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6年第7期

從熱門IP到熱門電影 淺談影視圈IP開發熱的啟示

潘力
2016年07月12日09:25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截至2016年5月下旬,電影《美國隊長3》票房收益已經超過10.5億美元,刷新了今年的電影票房記錄。幾乎同時宣布的是,已經擁有13部超級英雄電影的漫威電影宇宙全球票房正式突破100億美元,這個驚人的數字著實讓人見識了IP影視開發的巨大潛力。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意為知識產權。它的存在方式非常多元,可以是一個故事,也可以是某一個形象。很多時候,優質IP往往等同於好的角色和故事基礎,這也成為影視作品成功的根基。而漫威電影宇宙全球票房達到100億美元之巨,正是因為作為漫畫公司的漫威,將蜘蛛俠、綠巨人、X戰警、懲罰者等角色分別授權給索尼、環球影城、二十世紀福克斯和獅門等多家公司制作了20部電影的結果。

當下正處於媒體生態發生重大變化的時代階段,受眾閱讀和觀看習慣發生改變,然而好的內容、熱門的IP仍有其難以替代的寶貴作用,如果得到成功開發,可以使媒體順利轉型,煥發出更大能量。從一個熱門IP到一部運營成功的電影,國外團隊究竟有何經驗可以借鑒,國內影視市場的IP成功先例有哪些?以下結合實例試做分析。

一、漫畫IP拍電影,小眾作品變票房神器

漫威漫畫公司是與DC齊名的美國漫畫巨頭,旗下擁有蜘蛛俠、鋼鐵俠、美國隊長、雷神托爾、綠巨人、金剛狼、蟻人等8000多名漫畫角色和復仇者聯盟、X戰警等超級英雄團隊。然而漫畫畢竟是一種小眾文化,影響力較小,發行量不高。為了進入大眾視野,贏取更多商機,漫威和DC很早就開始涉足大銀幕。早在20世紀70年代,漫威的《蜘蛛俠》電視電影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首播,DC在被華納公司收購后,也推出了膾炙人口的電影《超人》。經過多年曲折,漫威的電影發展之路更令人驚嘆:索尼公司請來漫畫原著粉絲薩姆•萊米執導蜘蛛俠系列電影三部曲,分別是2002年的《蜘蛛俠》、2004年的《蜘蛛俠2》和2007年的《蜘蛛俠3》,《蜘蛛俠》和同時推出的《X戰警》系列橫掃美國票房。但這兩個大獲成功的系列電影數十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僅給作為品牌授權方的漫威帶來不足1億的票房分成。

不想再為他人做嫁衣的漫威開始了自制超級英雄大片的道路,雄心勃勃地推出了漫威電影宇宙計劃。2005年,漫威從美林銀行融資5.25億美元開始獨立籌拍電影,並交由派拉蒙負責發行事宜。根據合作協議,漫威將在未來8年制作10部平均預算在4500萬美元到1.8億美元的電影。對於每部電影,漫威都會收到相應的制作經費並享有保留全部銷售收益的權利,而派拉蒙每次會從票房收入中抽取8%的發行費用。2008年起,漫威依次將鋼鐵俠、綠巨人、雷神托爾、美國隊長等超級英雄搬上大銀幕,隨后通過《復仇者聯盟》將他們集結起來,這張藍圖正日益完整。

與此同時,玩具和消費品銷售屬於漫威最大的收入來源,早期電影的票房成功讓漫威在相關談判中佔盡優勢,盡管合作片商明顯不願意,漫威還是完全收回了角色的商品化權,授權的相關費用成為一座源源不斷的“金礦”。

同樣成功的例子有日本著名漫畫《美少女戰士》作者武內直子的團隊,漫畫二十余年不斷更新,同時推出電視劇、舞台劇,相關的服飾、食品、文具合作更是長盛不衰。

二、從網生IP到電影,粉絲效應迅速吸金

2015年是中國電影的IP大年,例如《萬物生長》《左耳》《何以笙簫默》《鬼吹燈》《盜墓筆記》《三體》等擁有超高粉絲的IP紛紛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IP更是搶佔了音樂圈和網劇圈,由網劇衍生的大電影《萬萬沒想到》和《煎餅俠》吸引了大量關注。

網絡劇《萬萬沒想到》自2013年上線以來至2015年3月總播放量超16億次,劇中不少台詞更成為社會流行語。大電影3000多萬的成本早已通過植入、網絡發行等各種手段收回成本,最終總票房3億多,雖然影片多有遭觀眾詬病之處,但是經濟收益仍然十分可觀。

對比起《萬萬沒想到》,《煎餅俠》算是大獲全勝。同樣作為網絡劇,大鵬團隊制作的《屌絲男士》也是每周更新的迷你喜劇,已經播出四季,是搜狐視頻的品牌內容。搜狐視頻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曾表示:“《屌絲男士》是在互聯網上第一個僅憑自身能力便已經產生規模性盈利的視頻自制劇項目,目前在行業內也是唯一一個。”在《屌絲男士》基礎上推出的《煎餅俠》投資成本約5000萬元,最終票房卻高達11.6億元。做網絡作品多年,但大鵬卻是憑《煎餅俠》成為紅透半邊天的“十億導演”。

《神探夏洛克•可惡的新娘》的情況也同樣類似,已經推出三季的英劇《神探夏洛克》以緊張推理的劇情和精美的質感吸引了大量粉絲,在全球粉絲們催促盡快出第四季的呼聲中,大電影的及時推出,吸引了大量的“卷福迷”和“花生迷”,以低廉的投入輕易獲得了將近兩億美元的全球票房。

在這兩年影視圈的IP熱中,也夾雜著大量的批評聲音。包括《萬萬沒想到》《煎餅俠》《可惡的新娘》在內,還有《萬物生長》《左耳》《何以笙簫默》《鬼吹燈》《盜墓筆記》等,往往在得到不錯的票房成績的同時,口碑卻毀譽參半。

有學者提出,多屏時代下,觀眾在不同屏幕的觀影心態其實是不同的。“拿著PAD看免費的網劇,和我掏了60塊錢進電影院看,期望是不一樣的。觀眾進電影院,其實是帶著仰視的期待,如果固守網劇的制作思路,那麼注定不會成功。不論是《萬萬》也好,還是《屌絲男士》也好,所擅長的都只是段子戲,缺乏大故事的架構,也缺乏價值觀的提煉和升華。”

作為商業行為,這些由網絡劇IP而生的大電影都是成功的,是一次有價值的探索。但是以內容來衡量,確實都是快餐式作品,難稱精品。

三、IP熱背后,影視制作團隊可借鑒什麼?

近十年來,中國電影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期,不斷攀升的票房、蓬勃的市場為眾多導演提供了可能。而網絡的發展,讓普通作者的作品有機會在網絡平台通過點擊分成,讓很多團隊也加入了網絡大電影制作大軍之中。IP的開發,自然而然成為了其中的熱門。因為一個IP在某一領域成功后復制到另一個領域中成功的幾率比較大,有了粉絲群的基礎,投資風險降低了。

然而應該看到,漫威的巨大成功並非偶然,有賴於推手精准的市場洞察力和編劇高手的嫻熟領會及配合,背后是好萊塢成熟的電影體系。它投資巨大,影響廣泛而牽涉到眾多層面,市場潮流趨勢、粉絲的反饋等,對單個影片及整個系列的定位、發展都需要做通盤考量,參與人士皆為業內老手,編劇也是深諳好萊塢運作規則,兼備創新大腦和商業計算的高人。而就算好萊塢有近10萬編劇待命,IP開發也常陷入困局,有的停頓期可長達10年,漫威甚至一度瀕臨破產。正是這樣的艱苦雕琢,才能保証IP開發出來的每一個作品及產品都在水准線以上,甚至不斷超過之前的作品,讓品牌魅力發揚光大。這些作品的得與失既印証著IP的巨大潛力,也說明IP並非萬能良藥,隻有在IP基礎上,保持風格統一,進行再度創作的好的故事,才能讓新作品為IP增值,而非消耗IP的價值。

好萊塢制作模式,甚至院線電影的投入,對於一般計劃拍攝電影的團隊來說,都是難以企及的,但是前人的IP開發思路仍然值得借鑒。圍繞已經形成口碑的IP進行開發,依托於原有粉絲群,內容上與原作品有承接與提升,比重起爐灶更容易獲得影響力,這也給了地方性的內容品牌劇很多啟示。廣西電視台影視頻道團隊正在規劃拍攝的網絡大電影,正是依托於“老友一家親”這個本土喜劇IP。《老友一家親》是已經制作播出了150集、共三季的本土原創情景喜劇品牌,培育了大量的粉絲,觀眾們對“大牛”“阿香”“老高”“阿姆”“吳隊長”等角色耳熟能詳。依賴於深厚的本土粉絲基礎,和眾多從熱門IP出發的電影一樣,在創作之初就佔盡先機。定位於張揚本土文化,通過高品質的制作,通過眾籌方式贏得更多投資並與觀眾互動,通過聯盟影城放映與網絡點擊分成,著力於本土營銷與本土推廣,相信一定能取得良好的預期效果。

(作者單位:廣西電視台)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