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的賽博空間新視野
摘要:電視新聞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有了新的挑戰,但同時也擁有了發展空間和領域。電視新聞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世界與虛擬的網絡空間中生存和發展,需要構建一個“賽博空間”,以此引領電視新聞進入一個全新的視野。
關鍵詞:賽博空間﹔電視新聞﹔新媒體
隨著歷史的演變與發展,信息傳播的手段不斷地迭代更新。從口語傳播、文字、印刷術,到電子媒介的出現(例如電話、廣播、電視等),再到現在的計算機與互聯網的使用,信息傳播手段經歷了多次變革。時代的變遷造就了網絡時代的異軍突起,帶來了網絡的全面覆蓋格局,也產生了全球共存關系。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電子文化傳媒發展迅速,導致了賽博空間(cyberspace)的生成與數字化時代的全面發展。這種網絡時代造就的賽博空間為網絡無限可能的開放性提供了支持,同樣,網絡時代造就的虛擬現實的日常化與現實世界的日益網絡化互相交織。網絡新聞在此種情境下應運而生,利用新媒體的方便快捷搶佔先機,給傳統的電視新聞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
一、電視新聞的“賽博空間”
根據學者的研究和考証,“賽博空間”一詞是1984年由英國幻想小說家威廉•吉泊鬆(William Gibson)在小說《神經漫塞》(Neuromancer)中提出的一個概念,文中寫道,“當網絡與人的思維意識合為一體后,即可遨游其中。”吉泊森將這一虛擬空間稱為“賽博空間”。有學者甚至認為,“所有的空間都在變為賽博空間,因為信息傳播正在向這個空間遷移。”①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將網絡帶入千家萬戶,將虛擬空間融合到現實世界中,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將計算機的數字化信息儲存和處理能力通過現代通訊網絡技術聯結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嶄新的社會生活和交流的空間——賽博空間,這是一種虛擬空間、精神生活空間和文化空間。”②
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新聞雖然逐漸搶佔主流新聞媒體的優勢,但歸根結底還是在傳統電視新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網絡新聞的沖擊下,傳統電視新聞行業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傳統電視新聞行業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賽博空間”,打造賽博空間新聞,才能躋身於時代前沿。
二、電視新聞構建“賽博空間”的必要性
日前,例如手機支付寶、百度翻譯、甚至游戲“第二人生”等利用創造一個數據的虛擬空間來與現實世界相連接,帶領大眾進入賽博空間。傳統的電視新聞也要構建“賽博空間”,才能趕上網絡新聞發展的態勢。“賽博空間”可以使大眾具有匿名性的特質,在虛擬的空間內,可以根據自己所想暢所欲言。大眾在“賽博空間”裡擁有更大的言論自由,會更願意在這種情境中發表言論。美國戴維•邁爾斯教授在《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提出“身體匿名性”的概念,指出人們湮沒在人群中,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言語,自身的身份也不用被其他人質疑。在這種輕鬆的環境中,人們更願意敞開心扉吐露真言。書中還指出了匿名性使人們的自我意識減弱,群體意識增強,人們更容易對情境線索作出回應,無論這線索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大眾在電視新聞的虛擬空間內言他所想,提高了參與性,由以往的“受眾”身份轉變為“參與者”的身份,與電視新聞進行互動交流,從而提高新聞的傳播效果。同時,“狂歡化、心靈化、自由化以及匿名的便利,‘無我’的方式和虛擬的世界”,③極大提升了新聞的自由度,受限的新聞自由在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三、建構“賽博空間”需要的因素
(一)硬件因素
信息技術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造就了網絡時代的誕生。“賽博空間”作為人們之間進行互動存在的虛擬空間,自然少不了網絡的硬件標准。網絡作為連接現實世界與“賽博空間”的關口,在電視新聞的轉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電視新聞需要通過網絡形成虛擬空間,與更多的用戶進行互動交流。在這個空間裡,大眾可以充分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新聞傳播的空間也隨之大大提高。此外,電視新聞要構建“賽博空間”還需要多種媒體的支持,例如門戶網站、手機移動客戶端等其他新媒體的硬件支持。要求群眾不僅能夠通過電視了解新聞,還能夠利用其他媒介掌握新聞資訊。
(二)軟件因素
除了硬件的支撐以外,還需要電視新聞行業的相關從業者具備多種技術,以往單方面的新聞專業知識已不能滿足在電視新聞的“賽博空間”內的發展。新聞從業者還需要向多媒體人才方向轉型,成為多向互動型人才。因為在“賽博空間”裡,要求新聞從業者能夠在其他媒介上做好電視新聞的連接工作。在具有新聞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補充其他行業的知識,例如數據分析、融合,版塊設計、網站設計等計算機領域的知識,能夠將網絡上的碎片化新聞進行重塑和整理,歸納和提煉出事實的主題。同時,“賽博空間”的運用還需要群眾的配合,要求群眾能夠具有獨立上網的意識,或者在他人指導下能夠操作網絡的技能,以及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了解新聞的傳播機制。這就要求新聞從業者不僅能在該新聞領域做到術業有專攻,還應該深入群眾,了解群眾關心的熱點、焦點,同時了解時政,掌握最新的新聞點,抓住能夠加以報道的新聞事件,提高自身的新聞敏感性和主動性。
(三)人文社會因素
“賽博空間”的構建,不僅要依靠新聞業界、學界的自身努力,還需要依靠社會各界的各種力量的支持,才能更好地為群眾、為社會服務。在新聞業界,要注重新聞從業者的業務素養和專業素養以及職業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在學界,還需要依靠各類專家學者對電視新聞的新視野進行研究和探討,制定出更加完備的發展方案。在社會各界中,還需要依靠政府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制定出關於電視新聞新領域的相關政策法規,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為電視新聞行業的發展做出明確的規劃。
“賽博空間”的構建,會改變以往的社會生活方式以及群眾的思維方式,群眾的身份會發生劇烈轉變。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還需要新聞業界、學界以及社會各界對群眾進行正確的引導,引導群眾進入正確的電視新聞新視野、新領域,引領正確的輿論方向,將電視新聞的“賽博空間”與正常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
四、電視新聞“賽博空間”的特性
有學者認為,“電子傳媒與賽博空間的關聯域通常具有多媒體性、超鏈接性、虛擬性和互動性等基本特征”。④
(一)多媒體性
電視新聞的“賽博空間”以傳統的電視為傳播媒介,以其他媒介為輔助傳播媒介,擴大了傳播范圍和傳播效果。例如,新聞在電視上進行播放的同時,利用手機、iPad等移動客戶端登陸APP或者網站可實現同步播放,這時“數字媒介可以互相轉換、拷貝”。“多媒體性意味著網絡無限可能的開放性”,⑤媒體之間的邊界逐漸模糊,使電視新聞有了發展和呼吸的空間。
(二)超鏈接性
通常的超鏈接指的是從一個網頁指向一個目標的連接關系,可以是同一個網頁上的任何元素,包括文字、視頻、音頻等內容,也可以直接跳轉到另一個網頁。而電視新聞的超鏈接性指的是,在電視新聞播送的同時,如果大眾聽到內容中的一個關鍵詞,例如新聞事件的名稱、發生的時間、地點等信息,大眾可以在電視上輸入相關關鍵詞,電視畫面便可以跳轉到當時事件的播送情況。這種超鏈接性方便大眾更好地了解新聞事件的發生情況,對新聞的傳播效果起到了更好的提升作用。
(三)虛擬性
由於電視新聞的“賽博空間”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具有“時間的虛擬”即實時性,電視新聞構建的“賽博空間”將通過專業記者和編輯隨時在大數據中採集新聞點,盡可能地對新聞進行實時播送。電視新聞的“賽博空間”也具有“語言的虛擬性”,即數字語言。以往電視新聞隻能夠靠主播在電視上播報新聞,而通過電視新聞的“賽博空間”,可以在網絡上進行轉碼形成數字語言,將主播播報的新聞以文字的形式展現給群眾。同時,電視新聞的“賽博空間”還具有“思維的虛擬性”,即達到人工智能。通過數據的採集、整理,運用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得出最佳的新聞事件,然后對其進行報道。這種人工智能的方式,減少了繁復的過程,使新聞播報的速度大大提升,也提高了新聞制作與播出的效率。
大眾可以利用“匿名性”的特征對電視新聞進行評價。例如,在電視新聞播放同時,設置彈幕功能,觀眾可以直接通過電視遙控器在電視上輸入想要發表的言論,也可以通過其他媒介在電視的同步轉播上輸入自己想要發表的評論。通過這種方式,使“賽博空間”融入人們的生活,增大新聞傳播力度的同時,也豐富了大眾的日常生活。
(四)參與性
電視新聞的“賽博空間”不僅改變了以往“受眾”的身份,將“受眾”轉變為“參與者”,使每個人都有充分發揮自己言論的自由,提高了參與性,增加了互動性,從而提高了新聞的權威性與傳播效果,擴大了媒介自身的生存空間。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賽博空間”實現了新聞自由、公共和隱私的交匯相融,打破了傳統的某些規范和權利話語的桎梏。
五、目前電視新聞中存在的不足
電視新聞構建的“賽博空間”還不夠完善,在今后還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大眾在發送彈幕的時候,該如何保証不出現一些不當的言論。針對這一情況,應該設置對某些不當言論的關鍵詞的屏蔽功能,如若輸入過程中出現某些不當的言論,彈幕系統就視其為不能發送成功,從而不能在彈幕中出現。同時,大眾的媒介素養還需進一步提升,電視新聞在構建“賽博空間”時需考量大眾的媒介素養程度。
六、結語
“賽博空間”是“由數字技術創造出的一種兼具現實性與虛擬性的獨特存在,連接在線與離線生活,並對現實產生巨大影響”。⑥它在電視新聞中的運用,為大眾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賽博空間”的虛擬現實與日常生活的時空密不可分,互相纏繞,形成“賽博空間”的日常化和日常生活的虛擬化,對大眾的認知方式、文化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改變。順應時代的潮流,傳統電視新聞需要做出改進、升級,並不斷提升自身的生存空間,將網絡新聞的碎片化重新歸納和整理,形成對新聞的系統梳理,引領大眾對新聞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注釋:
①[加]文森特•莫斯可著,曹典林譯.數字化崇拜——迷思、權力與賽博空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②曹國屏,李正風.賽博論•賽博空間•社會和文化變革[J].哲學動態,1998(5):36-38.
③馬相武.網絡文學,賽博空間的草根呼吸——大眾文化視野中網絡文學的包容性發展[N].中國藝術報,2010-11-30(03).
④[荷蘭]約斯•德•穆爾著,麥永雄譯.賽博空間的奧德賽:走向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⑤麥永雄.賽博空間與文藝理論研究的新視野[J].文藝研究,2006(6):29-38.
⑥劉曉華.技術控制論夢魘之《源代碼》的賽博空間[J].電影文學,2015(20):31-33.
(作者系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碩士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