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每日秀》看美國政治娛樂化圖景

摘要:在后現代主義和消費主義語境下,電視媒介的泛娛樂化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后現代主義美國政治娛樂化的背景下,《每日秀》脫口秀節目通過幽默風趣的內容拉近了年輕人與政治之間的距離。人們的政治文化參與給美國政治社會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每日秀﹔政治娛樂化﹔集體智慧
尼爾·波茲曼曾經在《娛樂至死》一書中預言:“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時代,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這是波茲曼的預言,在電視媒介時代,“娛樂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而在互聯網新媒體時代,“娛樂化”已經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一、《每日秀》的政治幽默節目形態
《每日秀》從1996年9月1日在美國喜劇中心頻道開播以來,已經走過近二十年,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夜間詼諧時政新聞節目。據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每日秀》有74%的觀眾處於18-49歲之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從娛樂媒體而不是傳統的新聞媒體獲取信息,因為這些媒體更能全面地表達出他們的真實想法。而《每日秀》之所以能在年輕人中廣受歡迎,與其節目制作密不可分。
第一,節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每日秀》定位為調侃政治,節目一開場就是主持人的個人脫口秀時間,對最近傳統新聞節目或熱門政治人物進行諷刺、揶揄、戲弄,甚至侮辱,以達到娛樂觀眾的效果。接下來是節目“御用記者”的模擬出鏡報道,在與主持人互動的過程中用最極端、最戲劇化的表達方式呈現對新聞的感受和心理活動。第二部分是嘉賓訪談時間,有幽默的調侃,也有嚴肅的追問。這些嘉賓都是政界、商界、文化界非常知名的人物,各屆總統及候選人幾乎都來過演播室。最后以音樂短片結尾,簡短而歡快。多樣的節目形式,豐富的話題信息量,明快的節奏,讓觀眾看完節目后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第二,節目話題充滿嘲諷式的政治幽默。《每日秀》演播室的布景與一般的深夜脫口秀節目不同,主持人直接坐在一張圓形的主播台后,將一個脫口秀節目布置成了新聞演播室。傳統媒體播出的新聞片段往往是《每日秀》的嘲諷對象,主持人拿出各式各樣的道具,結合PS技術制作圖片,以豐富而夸張的肢體語言以及戲仿式的表演行為,對傳統新聞“吐槽”,並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嘲諷式的敘事文本表達追求的是一種享受“極速矮化”帶來的極速心理落差的刺激感和興奮點。“嘲諷”是一種“令人開心的降格游戲”。它通過對虔誠、嚴肅、永恆、穩固、絕對、不可變更等神聖性的“降格”,讓觀眾從解脫羈絆、粉碎禁錮中獲得自由的快樂。
第三,站在民眾視角,明確表達節目立場和觀點。在美國的脫口秀節目中,關於宗教、種族、性別、國家等涉及民眾利益的話題反而很少當作話題。在嘲諷和追問新聞人物的同時,主持人也會明確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立場。比如在2015年7月21日《每日秀》對奧巴馬的專訪中,當奧巴馬一再對自己在醫保建設、經濟恢復等方面邀功時,主持人立馬轉變話題“那在伊朗問題上,我們到底是哪一頭的?我們到底在炸誰?”無論是以怎樣夸張和偏激的方式呈現內容,節目始終的立場是對一個平等、民主、自由社會的追求,力求消除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歧視。
二、美國政治娛樂化圖景
大眾傳播時代特別是電視普及的到來,讓美國政治娛樂化逐漸成為一種常態。被娛樂化的不僅僅是政治,社會、文化、教育、商業也被“泛娛樂化”所影響。娛樂的滲透也讓政治和娛樂的關系變得緊密。
(一) 政治成為社會廣泛討論的熱點話題
美國電視節目中,不僅新聞節目會報道政治,政界熱點、政壇人物、政治事件也往往成為脫口秀、訪談節目甚至真人秀等綜藝類節目經常討論的話題。
電視辯論是美國大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1960年陽光活力的肯尼迪和老氣緊張的尼克鬆的第一次電視辯論就已經將觀眾的注意點從理解候選人的政治觀點,轉移到看電視畫面上的人物特寫畫像。從這一層面上看,在后現代主義的語境下,當政治消息和政治態度成為一種消費品的時候,媒體對於政治的一層解讀到觀眾收到信息后的二層解讀已經偏離了傳統政治發出信息的主線。像《每日秀》這樣的脫口秀節目也通過政治嘲諷和對政治人物的細節和娛樂面的惡意解讀,變成了脫口秀節目主持人聚集人氣、提高收視率的一種方式,也成就了美國政治娛樂化的文化傳統。
(二) 政治“泛娛樂”主動迎合民眾
既然媒體與觀眾有娛樂價值需求,美國的政客們也能欣然接受這些無傷大雅的嘲諷,一些政治人物甚至會利用自身“炒作”產生話題,親近民眾,滿足觀眾需求。2010年10月2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出現在《每日秀》節目專訪現場,目的是為了在艱難的中期選舉之前提升人氣﹔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裡沒有像以往那樣接受美國三大有線電視網的採訪,而是將自己的首次電視亮相安排到了《每日秀》中。
除了參加電視節目,政治人物團隊主動制造話題,提高曝光率,利用互聯網進行營銷和傳播,更容易達到政治目的。米歇爾·奧巴馬在奧巴馬生日之際出演情景劇小片,在給奧巴馬慶生的同時,讓選民們記得投出手中的選票。她也曾聯手美國諧星一起演繹說唱小片,鼓勵青少年要繼續接受美國高等教育。
新媒體時代政治人物明星化,彰顯個人個性形象,為自己貼上標簽﹔打溫情牌,讓自己的私生活和緋聞在公眾面前曝光﹔打親民牌,看似低調地與民同樂﹔在競選中抓住競爭對手的弱點和把柄,抨擊貶損對手。為了迎合公眾的獵奇心態,政客們戲劇性地上演著如同舞台劇的戲碼。
三、“泛娛樂化”中的政治文化參與
(一) 脫口秀成為公民的政治信息訓練場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安嫩伯格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收看《每日秀》節目的人比普通美國人對總統競選更有興趣、教育程度更高、更年輕而且更為開明。①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讓所有人每天都要面對巨大的信息量,如何從爆炸式的信息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獲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成為每一位公民要訓練自己的一項技能。以《每日秀》為代表的深夜脫口秀節目恰恰成為了良好的訓練場所。它要求觀眾活躍而又機敏,能夠在事實和玩笑之間進行區別和轉換,能夠抓住最重要的政治信息點。“公正而客觀”的常規新聞讓觀眾相信並依賴著新聞給人們展示的世界,但是脫口秀節目恰恰引起了觀眾的懷疑論,激發觀眾去尋找虛構捏造的跡象。
(二) 互聯網時代通俗文化也能達到嚴肅目的
新媒體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參與社會、理解世界的方法。通過各式各樣的媒介,能感受到人們自身與通俗文化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通俗文化帶有流行性與娛樂性,貼近人們日常生活,人們在體驗通俗文化中所獲得的不僅僅是消遣與娛樂,從中所獲得的技能也可能達到更嚴肅的目的。普通的民眾,也能通過“草根”的力量發表自己的政治態度。政治娛樂化的另一個表現是,那些經過PS處理的政治家的圖片、通過剪輯和配樂制作的美國總統的搞笑視頻、在網上自發組織的民主投票、在社交媒體上自由地對事件發表評論,無一不是民眾使用最通俗的方法來進行政治參與。
(三)政治民主是公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2015年7月1日的《每日秀》節目討論的是“查理周刊槍擊”事件,主持人喬恩·斯圖爾特嚴肅地提醒觀眾:“對於大多數被我們譏諷嘲笑的議員、記者和各級機構,我們絕不應該是你們的敵人,無論這些針尖麥芒多麼讓人厭倦和憤怒﹔它們也不過是在我們文明國家裡的一種對話而已。一如既往,我們的目標是繼續前行。”筆者的觀點或許過於樂觀,但值得強調的是,政治娛樂化也會有改進政治民主的涵義的正面作用。無論是傳統的電視節目內容,還是新媒體互動與參與方式,“泛娛樂化”的政治進程讓公眾角色發生了變遷,讓政治話語領域更貼近公眾的日常生活,讓人們改變了思考政治與權力的方式,讓越來越多的公民開始關注政治民主,而民主本應該就是公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注釋:
①Bryan Long.“Daily Show” Viewers Ace Political Quiz.美國有線電視網.http://edition.cnn.com/2004/SHOWBIZ/TV/09/28/comedy.politics/
參考文獻:
1.[美]亨利·詹金斯著,杜永明譯.融合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陳力丹,潘彩霞.看不見的宣傳——美國脫口秀節目走紅的傳播學分析[J]. 新聞愛好者,2014(05):27-30.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