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6年第6期

透過紀錄片《秘境廣西》淺析中國紀錄片新方向

曹春光
2016年06月03日16:21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近幾年紀錄片從題材、結構、拍攝方法乃至運營模式上都出現了很多變化,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代表的“媒體紀錄片”深受觀眾們的追捧。《秘境廣西》是繼《舌尖上的中國》之后的又一部“媒體紀錄片”力作,該片在結構上出現了不同以往的組合,在拍攝方法上產生了更新的表達手法,運營手法也變得豐富多樣。這一系列的變化給今天的紀錄片帶來了新的屬性。

關鍵詞:紀錄片創新﹔秘境廣西﹔敘事結構﹔新屬性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的紀錄片經歷了幾次大的發展,尤其是1989-2009年,這20年成為了中國紀錄片發展的大時代,在時代大潮的對撞和沖刷下,誕生了眾多優秀紀錄片以及眾多才華橫溢的中國紀錄片導演。2011年隨著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的開播,紀錄片有了自己專屬的播出平台,中國觀眾也開始更加關注紀錄片,更喜歡看紀錄片。這再一次煥發了電視紀錄片的生機,賦予了紀錄片新的屬性。近幾年的《秘境廣西》是比較典型的一部從選題策劃到拍攝編輯再到后期推廣,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

一、敘事結構:採用平行與漸進結構相結合

現代意義上的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結構,不僅是電視紀錄片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外在秩序的統一,同時也是創作者根據生活規律和主觀體驗感受,以各種手段有主有次地安排紀錄片內容,並使之成為嚴密的有機整體的行為過程。平行結構是電視紀錄片結構單位保持一種平行、並列的空間關系的思維方式,《秘境廣西》裡面每集是由7到8個獨立故事組成,形式上屬於平行結構,每個故事分別獨立但又有機統一,單個故事內部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故事與故事之間採用“各個單位的內容之間,通過層層遞進、逐步深入的切入,保持一種前后相繼的不可逆轉的邏輯關系、時間關系、空間關系、程度關系”的漸進式結構。平行與漸進兩種結構在《秘境》中成為了在平行中漸進,在漸進裡平行的一種特殊風格。

以往我們拍攝紀錄片的時候,講究的是一個故事敘事的曲線,一個故事的敘事從故事的起因、發展到結束都有一個特點遵循,這符合人們傳統的審美。在過去,幾乎熒屏所有的故事都是按照故事發展曲線敘事,如經常提到的鯨背式結構,從鯨魚的尾部畫出一條完美的曲線,推動到噴出水的地方是故事的高潮,然后故事結束像一條鯨魚的背型。

然而,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對電視節目或者說對紀錄片有了新的審美要求,要求更好地把握片子的節奏,紀錄片的制作有了新的選擇。現在美麗的鯨魚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密集的柱狀圖,先從分析到最高點,然后頻繁地在最高點推進,當往下走的時候是為下一段做鋪墊的知識點,或者是下一個節目的敘事背景,然后又迅速升高到最高,繼續平行往前推進,柱狀圖之間形成了一條高揚的曲線。

國外專家探討出一個規律,人類聽覺疲勞區域是八分鐘,在這八分鐘裡如果不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沒有講完一個故事,觀眾就換台了,一部分觀眾也就流失。有了科學數據的分析背景,《秘境廣西》對整體曲線大膽突破,全篇採用平行與漸進相結合的結構方式,將表面獨立的個體故事,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得前一個故事的結束正是后面一個故事的開始或者為下一個故事做出鋪墊,如同一條鎖鏈,每一個環節緊緊相扣。採用這樣的敘事結構,故事和故事如建筑部件一樣,嚴絲合縫巧妙地結合在片中,也是一個很大的特色。

二、各種拍攝手段的綜合運用:航拍、水下、延時逐格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在電視拍攝角度應用越來越多。拍攝器材在外形上追求輕巧化、便攜化,畫面質量上追求高清晰、高穩定性,拍攝角度上更是追求可上天、可下水。現在的攝影器材極力追求在嚴苛的氣候條件下、在不同的環境下盡最大可能捕捉到完美的畫面,從而令觀眾在全新的角度下欣賞紀錄片,追求不同的審美藝術效果。在拍攝手法上《秘境廣西》應用了很多新設備,在畫面上力求“用人們不常用的視角去拍攝”,對拍攝角度有了新要求,這對拍攝的設備也有了要求。

航拍鏡頭能夠帶給人宏觀大氣的場面,在展現開闊的全景時畫面內部的運動讓整個畫面更具有靈性,尤其在展示廣西喀斯特地貌群山的時候,航拍鏡頭更具有動感。航拍飛機在天坑裡飛行拍攝探險隊員下天坑的鏡頭尤為震撼,讓電視機前的觀眾直觀感受到天坑之大,人和天坑的對比也成為了人和自然的對比。人們不斷挑戰自然,然而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人類又是那樣的渺小,攝像機帶著觀眾的視角一起“飛”了起來,這是人類無法親自體驗的畫面。

在拍攝洞穴探險時,攝影師帶著水下拍攝器材進入洞穴拍攝,水下攝影機忠實地記錄下了地下水溶洞的場景,把觀眾一起帶入了水底世界。這就是逐格攝影的拍攝方法之一,使用逐格馬達,驅動攝影機一格一格進行拍攝,最后完成一個完整的鏡頭,而銀幕效果又大大地加快了動作的速度,把幾天才能完成的動作,用幾秒鐘的時間展現在銀幕上。一系列特殊攝影應用到片子中,追求拍攝出一個與以往不一樣的廣西,盡可能調用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展示廣西水土豐茂的神奇之處。比如片中在拍攝都安地下水系統“滂”,表面是一個小池塘,但是這個池塘卻是深不見底的,法國探險隊員在這裡潛入162米還沒有探到底。每年這個“滂”都會在短短的一周時間內產生高低40米的落差,但是如果用普通的攝像機很難堅持採用固定機位拍攝一周的時間,攝制組選擇了一款具有“縮時拍攝”功能的攝像機,最長時間可以用四節五號電池連續工作30天,最后在畫面上展示出了上下落差的畫面。在拍攝的過程中結合多種特種攝影的方法,目的就是要讓紀錄片有更多更豐富更有創造性的鏡頭,從鏡頭的角度給人帶來新鮮感,讓我們的鏡頭更美更吸引觀眾。

三、新的時代賦予紀錄片新的屬性

以往的紀錄片很少注重宣傳推廣工作,也很少注意到紀錄片的商業價值,往往一部紀錄片制作出來后要麼受到業內的認可,要麼成為導演孤芳自賞的產物,這使得很多紀錄片被“束之高閣”,這樣的意識使得紀錄片難以形成產業化,走上了一條投入產出不成比例,難以找到投資方的“絕路”。為了適應市場,實現紀錄片的模式化發行,就必須保証紀錄片的制作生產過程實現標准化,這也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國際上的紀錄片制作單位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和模式,這樣的規模和模式在國外幾十年的運作中被証明是成功的。國家地理和Discovery的節目就是典型的代表。國家地理頻道的節目跟世界各個門類的科學家合作,融入大量的科學元素來印証節目中所講述的故事對人類科學的價值,欄目具有科學性和深度。Discovery紀錄片模式的故事性、趣味性、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較強,適合亞洲一般文化程度的大眾收看。

《秘境廣西》根據主流紀錄片生產流程,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紀錄片工業化生產流程。當今國際主流媒體紀錄片已經走上了工業化生產的流程,在紀錄片生產的整個環節中每一個角色都是一個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人,無論導演還是制片再到攝像,乃至到后期的推廣,每個位置都是專業人員負責,這樣使得紀錄片的生產成為一條流水線。導演完成創意,制片控制拍攝成本,攝像根據導演的創意用好鏡頭。在這個流程中,各個環節緊密配合,形成了一個團隊合作拍攝的概念。拍攝完成后,有專門負責推廣的人員對片子進行包裝、宣傳。這個不同於以往以導演個人思想為中心的拍攝概念。過去的拍攝更強調的是導演中心制,導演作為片子的核心,決定這整部片子的風格以及走向。但是作為一部媒體紀錄片或者說紀錄片產業化之下生產出來的紀錄片,不能按照導演的價值取向來左右片子,每一部經過“紀錄片工廠”生產出來的紀錄片都要具有一定的商品屬性,決定這個商品的唯一取向就是該片要拍攝得有趣,爭取更多的收視群體。《秘境廣西》吸取了國外成功的運作經驗,還做出了自己的大膽創新。為了扶持當地特色農業,片子播出后,推廣人員聯系貸款公司對農戶提供資金扶持,使其擴大規模,將當地農產品推向市場。同時與國家地理同步推出圖書《地道風物——廣西篇》,圖文與視頻相互結合,互相助力,使得片子的影響力更大。

當今的紀錄片形式上多種多樣,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紀錄片真實寶貴的文獻價值。正是有了像《秘境廣西》這樣的紀錄片不斷探索創新,才使得我國紀錄片產業出現了大的發展,未來也將會有更多更精彩的紀錄片出現在中國的熒屏上,乃至走向世界的熒屏上。

參考文獻:

1.晨光.1989—2009年電視紀錄片美學形態及特征[J].現代傳播,2010(2).

2.蔡之國.電視紀錄片的結構分析[J].當代傳播,2009(2).

(作者單位:廣西電視台)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