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人"傳媒女王"方李邦琴:為了兩個"母親"和睦
圖為方李邦琴手持即將送給廣西桂林飛虎隊遺址公園的“飛虎隊”運輸機模型。本報記者 嚴 瑜攝
圖為方李邦琴曾經收購的《舊金山觀察家報》。 資料圖片
“‘左公柳拂玉門曉,塞上春光好……’那時我正是讀到這首詞才熱血沸騰,一心想投身邊疆,保衛祖國。”60多年后,81歲高齡的方李邦琴依然能夠一字不差地背誦羅家倫先生所作的《玉門出塞歌》,而當年那個在台灣政治大學邊疆政治系學習藏語的年輕女孩不會想到,未來的她走得更遠,在一片更加廣闊的天地用另一種方式為華人揚名,為中國助力。
這位話語輕柔、舉止溫婉的美籍華人女企業家有著令人驚嘆的傳奇經歷,她曾經執掌全美著名非日報報系,舊金山將特定的一天以她的名字命名以示紀念。如今,耄耋之年的她仍然活躍於中美之間,扮演著聯通兩國經貿、文化往來的橋梁。無論是在美國的華人社區還是主流社會,她身體力行展示著華人女性的獨立與優雅,用世界語言高聲講述中國故事。
英文辦報 為華人代言發聲
“在美國,華文報紙銷量很小,很難成為主流聲音,華人應該要有自己的英文報紙。”50多年前,年輕的方李邦琴跟隨丈夫方大川來到美國,新聞專業出身的丈夫始終將這一觀念奉為圭臬,也深深影響了方李邦琴。
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他鄉,夫婦二人從印刷類的小生意做起,積累資本,等待機遇。后來,兩人創辦了一份專為亞裔發聲的英文周刊,又收購下一份英文社區報紙。正在他們准備繼續大步邁進美國報業市場時,丈夫的突然病故給方李邦琴致命一擊。
為了圓丈夫遺願、為華人發聲,憑借驚人的毅力,方李邦琴走出悲痛,並勇敢地獨自走上收購一份英文主流報紙的艱辛路程。
“我比我先生要莽撞一些,在他過世之后,我大筆一揮,一口氣把美國加州聖馬特奧縣的十幾家報紙都買了。”和記者回憶起自己一手建起擁有十余家報紙、幾百萬發行量的報業集團的經歷,方李邦琴語調輕鬆,卻難掩當年那一股執著堅毅。
2000年,已是全美知名非日報報系掌門人的方李邦琴瞄向了終極目標,一份擁有100多年歷史的英文主流報紙——《舊金山觀察家報》。
為了獲得這份報紙的所有權,方李邦琴必須和其他競爭者在法庭同場辯論。偌大的會場,清一色都是白人男性,隻有她一位黃皮膚、黑頭發的華人女性。面對來自美國精英社會的質疑甚至歧視,方李邦琴的腦海裡浮現出母親的面孔:一位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普通女性,無論面對怎樣的艱難處境,都總是溫和,但不懼怕。
“我告訴自己,我代表的是中國女性,不能低三下四,也不能趾高氣揚,我要像我的母親那樣泰然自若。”說這話時,方李邦琴微微揚起下巴,優雅而自信,一如當初的她。
多年之后,方李邦琴依然清晰地記得在台下一眾美國報業大亨面前,她不卑不亢地說:“來到美國幾十年,我從未接到一張來自美國媒體界的請帖,請我正式與你們比武論劍。而今天,站在這裡,我憑著自己的力量,赤手空拳打上來了。”擲地有聲的話語贏得在場一片掌聲,方李邦琴最終如願將這份報紙收入囊中,成為在美第一個掌有英文主流媒體的華人。
此后,通過更加廣闊的發聲渠道,方李邦琴將華人在美的從政故事、中美之間的經貿往來等新聞源源不斷地傳給美國主流社會,讓在美華僑華人的聲音為更多人所知,也讓美國民眾對中國有了更多深入的了解。
堅強樂觀 絕境中找尋生機
在許多人眼中,方李邦琴是美國華人圈中當之無愧的“傳媒女王”,而她卻搖搖頭說,“這不是我的本行,做傳媒是為了圓我丈夫的遺願,我還做了很多其他的事。”開過餐館,管過印刷廠,做過房地產生意,這位說話輕聲細語、舉止溫文爾雅的女性,遠比想象中更為獨立堅強,擁有更為豐富飽滿的人生。而這也意味著,她需要經歷更多的坎坷與磨難。
從初到美國時一句英文都不會說,到丈夫過世后獨自一人撐起整個家庭,再到在白人男性主導的生意場闖出屬於自己的天地,方李邦琴遭遇的大風大浪,旁人無從想象。
早年丈夫生病,方李邦琴不得不代替操持家中的印刷廠。之前一直在家相夫教子的她,語言不通,走進陌生的作坊,連廣東籍的華人工人都不待見她,生意更是連續幾周也等不來一單。
方李邦琴卻硬是咬著牙堅持了下來。沒在美國上過一天學的她,把印刷廠出具的發票當作自己的英語課本。“比如看到發票上哪個句子好,我就默默記下,以后慢慢有意識地去學著用。”就這樣,方李邦琴一字一句啃下了語言這塊“硬骨頭”,一步一步艱難卻堅實地打開生意,走入美國社會。
令人訝異的是,幾次被問及當初吃過哪些苦時,思維敏捷的方李邦琴都是沉思片刻,答的有些遲疑。“我隻記得那些快樂的事,痛苦的事好像都忘了,我生來就是這樣。”方李邦琴說著,細長的雙眼笑意盈盈,就像兩條彎彎的月牙。
樂觀,似乎早已融入她的血液,正如溫婉的微笑是她面龐上最常見的表情。而如今的淡然,正是源自幾十年來一次又一次殘酷的錘煉。
方李邦琴說,幾十年的闖拼,自己並非沒有碰到過差點邁不過的坎兒。2000年,以硅谷為代表的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一夜之間股票、房市統統暴跌。當時,擺在她面前的幾乎就是絕境:丈夫過世,兩個兒子罹患癌症,投資大幅縮水,每月用於辦報的幾百萬美元付之東流。“那真的是非常困難的時候,不知道明天該怎麼面對。”
可就在一天清晨,正當她站在家中的落地窗前望著屋外的陰雨發愁,忽然看到東方一片通紅,一大片烏雲中探出一輪火紅的太陽。“當時我就告訴自己,不要害怕,烏雲后面就是太陽,我突然就有了面對明天的勇氣。”
正是這樣,一顆堅強而樂觀的心,讓這位華人女性,即使單槍匹馬,即使身處逆境,仍然始終挺直腰杆,迎刃而上,最終絕處逢生。
奔走東西 建中美友誼之橋
在交談中,方李邦琴常常提到一個詞,定位。於她而言,准確的定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而在生意之外,還有一個定位在她心中至關重要,那就是兩個“母親”的女兒。“中國是我的生母,美國是我的養母。因為這個定位,我可以做很多事。”
自從56年前遠赴重洋來到美國,大洋彼岸的故鄉總是方李邦琴最深的牽挂。“我常和人說,在生母最苦難、最無力的時候,我糊裡糊涂去了異鄉,跌打沖撞,漸漸長大。”說起這些,方李邦琴的眼眶噙滿淚水。而當羽翼豐滿,她第一時間想到的,正是為“母親”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早在2001年,方李邦琴就在舊金山發起成立“北加州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傾力推動中國的統一大業﹔此后,她又捐贈千萬元,支持中國國內高校的發展﹔2010年,中美政府簽訂“十萬強計劃”雙邊協議,計劃招攬10萬名美國學生赴華留學增進了解,她毅然投入100萬美元作為“種子基金”。
如今,方李邦琴依然沒有停下為中國母親奔走忙碌的腳步。去年8月,由她一手籌建的首座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在舊金山開館。
“很多西方民眾談及二戰歷史,隻知諾曼底登陸等西方戰場的故事,卻不知還有一個東方戰場。我要建立這樣一個國際平台,向世界講述我們中國人的抗戰故事。”這個堅定的念頭在方李邦琴的心中深深扎根。為此,她義無反顧地捐出自己的私人建筑作為紀念館場所,並且多次飛赴中國各地,參觀各類抗戰紀念館取經。而當一些在美日裔的威脅和壓力迎面襲來時,她更是從未想過動搖與退步。
讓方李邦琴欣慰的是,如今開館近一年,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不少日本游客慕名前來,一些年輕人在留言冊上說,在日本從未了解這段歷史,希望今后中日友好相處。一對日本夫婦在看完展覽的照片后,跪地痛哭。
更讓她高興的是,美國國家二戰紀念館館長聽聞此事,專門寄來一封書信,希望兩個紀念館可以共同合作,向世界講述同一個故事,那就是二戰期間中美曾是並肩作戰的盟友。“能在中美兩國關系發展的關鍵時期,成為一種正面的催化劑,也是我的心願。”方李邦琴驕傲地說。
接下來,行走中美之間,方李邦琴還有一張滿滿的計劃表。這幾天,她將參加第七輪中美人文交流,推動中美文化交流由“十萬強”向“百萬強”升級。今年8月,她還會將一架從海外購買的抗戰時期美國飛虎隊的援華運輸機,親自送到廣西桂林的飛虎隊遺址公園,作為中美友誼的永久紀念。
“我的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這是最令我驕傲的事。我要盡我的力量,讓我的兩位‘母親’和睦相處,她們好了,我才好。”說這話時,方李邦琴的眼睛閃閃發亮。她說,為了這個始終不變的目標,她會鍥而不舍地做下去。(嚴 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