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價""滴滴式"健身悄然興起 健身APP咋賺懶人錢

又到了“不減肥徒傷悲”的夏天。與以前年輕人們直奔各家健身中心辦卡、找教練不同,如今各種互聯網健身APP為了“掘金脂肪”,可謂各顯神通,有按次預約付費的,有按照視頻課程在家打卡練習的,也有提供私教一對一指導的。這些來勢洶洶的互聯網健身應用,儼然把“燃脂”變成了一件燒錢的事兒,就連健身鍛煉的大數據也成為商家砸錢爭搶的香餑餑。
模式新鮮:
“滴滴式”健身帶來“白菜價”
眾所周知,預付費辦理年卡一直是傳統健身行業的通用模式,對於健身房而言,這曾是綁定用戶的最佳手段。但對用戶而言,這種綁定則意味著“不自由”,也失去了體驗其它健身房的機會。
“辦了年卡但並不經常去的用戶大有人在,健身房的盈利點其實就是靠‘懶人’養著‘勤快人’。”一位健身房營銷經理告訴記者。
針對這樣的用戶痛點,像滴滴叫車式的按次預約健身的APP“燃健身”應運而生,不用一次性支付上千元的年卡費,去一次健身房付一次錢,而每次健身的時間和地點可以自行選擇。據“燃健身”創始人大熊介紹,截至2015年,“燃健身”已覆蓋北上廣超過1500家健身場所。
除了按次健身收費,還有像“小熊快跑”“全城熱煉”這樣99元包月的“價格屠夫”,用戶可以選擇附近商圈的任意健身房,但每個健身房隻能去三次。記者在“小熊快跑”APP上查詢發現,以北京三元橋為例,兩公裡內有16個場館50多個健身項目可供選擇。
“我之前買了一個月的,去了3次,一次是器械,兩次游泳,可以在周圍看看一共有幾家健身房,換著去,挺劃算的。”上班族高強說。據了解,像浩沙等大型連鎖品牌健身房年卡價格約在3000元左右。以3000元的價格計算,傳統健身房一個月的價格約在250元,約合99元包月健身價格的2.5倍。
據了解,這種互聯網新模式也給大量業績不佳或知名度不高的健身房帶來了新客流。“因為之前健身房主要就是通過發傳單來吸納客戶,現在越來越多的健身族線上預約,線下來健身房,用戶也不用登記,出示預約碼就行,后台會自動登記,即時結算。”該健身房營銷經理說。
功能拓展:
看視頻健身隨時隨地鍛煉
“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偷懶!”網友“小番茄”在健身社交群裡晒出了自己貼牆倒立的照片,下面獲得了30多個點贊和十幾條評論,而她剛剛在一款名叫Keep的應用上完成了一組“瑜伽柔韌”訓練。
“朋友圈早已被Keep刷屏了!不知從何時起大家都開始在家鍛煉了,平板支撐、深蹲、倒立……感覺大家似乎在暗暗較著勁兒。”用戶王冉說。
“每天四分鐘Tabata減脂計劃”“晨間7分鐘訓練”……這些Keep上的健身訓練,隻需要按照視頻課程,在一張瑜伽毯子上就能完成。據Keep產品負責人介紹,Keep傾向於碎片化時間,零門檻和低強度的訓練,鼓勵用戶隨時隨地鍛煉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像Keep這樣的移動健身APP,除了把健身的地點從健身房搬到了家裡,辦公室或其他方便的場所,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旁無他人的環境中保証鍛煉的效果?於是,打卡晒圖的“運動社交”蔚然成風。比如,一款名為“FitTime”的APP也是通過健身視頻,讓用戶在家鍛煉,但它“打卡必須發圖”的強制性功能設置,保証用戶鍛煉完必須晒圖。
一位健身房營銷經理告訴記者,“健身一族在網友的評論和點贊中獲得一種滿足感,獲得繼續堅持的動力。”
記者在燃健身、小熊快跑、初煉等APP上發現,這些移動健身應用都有社區功能,注冊的用戶在裡面晒身段,晒毅力,晒美食,這也為健身社交創造了條件。
新興市場:
脂肪竟成“吸金神器”
記者在蘋果應用商店裡搜索運動軟件,結果達5000多個,而在三年前幾乎沒有太多的相關信息。健身APP潮涌的背后或是可觀的市場潛力,而嗅覺敏銳的資本巨頭早已“聞香來”。
王寧創辦的移動健身應用“Keep”,在上線467天后擁有3000萬用戶,今年5月已完成C輪3200萬美元融資﹔“火辣健身”在天使輪、Pre-A輪、A輪共獲得800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FitTime於今年2月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小熊快跑”去年8月完成了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
隨著健身APP興起,鍛煉不再是一雙跑鞋,一套運動服可以解決的了。“專業慢跑服和運動鞋是最基本的,戴上頭帶,手臂上要戴專業的手機包以便智能手機裡的運動APP來記錄路線和步數,還要佩戴光電式心率GPS表檢測心率。”跑步愛好者張旭來說。
據咨詢公司IHS公布的數據顯示,對運動及健身方面應用感興趣的用戶中,62%的人計劃購買硬件設備,以更好地發揮軟件性能。
《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2015)》指出,運動類APP的根本贏利點在於對大數據的積累和挖掘,通過對用戶的大數據分析,為用戶提供有針對性的健身菜單,必然會帶動健身愛好者的消費熱情。數據顯示,中國運動人口佔總人口比例的18.3%,其中26-55周歲的人群僅佔4.94%,而美國這一比例為75%,國內有大量的市場未被開發。
業內認為,運動O2O的風口正在來臨,接下來十年,風會越來越強。(記者 范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