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企業降成本,人民日報這樣做……
大家好,研究事兒新一期的新聞大餐來啦!相信大家看了前幾期的精彩內容之后,很期待我們又有什麼新欄目吧。我是讀報君,在這裡,我將和大家一起品讀人民日報刊登的具有影響力的重頭文章。
降成本是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大重點任務之一,為了實地了解企業在降成本中的實際情況,人民日報記者前往浙江省的杭州、嘉興和河南省的鄭州、洛陽,對53家制造業企業的成本狀況展開了深入調查。5月9日,《這些成本最該降!——對兩省四市五十三家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調查》在人民日報17版整版推出,報道了企業反映最突出、呼吁最強烈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情況﹔自5月16日至6月6日,人民日報在每周一的19版連續四期刊發“降成本 盼實招”系列報道,圍繞壟斷性成本、融資成本、用工成本、創新成本等進行了報道,傳遞來自企業和基層的聲音。
降成本系列報道刊發后,受到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關注。據說,5月9日,《這些成本最該降!》見報當天,有位高層領導在某個重要會議上的脫稿講話部分,多次引用了該報道。
降成本系列報道刊發以來,也引起了多方關注。國家發改委、國家稅務總局、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辦公室等部門紛紛與人民日報聯系,表示將結合本報反映的情況,糾正實踐中一些不規范的做法,並考慮對有關政策措施加以調整完善,以回應企業關切。一些部門還開展了督查和檢查。
降成本系列報道所反映的問題客觀真實,所提建議針對性強,在破解企業降成本難題方面,發揮了很好的輿論監督作用。針對該系列報道,讀報君的同事李康樂博士專門撰寫了閱評文章,您可以從中看到人民日報如何發現問題、剖析症結,從而促成好的政策結出好的果實。
調查報道也能輿論監督
——讀人民日報降成本系列報道有感
李康樂
5月9日,人民日報17版整版刊登了經濟類調查報道《這些成本最該降!——對兩省四市五十三家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調查》(見下圖)。此后,自5月16日至6月6日,人民日報在每周一的19版連續刊發《別讓壟斷加重企業負擔——對兩省四市53 家企業壟斷性成本的調查》等四篇報道,圍繞壟斷性成本、融資成本、用工成本、創新成本等進行了報道,傳遞來自企業和基層的聲音。
5月9日報道版面:《這些成本最該降!——對兩省四市五十三家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調查》
降成本系列報道一經發表,即在網上被廣泛轉載。之所以產生影響,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章用勝於雄辯的事實的力量,對當前經濟領域的熱點敏感問題作出調查和剖析。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大重點任務,“降成本”乃其中一項,而減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降成本“組合拳”中的第一招。降成本系列報道對53家制造業企業的成本狀況進行了全方位掃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發現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壟斷性成本等過程中存在的諸多突出問題,並就解決問題提出建議。
——事實的力量,發現問題。降成本系列報道通過六位記者的實地調查,獲得詳實的第一手資料,這是報道成功的堅實基礎。比如,以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有限公司的遭遇為例,說明部分行政事業收費依法合規,但收費標准、操作方式不盡合理。對企業雇佣殘疾人比例的安排是為了體現社會對於殘疾人的關照,但是變成硬性規定后反而成了企業的負擔。河南安耐克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也用企業的親身經歷道出了評估花錢費力,動輒幾十萬,給企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詳實的數據,扎實的調查,不僅看出記者所下的功夫,更見其平日的積累。
5月16日報道版面:《別讓壟斷加重企業負擔——對兩省四市53 家企業壟斷性成本的調查》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調查性報道日漸式微,究其原因,一方面,碎片化閱讀、快餐式閱讀成為受眾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調查性報道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物力,在一個爭分奪秒的媒體競爭時代,這種有深度、有力量的厚重報道往往被大量隻關注眼球經濟的媒體所忽略。調查報道對推動國家和社會進步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媒體行使監督權、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標志。人民日報作為黨中央機關報,應該始終以深度為己任,沉下心、邁開腿,真正“站在田間地頭”發現問題,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通過調查研究來反映改革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為中央決策提供參考,也為基層群眾當好“耳目”,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直面問題、研究問題、回答問題,積極推動問題的解決,集聚推動發展的正能量,充分發揮媒體旗艦的作用。
5月23日報道版面:《“錢緊”“錢貴”現象依然存在——對兩省四市53 家企業融資成本的調查》
——輿論的力量,剖析症結。降成本系列報道調查得來的事實是有力量的,記者運用事實說話同樣具有力量,這就是輿論的力量。目前我國正處在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處在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多發期,突發事件多,熱點問題多,民生關注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哪些問題事關經濟改革發展的大局?哪些問題適合在黨報上進行報道,予以監督?這些都需要記者和編輯有“站在天安門上”的眼光和智慧,用好手中的筆,全面反映問題,引起各方關注,回應社會關切,引導社會輿論,並最終促進問題的解決。從降成本系列報道來看,一個地方的問題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只是一個“點”,但是兩省四市五十三家企業的調查,就是“面”,這樣的問題就具有廣度和代表性,就應該通過有效的輿論監督來促其解決。
5月30日報道版面:《用工成本,想降難降最糾結——對兩省四市53 家企業用工成本的調查》
人民日報作為黨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和重要手段,關注中央政策在地方的落實狀況,關注經濟改革發展過程中企業遇到的問題,搭建起政府和企業之間溝通的橋梁,是實現其“耳目喉舌”功能的重要體現。正如《這些成本最該降!》一文編者按中所說,“本版今天刊發這篇調查報道,期待能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採取綜合措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改善營商環境。讓企業能輕裝上陣,攻堅克難。”文章的出發點,充分體現了人民日報的責任與擔當。
有人認為人民日報注重正面宣傳,輕視輿論監督,栽花多,拔刺少。這種觀點,恰恰反映了對於輿論監督的狹隘認識。輿論監督不能等同於簡單的批評性報道,不是簡單的揭露、曝光,更不能就某些話題惡意炒作。習近平總書記在“2•19”講話中強調指出:“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而不是對立的。”監督,不僅僅是一種問責,更多的是一種建設。正確的輿論監督不僅僅是揭露矛盾,重要的是化解矛盾、解疑釋惑,促進問題的解決。要做到監督中有引導,必須明確新聞輿論監督的目的是為了改進和完善黨和政府的各項工作,促進社會發展進步,而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為了監督而監督。其實,隻要認真讀人民日報,就會發現每天都有輿論監督,像降成本系列報道這樣直面問題的報道並不少。我們應全面理解輿論監督的含義。
6月6日報道版面:《創新過程中仍有不合理成本——對兩省四市53 家企業創新成本的調查》
由此想到,人民日報是全國新聞界的排頭兵,同樣也要做輿論監督的排頭兵。在國內輿論場中,人民日報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上接天線,下接地氣”,作為黨中央機關報,我們對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報道和解讀是主流輿論的風向標,因此,在做好“喉舌”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好“耳目”的作用。把中央的政策傳遞下去,把基層的聲音反映上來,發現在上情下達、下情上傳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最終讓好的政策結出好的果實,推動改革發展大業不斷前進。(作者單位:人民日報社研究部)
原創作品 轉載請注明
策劃:王向令 統籌:耿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