和小品表演廣泛地聯系起來。在早期的小品表演中,表演過程受到舞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主要運用一些象征性布景,並沒有將電視的光線、音樂、舞美等元素運用進來。而在《歡樂喜劇人》中,小品創作的演繹過程並不僅僅是依靠象征性的布景,而是充分利用電視的可塑性和其獨特的畫面語言,賦予小品更多的鮮活性和創新性。

例如在第二季首期的《機械公敵》中,來自開心麻花團隊的王寧與艾倫為大家塑造了一個關於機器人的喜劇故事,讓大家在歡笑之余反思人科技的發展是否降低了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流呢?這部小品在整個畫面呈現上,不僅使用了小品中常見的布景,利用相關素材塑造了一個簡單的居住場所,更引人矚目的則是在小品的結局中,利用燈光的明暗來達到重現過去場景的功效。強烈的燈光下黑白分明,讓整個舞台效果得到進一步升華。視覺的明暗對於整個小品畫面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而在明亮的視覺差對比之下,小品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則會越發凸顯出來。這種利用電視技術技巧來展現小品內容的表現形式,可以真正發揮電視綜藝節目的再包裝創造性,讓視覺效果不再是電影、電視劇的優勢,而是展現出小品這一藝術形式的視聽優勢。

(三)內容題材的解構深入

藝術創作來源於生活,這點是我們毋庸置疑的,無論是早期的小品創作還是當下的小品創作,創作的基點都是社會現實。在早期的小品創作中,很多在創作內容上都趨向於在生活的瞬間中捕捉到創作的基點,很多都和社會熱點話題緊密聯系,繼而用喜劇的獨特語言幽默來對話題進行獨特的結構與定位,在自嘲的歡笑中找尋與觀眾情感上的共鳴。在此基礎之上,這些小品中大多都帶有極強的現實主義色彩,並且具有一定的教育內涵和教育目的。在第二季《歡樂喜劇人》的舞台上,小品在題材選擇和結構上仍然立足於社會現實,但是出發點和表現形式卻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比如在創作時注重與影視作品的緊密聯系,如開心麻花的《赤壁》《大聖歸來》等,一些被觀眾熟知的既定印象被演員們打破重建,體現出一種新式的幽默。另外還有很多題材的結構在立足現實的基礎上,又讓觀眾對未來產生更多的思考,而不僅僅是對某一社會現象進行單一的思考與分析。例如在這十一期的節目中,無論是機器人帶來的未來思考、選秀話題,還是養老的現實問題、環保問題等,包括半決賽“不忘初心”的命題設置,都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正在面對或者曾經思考的問題。

三、當下中國小品藝術的發展思辨

小品是中國民間藝術的重要形式,小品的創作來源於人們的社會生活,因此觀眾在觀看小品節目時更容易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歷經幾十年的發展,現代的小品在科技手段和新媒體的輔佐下,有了更多發展空間。在筆者看來,中國小品未來的發展仍具有十分廣闊的前景。

首先,喜劇類真人秀節目如《歡樂喜劇人》獲得了很好的成效,觀眾感受到了快樂,演員則提升了自身的演繹水平。《歡樂喜劇人》中小品表演和真人秀元素的有機結合,豐富了觀看體驗,讓電視觀眾對演員及作品本身都能有更深的理解,而且現場觀眾的打分機制更增強了節目的參與感。

其次,小品在創作過程和表演過程中,語言特色對其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在很多著名的小品節目中,都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而很多的笑點也與地方特色緊密相連。在《歡樂喜劇人》中,更體現了包容性和實驗性,例如從表演嘉賓來看,第二季中有跨界演員秦昊,有全民大劇團的趙正平,有號稱香港最優秀的舞台喜劇演員詹瑞文,這些風格各異的表演促進了喜劇藝術的交流和發展。

《歡樂喜劇人》在第二季的節目中比前一季的節目又有了更多的提升,可稱為是當下影響力最廣的小品藝術展現平台。喜劇人們用他們的獨特方式將我們曾經思考過、困惑過、嘲諷過的問題重新演繹,從觀眾的角度來看,這可以讓他們更加深入地思考問題。但是對於業界的創作以及相關的影視創作者來說,我們需要思考的更多。小品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在發展過程中與社會現實緊密聯系是必然的趨勢。從更深遠的角度來說,小品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僅要與社會現實聯系,更需要與社會的發展以及未來整合思考,從而使小品藝術達到藝術創作的更高層次。

參考文獻:

1.王建疆.當代中國審美形態論[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

2.王雅鳴.文化狂歡下的冷思考——以喜劇類的小品化傳媒藝術為例[J].商,2014(10).

3.田義貴,王睿.對於喜劇類綜藝節目扎堆現象的解讀與反思[J].中國電視,2014(10).

4.閆偉.對電視喜劇真人秀的要素解讀與文化評析——從“《笑傲江湖》首季總冠軍”說開去[J].中國電視,2014(10).

5.楊季紅.中國喜劇節目的困境和突破[J].西部廣播電視,2015(24).

(作者單位:上海廣播電視台東方衛視中心)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