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6年4月上

媒體融合的破繭之光

馬笑虹
2016年06月23日10:00 | 來源:中國報業
小字號

作者簡介:

馬笑虹,高級記者。現任解放日報黨委委員、副總編輯。1998年參與創辦《新聞晨報》, 2012年任新聞晨報主編。多次獲上海新聞獎,2009年獲上海市“十大新聞工作者”稱號。2013年任解放日報副總編輯。2016年3月1日解放日報、上海觀察合並后,分管財經頻道、技術運營中心、上海觀察編輯中心、主題活動部。出版有散文集《一笑了之》《凡》。

不可否認,信息傳播的主戰場已遷移到移動端,紙媒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立足品牌和內容生產的優勢,不少紙媒主動出發,積極探索,要在互聯網主陣地佔領一席之地,擁有更大影響力。3月1日,解放日報再次出征,邁出了“深度融合,整體轉型”的堅實一步。解放日報正一手打造必讀性強的精品黨報,一手通過融合轉型,把APP上海觀察建設成為上海市委的發布平台。一支隊伍,兩個媒體﹔一次採集,多元發布﹔報網融合,拓展渠道﹔創新表達,擴大影響。融合轉型的基礎,是一支團隊,因此,團隊的改變是根本。

面對新的傳播環境,紙媒自身蘊藏著主動變革的意願,也有著時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去年10月,上海市委主要領導明確提出“深度融合,整體轉型”的任務后,解放日報迅速行動,在短短幾個月中,採編的生產流程、管理架構、薪酬考評,按照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全部“柔性再造”。全員征集上海觀察的內容,記者、編輯、部主任、總編輯等,都參與設計欄目內容﹔管理架構,採取欄目和頻道制,扁平化的管理流程打破了原來幾十年延續的部門管理制﹔全員競聘,重新上崗,頻道總監和欄目主編重新界定內容生產的流程和職責﹔考評和薪酬,也根據新的生產邏輯和權責,進行再設計……

改變很難,但真的邁出了這一步,會發現其實並沒有那麼難。融合之后,最大的改變是人的改變。人,還是原來那群人,但因為一系列的改變,內容生產能力大爆發,在採編人員沒有增加多少的前提下,發稿量激增,內容生產潛力令人驚嘆。就解放日報和上海觀察而言,解放日報更多地聚焦上海和政經,更加追求深度、耐讀和雅致﹔上海觀察一天更新原創100篇左右,按照“更深更廣更快”的要求,力求成為上海黨政干部和城市利益相關者深度了解上海的第一選擇。融合之后,編輯們普遍感受:可選的稿子太多了,版面太少了。一線記者編輯不少人一人多崗,忙是真忙,但是“天地廣了,更有價值感了”。總監們也進入了24小時策劃、審稿、發稿的“雞血”狀態,累是真累,但是有了新的滿足感,他們笑說穿上了新媒體的“紅舞鞋”,停不下來了。

融合剛剛起步,變化讓人振奮。

傳統媒體在資源與優勢、品牌與人才方面有深厚的積澱,但是對新技術和新輿論場的陌生,造成了新舊媒體間的疏離。從媒體屬性而言,內容是所有媒體最根本的要素。渠道也好,技術也好,平台也好,最終承載在媒體上的還是內容。盡管由於版權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內容常被免費消費,體現市場價值有些困難。但是,我相信,有價值、有思想、有情懷、有意義的新聞,在所謂“人人都是媒體”的新媒體輿論場,一定會得到更多的價值認同。創造和思想的價值,將在機器人和算法時代成為更稀缺更珍貴的資源。這是傳統媒體的核心價值,也是傳統媒體人、原創內容生產者的底氣和價值所在。

融合,仿佛破繭之光,已看到希望,觸摸到未來。路還很長,需要一步步走下去,幸運的是,我們已經上路了……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