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那兔"講述中國故事爆紅網絡 主旋律傳播"三板斧"

2016年07月07日06: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主旋律如何“觸手可及”(網上中國)

  圖為網絡歌曲《TG暖暖的》截圖。

  “都願意失去的、留下的,跟隨那紅旗,為了誰,前仆又后繼……”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95歲生日,近日,一首被網友稱為“史上最萌愛國紅歌”的網絡歌曲《TG暖暖的》一經發布,立刻惹來不少青少年網友感動的眼淚。

  2015年《新媒體藍皮書》數據顯示,青少年佔新浪微博用戶量的八成以上,是微博用戶的絕對主力。在新媒體時代,為什麼這樣的“紅歌”、“紅劇”能夠在廣大青少年中廣為流傳?我們如何通過新媒體唱響主旋律並吸引青少年?

  “紅歌”“紅劇”在新媒體爆紅

  一隻兔子成為視頻的主角,歌詞平易近人又處處充滿對祖國的愛,用女聲輕柔的聲音、平和的語調演唱……正是這樣新穎的形式,讓這首演繹中國近代歷史變遷的《TG暖暖的》(T形似錘子、G形似鐮刀,二者可組合成黨徽圖案)這些天在新媒體火了。

  截至7月5日,該視頻閱讀點播量達200多萬,並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廣為傳播,互動超1萬次。共青團中央等微博以“你的生日,我的節日”為題進行轉發。有網友留言稱:“就這一次放肆的去燃燒,英特納雄耐爾我們還沒有忘掉!”“吾輩必當自省、自強、自立、自勉,與諸君共勉!”

  利用新媒體激發青少年網友的愛國、愛黨熱情,已成為一些愛國網民和政務新媒體自發掀起的潮流。

  在最近熱播電視劇《三八線》裡,有這樣一個鏡頭:一個班的志願軍戰士凍死在埋伏地點,他們仍手握鋼槍、手榴彈,保持著整齊的戰斗隊形和戰斗姿態……這是發生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真實歷史。面對當年這段悲壯歷史,一個網名叫“逆光飛行”的網友選擇用漫畫的形式記錄:一群兔子在暴雪中潛伏,開始沖鋒時,有的兔子已經凍死,剩下的兔子一邊告訴自己不能哭,“眼淚也會凍住”,一邊吹響沖鋒號,沖向敵人陣地。很多網友特別是青少年網友看到這一段時紛紛表示,“忍不住淚奔”。

  這部系列漫畫的名字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它將中國近現代歷史特別是新中國建國前后的一些軍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以各種有隱喻性的動物角色來展開故事,不僅有風趣幽默的橋段,也有細膩感人、催人淚下的情節。從2011年起,該漫畫在網絡連載,獲得近10億點擊量。后來,它被拍為動畫片,分季在網絡播出,單集播放量近5000萬。有網友留言稱:“它不是催淚的肥皂劇,卻可以讓你看到某一畫面,聽到某一句話時,潸然淚下,沉思良久。”

  據統計,許多網友制作的相關音樂短片、歌曲、動畫片、微視頻至少有20部。它們從正面反映中國巨大發展變遷和坎坷發展歷程,利用新媒體傳播,讓愛國愛黨的熱情綿延到青少年網民心中。

  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講話、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為了讓包括青少年在內的更多人深入理解這些句子,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最近推出《習近平用典》政論微視頻,用可視化形式生動呈現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和文章中的典故,頗受網友歡迎。

  主旋律傳播要掄好“三板斧”

  多年來,一些反映主旋律的藝術作品在網友中唱不響,特別是一些青少年網友對此缺乏興趣。這些在新媒體上流行開來的“紅歌”“紅劇”啟示我們,唱響主旋律,把有意義的事做得“有意思”是有方法可循的。

  首先,表達方式要符合青少年群體需要。《那年那兔那些事兒》裡的主角都是“萌萌噠”的動物,通過動物間的“愛恨情仇”,講述中國從近現代史以來、在與各外國勢力斗爭中逐漸強大起來的故事。例如,為了達到沖突效果,漫畫將日內瓦會議上中美雙方的激烈交鋒的場景,用“兔子”和“白頭鷹”的“互吐口水、互扔板磚”來表現。

  漫畫還借鑒《海賊王》、《魔獸世界》、《DOTA》、《英雄聯盟》、《星際爭霸2》等知名動畫片、漫畫、游戲中內容和橋段,讓青少年感到親切。例如,圍剿叛徒的兔子在進攻時高呼的口號“徳瑪西亞”,出自廣受中國青少年歡迎的網絡對戰游戲《英雄聯盟》。

  其次,除了表達方式,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展現出的對家國赤誠的愛,才是其作品廣為傳播的真正原因。如歌曲《TG暖暖的》中,歌詞“我想說其實你很好/你自己卻不知道/真心的對我好/不要求回報”,表達的正是創作者對黨、對國家真摯的愛和感恩,平和且走心的話語,很容易激起人們的情感共鳴。

  第三,會講故事、講好故事也很重要。復興路上工作室最近推出一部名為《老外眼中的中國共產黨》的微視頻,該片以來自英國的中國問題專家馬丁·雅克的個人視角,講述他從1993年首次來華到如今面對中國巨變的個人感受。雖然每集不過一分半時間,但通過一個外國人在華的工作、生活場景,和中國人相處的故事表達,讓合作、和平、發展等融通中外的情感、理念得到清晰傳達。

  主旋律作品如何才能做到既賣萌搞笑又恰好戳中淚點,激發赤子熱忱?答案的關鍵正在於可以借鑒美國和日本動漫、紀錄片、新聞短片等技術、橋段,在人物表現方式上則因保留中國化的敘事方式,同時注意傳遞那些中外相通的、積極的價值觀念,這樣的中國故事表達,同樣可以生動起來。

  正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的作者網友“逆光飛行”表達的:這是一種“文化凝聚力”。“隻有你發自內心地喜歡這個國家,感激那些為國家作出奉獻的人,才能在作品中傳遞出真誠和正能量,從而打動人心”。(彭訓文)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