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6期

詩畫漫筆:喚醒沉睡的詩畫觀

王海娟
2016年06月28日13:1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時至今日,中國詩與中國畫的友好關系依然相當突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名評。這其中蘊藏著美學的價值,基於此而提出“詩畫互補”,並對此作出一些盡可能深入的思考,以凸觀詩畫關系的重要性。破除長期以來建立在人們思想中詩與畫之間的壁壘,達到詩、情、畫、意並存,情氣相宜,氣韻相和。

關鍵詞:詩畫關系﹔詩﹔畫﹔情﹔氣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6-0151-02

一、詩畫關系說

談到詩畫關系,大多數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大詩人蘇軾對兼擅詩畫的王維所作出的品評,即“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通過“詩”與“畫”關系的相關文獻的梳理,大體上可以歸納為兩種看法,一種認為詩畫有界限。18世紀德國古典美學家萊辛講:“能入畫與否不是判定詩的好壞標准”[1]。另一種種認為詩畫有著互補的關系。美學家宗白華說:“詩中有畫,而不全是畫,畫中有詩,而不全是詩”[2]。筆者目前明確地站在宗先生這一邊,在此基礎上對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詩中有畫

所謂詩中有畫,也就是從詩中能夠感受到畫意的存在,從而用繪畫的形式將“意”合理地呈現在畫卷上,或幽靜愜意,或空寂孤獨,或生動如夏花,也或明艷若朝陽等。千年以前,宋徽宗設立畫院,興辦畫學,可謂是為畫學界開辟了一條陽關大道,想想那個時代從藝學畫之人,前途無量!不過你看那畫院的考題,真是門檻兒不低啊,若想超群出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隨手拈來幾個加以論証,“野渡無人舟自橫”,表現在畫面上,是否一河一舟足以?然而魁者就是魁者啊,他的畫卷上添有一隻充滿靈氣的小鳥兒,靜靜的站在船頭上,仿佛在喳喳著:“這小船兒怎麼沒人啊?”,用畫中的“靜”態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了詩中的“動”態,畫卷上這種巧妙的構思難道不是來自詩中的嗎?像這樣的例子,這樣的考題比比皆是,如“踏花歸去馬蹄香”、“竹索橋邊賣酒家”等。可見詩中確實能造就了不少佳畫,畫院也因此得了不少賢才,造就了宋代繪畫在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一千年前便是如此了。鄭振鐸直接認為,宋畫是中國最優秀的傳統,成為后世的楷模,可以與西方的古希臘、羅馬的雕刻並論[3]。

(二)畫中有詩

畫中有詩,追求有詩意的境界,即“象外之旨”、“畫外之音”,也如音樂中的“弦外之音”,若展開畫卷,一股詩意便會散發而來,或清淡優雅,或濃情深意,或纏綿悱惻,或大氣磅礡等。自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后,有意思的是,語文卷子上出現了要求看圖作文,所佔分值高達60分,可見能做得一流的文章與能否領略到這“畫外之音”有著直接的關系,毫不夸張的說,這在中國簡直是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生活軌跡的!此處列舉出2010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1)的作文題目以及滿分作文加以分析討論,畫中有幾隻老鼠在餐桌前吃魚,隻有一隻貓使足了氣力捉老鼠,別的貓交頭接耳地說:“都什麼年代了,有魚吃還捉貓”﹔一名山西考生對這畫裡面的寓意真是一語道破:“然則,大同盛世,焉能忘本?子為貓,本在捉鼠﹔子為人,本在圖學。倘若忘本,將何以立身治國,何以齊家平天下?”。故而,這畫不僅僅是幾隻貓、幾條魚和一隻老鼠等,是有其內涵的,與人們的文化心理是相通的,需要欣賞者發揮主觀想象力從畫中細細品味,方知這裡面的五味人生。此考生便是緊緊抓住了這“象外之旨”,拿得滿分,然而,子為貓,本在捉鼠,子為畫,本在紀錄。倘若忘本,將何以傳神寫照,何以入流遍九州?像這樣寥寥幾筆而寓意無窮,更何況是經過精心構思的藝術作品呢。明末清初畫家八大山人,他的作品看似在描摹自然山水、花鳥、虫獸、瓜果、蔬菜等,但正是由於他的別具匠心才會使得作品內涵豐富,承載著淚奔山河國破家亡之痛楚,時而伏地嗚咽,泣不成聲,時而仰天大笑,慷慨悲歌。其作品蘊含了獨特的個人魅力和深刻的歷史文化意味。其實,先哲謝赫早在《古畫品錄》中就已經總結出了:“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4],我們一直沿用至今,這裡的可明可著可鑒不正與孔子的詩可興可觀可群可怨有著相同之處嗎?可見繪畫和詩文所要達到的目的是相通的,可謂畫中有詩。

(三)詩畫互補

詩畫自古以來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唐代繪畫理論家張彥遠提到:“記傳所以敘其事,不能載其容,賦頌有以詠其美,不能備其象”[5]。你看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真是再現了愛情的延綿不絕,曹植的文學作品固然能以語言藝術的特點傳達出他對甑氏的情感,但總歸是缺少造型藝術上的直觀性,藝術形象在腦海中隱隱約約,捉摸不定﹔而圖卷上的奇神怪獸護衛著洛神的雲車,形象而生動,直接渾然出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洛神的一舉手一投足一轉身一回眸又帶來了無盡的情思遐想,美麗的洛神宛若眼前,成為文學與繪畫完美結合的典范。如果說詩是“無形的畫”,那麼當它化作情、化作意、化作氣,滲透進每一筆每一勢的點線皴擦后,融入到這有字的畫卷裡,便繪成了一幅氣動山河、蓬勃萬裡的作品﹔如果說畫是“無字的詩”,那麼當它化作平、化作淡、化作遠,蜂擁到每一字每一句的橫豎撇捺后,來到這有字的詩文裡,便創造了一篇平易近人、淡泊如水的作品。這一無一有、一暗一明、一虛一實之間,相互交斥而又相互輝映,達到一個全新的藝術境界,譜寫了一章新的樂曲,奏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使得藝術作品升華為作者人生的寫照,靈魂的氣息,與自然的深情相擁。老子說得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6]。萬事萬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詩畫也不例外,在一虛一實,一暗一明,一無一有的矛盾關系中彼此交沖而達到和諧狀態,彼此互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當今詩畫觀

可以從畫學視角看一下當代學人對“畫”與“詩”二者關系的看法。近現代以來,已經有很多人批評中國畫不像中國畫了。這不是空穴來風,不只是一個兩個人感嘆當今這個年代“大師已去,隻留余音”,現今我國自稱畫家與被稱畫家的人在數量上是相當壯觀的,質量上乃是乏善可陳﹔當然,也正是這樣才使得美術界發展之壯大。

(一)重畫輕詩

因胸中缺文無墨,干脆不題詩文,但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不經過一番苦修勤煉便無法觸碰到繪畫的精神境界,隻能畫其形,圖其像,雕虫小技而已,很多人都停留在這一站,重畫輕詩,重技輕術,無法到達謝赫繪畫六法中最高層次,即氣韻生動,因而入不得上品,離傳統美學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尚有很遠的距離。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便如同大腦沒有思想,肉體沒有靈魂,人生沒有指引。一方面是現在畫院的招考形式沒有辦法和當時絢爛至極的宋代相提並論,也根本不可能再克隆出一個那樣的年代,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滔滔的歷史長河中,很多東西都被沖刷干淨不留痕跡,故而社會也才會有新的面貌,但歷史的沉積是不該消逝的。講到這裡,說說“詩畫一律”,為何偏偏是“詩”字排第一,即便是你取得多少次亞軍,隻能是站在台上仰望冠軍,所以,歷史已經見証了有多少大畫家大書法家首先是因其獨特的文學地位而流芳百世,讓后人所敬仰。眾所周知的大詩人大畫家王維,他的詩文流傳之廣,我們小學時就已經學得了,他的畫跡到底是真是偽學術界至今尚有爭議,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在畫界的地位,被明代董其昌推崇為“文人畫鼻祖”﹔另一方面,現在很多從事繪畫的人他們在文詞上是不自信的,這種不自信似乎在同行中不甚察覺,但是當參照物換做是與之情同手足的詩文后,結果便是大相徑庭了。孔子在《論語•陽貨》中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7]。這樣,大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三千六百年的經典文化足以使得畫界為此贊嘆不已,而曾想,這也使自卑的那顆種子已悄然埋在心底。春天不播種,秋天不收獲,沒有先前的飽讀詩書,哪有后來的題字題詩吶!

(二)詩畫異體

在詩與畫之間深深的隔了一堵牆,其實非焉,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有聯系的。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所做不到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只是希望引此拙文輕輕地喚醒那個枕邊的孩兒,待他身著素裝,手捧竹簡,心執彤管,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為藝術振興而圖畫。甲午年十月十五日,習近平主席主持的文藝座談會上強調:“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他還強調文藝是時代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氣。推動文藝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出生產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8] 。可見,藝術應該是春日裡破土而出的一株嫩芽,清新而又充滿了活力,這篇土壤裡需要耕種,需要施肥,需要澆水,這樣才會破土發芽,茁壯成長,豐收結果。

三、結 語

當今社會,大街小巷,為什麼有的人一邊聆聽著動人的歌聲,欣賞著優美的舞姿,觀摩著五彩的畫作,一邊還斥責著他們,貶低著他們,或表現在心理上,或流露在言語中,是歌聲不夠傳情?舞姿不夠優雅?還是畫作不夠大美?作為繪畫,或許問題也不全在繪畫作品上,而需要從創作者自身上尋找解決問題的源泉,也許真的是以詩入畫的意識已經淡入淡出了。古人言,創業難,守業更難,的確不假。回首千年,當日“趙佶”打下的大好河山,今日果真是難以企及,柏拉圖說人的靈魂是有來世的,這沉睡了上千年的王維還能否歸來,何時歸來,元神是否健在,我不知道,只是他一直活在我心中。

參考文獻:

[1] 蔣寅.對王維“詩中有畫”的質疑[J].文學評論,2000(10).

[2] 宗白華著.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鄭振鐸著.西諦書話•宋人畫冊序[M].上海:三聯書店,1998.

[4]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

[5]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6] 文婕著.老子[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7] 李小龍注解.論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8] 習近平主持召開文藝座談會:文藝不能當市場奴隸[N].京華時報,2014-10-16.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