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90高齡老報人的囑托:永遠扎根在人民群眾的沃土中

——紀念人民日報創刊68周年

姚 勤
2016年06月17日08:21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

歲月流轉,逝者如斯,2016年6月15日,《人民日報》迎來了創刊68周年。六十八個春秋,凝聚了幾代新聞工作者的心血,也折射了祖國發展的輝煌歷程。

“金台唱晚”微信公眾號特刊登現已90高齡、目前還健在的23名《人民日報》創刊時期老前輩之一的姚勤在“人民日報創刊65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讓我們跟隨著往事回憶和老照片,共同回顧人民日報在裡庄的那段日子,共同感受人民日報老報人和裡庄老鄉們的深情厚誼,共同銘記這位資深老報人對我們的囑托。

今天,在這裡看見許多年輕的面孔,人民日報人才濟濟,人民日報的事業后繼有人,我從心裡特別高興。同時,也覺得自己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那就是把我親歷的人民日報的“昨天”告訴年輕人。

▲在人民日報創刊65周年座談會現場,作為老同志代表發言的姚勤。

我是裡庄時期人民日報工作人員之一,今年86歲,河南唐河縣人。1945年中學畢業后隻身到湖北新城鎮中心小學當了老師。不久,新四軍解放了這個地區。我見到了駐扎在學校裡的新四軍女戰士,心裡非常羨慕。於是報名參加了新四軍宣傳隊,開始了革命生涯。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部隊決定突圍。我和一些戰士化裝成學生乘火車轉移到了華北解放區。大家都知道,前幾年有個電視劇叫《潛伏》,組織上安排男女主人公扮成夫妻,打入敵后。我的經歷有些類似。為了便於轉移,臨行前4名女兵和4名男兵在組織的安排下結成了夫妻,負責在前方上文化課的同鄉戰友李琦成了陪伴我、呵護我50年的丈夫,那年我20歲。我們一起到了晉冀魯豫解放區中央局組織部,我被分配到剛剛創刊3個月的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做校對工作。

▲《人民日報》裡庄創刊舊址

晉冀魯豫人民日報是今天人民日報的前身,全社有幾百人,到1948年,報社到了河北省平山縣裡庄,今天的人民日報就創刊了,后來編輯部又到了獲鹿縣東焦村。那時候我的大女兒出生了。我們一家三口住在當地老鄉安黑黑家。安大伯和大娘那年大概有四五十歲,有一雙十六七歲的兒女。他們把家裡最好的房子騰出來給我們住,所有的生活用品,尤其是孩子用的東西都准備齊全。見我第一次當媽,沒有經驗,大娘包攬了所有照顧孩子的事,對我的女兒十分疼愛。安大伯的兒子姑娘與我們兄妹相稱,日子雖然艱苦,但兩家人親如一家,那份真情實意讓我終生難忘。報社辦公的地方離家有一裡多路,為了方便我給孩子喂奶,每天大伯大娘輪流抱著孩子裹在懷裡,頂著寒風抱來給我,孩子暖和了,他卻挨凍受累。每當想起這一幕,我的眼淚都止不住落下來。

▲裡庄時期的《人民日報》印刷工人

▲《人民日報》早期發行員在送報途中

1949年,全國解放后,中央決定人民日報遷到北平。得知我們要走,大伯一家人一下都不說話了。3月我們走的那一天,桌上准備好的早飯沒有人吃。離開時,兩家人都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我們約定,以后子孫后代都要保持來往,大家永遠都是一家人!

▲人民日報遷入北平后在王府井大街的工作地點

▲1949年夏,《人民日報》記者部合影。

▲1949年冬,《人民日報》全體人員在王府井編輯大樓藤蘿架下合影。

來到北京后,我們與大伯家一直相互挂念,保持聯系。每年安大伯都讓孩子們來北京看望我們。1955年,安大伯的女兒突然一隻眼睛失明,我和愛人聽說后,多次到同仁醫院找專家咨詢,然后給安大伯拍了兩次電報,叫他們趕快來北京。安大伯女兒夫婦在我們家住了一個多月,終於治好了眼睛。能為他們做些事情我們心裡很滿足,但比起艱苦歲月老區人民的養育之恩,我們能做的微不足道。

大伯大娘去世后,他們的兒女與我們依然像一家人一樣保持來往。記得大約是1979年,我的外孫玩單杠時不小心摔傷,導致輕度腦震蕩,家裡沒有人照顧。安大伯的兒子安德順聽說后,馬上讓兒子來北京把孩子接到他家。3個月后,在安德順一家精心照料下,我那外孫很快養好了身體,又變得活蹦亂跳起來。

時光飛逝,轉眼就是60多年。安大伯的兒子安德順已經去世,他的大兒子、也就是安大伯的兒子安會平現在也40多歲了。安會平事業有成,是當地的領導、成功的企業家。他去年曾來北京看望我,令我欣慰的是,我的女兒與他們常有來往。兩家三代人、歷經60多個春秋的深厚情誼還在延續。

▲2012年1月,姚勤在煤渣胡同宿舍春節聯歡會上為大家講故事

▲2014年12月,姚勤88歲生日照片

我講的不只是兩個家庭的私事。大家一定能從中體會到朴實善良的老區人民對黨的熱愛、對人民日報的熱愛。作為人民日報的一個老兵,我想囑咐年輕人幾句:人民群眾信任共產黨,擁護共產黨,感謝共產黨。我們是黨報的人,你為黨工作,人民群眾就相信你、親近你、愛護你,願意為你付出,我們千萬不能辜負了他們,一言一行都不能給黨抹黑。要時時刻刻牢記黨報人的責任和使命,牢記人民日報的光榮傳統。隻有扎根在人民群眾這片沃土中,人民日報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