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醫生車在前 緣何不敢看熱播紀錄片《人間世》

要不是昨天的分享會,瑞金醫院急診科醫生車在前都沒看過 《人間世》,哪怕他是其中的重要主角,哪怕這部紀錄片現在火起來了,哪怕大家說他快成“網紅醫生”了,但車在前就是不敢看、不願看。
“我怕父母看到我在工作中的委屈后會引發他們的擔心﹔我還怕實習醫生、醫學生看到我的事,會動搖他們的職業選擇。”車在前說。第一集裡,這個與各種搶救管子打交道的人,被別人掐了“管子”———在非探視時間,家屬闖進監護室,掐住了他的脖子……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醫學,如何對待這群救我們性命的人? 昨天,主題為“尊重醫生,尊重生命”的紀錄片 《人間世》 分享會在瑞金醫院舉行。《人間世》 原是庄子的書,討論處世之道,如今它被賦予新意。
“為了做這個片子,半條命搭進去了”
8個攝制組,2年的拍攝,《人間世》 攝制組把攝像機搬進了上海的大小醫院。
“過去兩年,不在台裡上班,改在醫院上班”“凌晨兩三點下班,通宵的都有”……攝制團隊這樣說起此次“蹲守式採訪”,上視主持人劉凝說得更直接,感覺幾個同事“為了做這個片子,半條命搭進去了”。
這是一種從未有過的呈現形式。本周六 《人間世》 將播出第二集,主題為“理解”,講述120急救車的故事。整整一年,董路翔跟著上海的一輛急救車,穿梭在各個街區、街道、家庭。他發現兩個怪現狀:第一,患者更願意去離家遠的醫院,哪怕在路上就會有病危的風險,但他們相信“名醫院”“名醫生”﹔第二,擔架床會因各種非醫學因素被耽擱在路上,比如因工傷賠償未果,工人就“霸”著擔架車不讓送醫。
“第一集應該是成功搶救,但我們看到了失敗病例。第二集中,救護車應該是快的,但卻是種種的慢。導演沒設定,但現實就這樣發生著。”劉凝說。的確,我們設想中的醫學應該是什麼樣?“就近送醫”,這是絕對的急救原則,可現實中救護車常違背這個原則,做著遠距離運送。結果,救護車調配難,患者加劇等待。
當這些真實與我們過去的認識不太符合時,攝制組選擇“老老實實記錄,真真誠誠表達”。於是,我們看到一個與傳統套路不太一樣的紀錄片,現實中種種矛盾得到大篇幅呈現,在矛盾中我們看清問題的存在,有關醫患關系,有關醫學本身。
要不是分享會他可能不會看紀錄片
呈現矛盾,對任何醫院來說,都需要勇氣。“感謝你們把我們送到了‘風口浪尖’,所幸現在風平浪靜了。”瑞金醫院黨委書記楊偉國說,片子播出后,很多人說瑞金醫院有魄力,但這是建立在忐忑的基礎上的。“我們決定探討一些根本性問題,希望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呈現醫學、生命中的一些矛盾與無奈。”他說。
這個付出已有一些正面回報。就在昨天,瑞金醫院急診部主任在朋友圈評論說:紀錄片播出后,如今在急診再遇到難纏的病人,做解釋也容易了。
想一想,來到人間,去往天堂,生命兩頭陪伴我們的就是醫生,我們需要對他們有更多的理解。
“對於死亡,我們內心是難受的,問自己為什麼沒把病人救回來? 但在有些疾病面前真的感覺我們醫生是渺小的。”瑞金醫院急診科主任毛恩強在《人間世》 第一集中沒能救回海鮮中毒的青年,他說,搶救時,就是腦袋不停轉,想怎麼救人,但他們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死亡病例。
《人間世》 拍攝下48小時沒合眼的車在前醫生,他搶救了3個病人,2個活了,2個家庭因為他和他的同事破涕為笑。但與此同時,他依然遭遇患方的“拳頭”。
“病人躺在裡面,我們都在拼命想辦法搶救,我們與病人是站在一條戰線上,但背后怎麼有人這麼對我們?”車在前有種“被人背后捅刀”的感覺。
車在前說,要不是分享會,他可能都不會看紀錄片,“內心逃避,不願看,不敢看”。車在前的心中留著一團聖火,但他擔心,同僚心中的這團火會被現實澆滅。
“天亮之前,我會等待”,我們心懷希望
“如果這部片子獲得成功,我想贏家不是電視台,也不是醫院,而是全社會,它讓大家對醫學、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改變了成見、誤解,這是最大的成功。”面對各大醫院的同僚、醫學生,楊偉國這樣說。
上海市衛生計生委新聞宣傳處處長王彤披露,去年1月初去電視台策劃,兩年之間的拍攝背后有無數次的內部談論、磨合,最終呈現的《人間世》 有視覺沖擊,也有情感叩擊,既尊重醫學,也激發人們重新認識真正的醫學。“最近上海正在推進醫改,各項工作的推進,正需要各方面的理解。”
理解之上,我們期待更多信任。“金融危機時,我們感覺信心比黃金還重要。拍這個片子時,我最大感受的是,信任比黃金還重要。”SMG新聞中心主任宋炯明談創作幕后故事時說,紀錄片 《人間世》 希望傳播的更大深意是,縱使醫患間有太多不了解,縱使醫學知識的壁壘讓我們不能完全理解醫學,但希望我們對醫學、對醫生能有更多信任,有時,信任比理解更重要。
《人間世》 的片尾曲有句歌詞,“天亮之前,我會等待”,這何嘗不是醫學現實的寫照,我們對此心懷希望。(唐聞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