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光明日報:通過《百鳥朝鳳》,看懂過去與現在

韓浩月
2016年06月20日07:2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通過《百鳥朝鳳》,看懂過去與現在

  電影《百鳥朝鳳》海報 資料圖片

  嗩吶班的焦三爺說,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吳天明何嘗不是?他的這部電影,更像是寫給自己的一首挽歌。

  《百鳥朝鳳》的前半部分描寫天鳴少年時學藝的那段時光,讓我想到奧斯卡獲獎電影《爆裂鼓手》,嚴苛的收徒考驗,重此抑彼式的激勵方式,苦盡甘來的狂喜……兩部電影的不同之處在於,《爆裂鼓手》對人性陰暗面是有著極端追求的,而《百鳥朝鳳》卻是典型東方式的骨血相傳,用一種傳統的、融入親情元素的方式,把藝術一點一點地敲打到繼承者的骨血裡,讓他永生難忘。《百鳥朝鳳》提出了這樣的命題:優秀傳統文化該如何傳承?對於傳統文化中保守、封閉的一面又該如何處理?和武術、戲劇、雜技、手工制作等行業一樣,焦三爺隻能有一位接班人,能學到嗩吶藝術的頂端杰作《百鳥朝鳳》。用現代的視角看,這樣的做法未免缺乏開放心態,盡管可以最大可能地保持藝術的純粹性,但也使一門藝術把更多可能關在門外,間接導致其凋零與失落。“百鳥朝鳳”作為一首嗩吶名曲,在電影裡具有鮮明的符號作用。它之於學藝人而言,類似於一柄學術權杖,決定著門派秩序,乃至於弟子之間的聲名排位。它還可以對世俗社會進行道德評判。隻有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在去世時一聞《百鳥朝鳳》的天籟之音,死者家屬都要匍匐於腳下聆聽,以示敬重。在這裡,嗩吶已不只是一門傳統技藝,其中承載著一種對中國傳統規矩的推崇。所以當西洋樂隊走進村鎮,人們的思想觀念轉變,傳統被打破,焦三爺嘔血,嗩吶班四分五裂。

  吳天明試圖用最簡單的故事,擊中觀眾的內心,震撼觀眾的情感。這個時代的太多人,都如同最后一個嗩吶班的成員那樣,在浮躁而混亂的環境中,為了生存四處漂泊。在這樣的時刻,如果把他們叫回村鎮吹奏一曲悲愴的嗩吶,無疑是殘忍的。所以吳天明為這個故事選擇了一個寬容的結尾,“百鳥朝鳳”最后一次吹響,只是天鳴吹給墳墓裡的焦三爺一個人聽的。四處尋找師兄想要為申請“非遺”再集體吹奏一次的天鳴,放棄了讓嗩吶再短暫輝煌一次的機會。預想中申遺成功、皆大歡喜的反轉情節沒有出現,觀眾的情緒沒有得到疏解,畫面最后定格於焦三爺遠去的背影身上,留下無盡惆悵……這個結尾,開闊了《百鳥朝鳳》的格局。如果說電影前半部分描寫天鳴學習嗩吶時的過程,以及與小伙伴們之間的趣事,還屬於個人化的記憶與抒情,那麼后半部分嗩吶班的四分五裂,以及焦三爺的泣血演奏,更像是一首寫給過去與現在的時代悲歌。有一個新聞細節值得關注,吳天明在創作《百鳥朝鳳》時已是古稀之年,劇本改了很多稿都不滿意,最后甚至閉關一個半月逐字修改,經常改到痛哭流涕。吳天明的痛苦來自哪裡,他的眼淚為何而流?通常的情況下,外界會解讀成他在為一門手藝的消失而惋惜,為傳統的泯滅而痛心,為世道的變遷而喟嘆。從一位老人的角度出發,這樣的解讀是成立的。但由一位電影大師的立場出發,《百鳥朝鳳》的立意應當更加高遠。面對正在消逝的文化傳統和人文情懷,他既有悲惜之情,更有反思之意。

  吳天明沒有固守過去。影片所表達的重點不是批判也不是追問,而是無力回天的淡淡感傷,以及隱含著的那麼一點點盼望。這是一位老人的智慧表達。這樣的電影作品,哪怕被誤解,隻要被討論就是好的。如今,在《魔獸》《X戰警:天啟》等大片上映之后,仍能看到《百鳥朝鳳》的排片,這讓人欣慰。據統計,《百鳥朝鳳》票房已超過8500萬元。這部本來隻能在院線幾日游的小成本電影能有這樣的市場成績,無疑可以用“大獲全勝”來形容。從這個角度來看,該片的義務發行人方勵為提高排片、面向院線經理驚天一跪的舉動,雖然引發社會的巨大爭議,但畢竟為好電影爭取到了應得的票房,更制造了一個全社會關注藝術電影發展問題的契機,產生了一定積極的影響。希望有多一些的人,借著這個機會真正看懂了電影,看懂了吳天明,也看到了過去與現代不同時代的問題。

  (作者為文化評論人)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