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娛樂產業為何言必稱IP 開發前提是正視IP本質
有人說,2015年是中國IP(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識產權)的元年,IP為王、IP泛濫,各種不同觀點激烈交鋒,並對整個泛娛樂產業帶來顛覆性的改變。
在不久前的上海電影節上,萬達表示要投重金開發國內外強勢IP。香港老牌影業寰亞集團宣布將推出《追捕》《使徒行者》《三人行》《鮫珠傳》。前兩部被稱為熱門IP﹔《魔獸》電影上映五天取得10億元票房,也被稱為“最具影響力IP”﹔媒體特稿《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被樂視影業高價買下,這被業界認為是新聞IP價值被發現。
何為IP?IP將同金融一同開啟何種新的文化發展模式?在日前舉辦的中國文化金融50人(CCF50)論壇夏季峰會上,多名專家對“IP投資開發”進行了熱烈探討。
開發的前提是正視IP本質
CCF50創始成員、副秘書長、原阿裡影業集團副總裁徐遠翔指出,要理解IP的概念以及探討IP全產業鏈開發的話題,首先要分清“IP文本”和“IP屬性”這兩個概念之間的本質區別。
徐遠翔認為,嚴格意義上的IP文本,除了各種經典文學原著和優秀原創劇本之外,主要覆蓋的范疇包括網絡文學、熱門游戲、超級動漫、舞台劇等等。對這些IP文本的依賴,已經是好萊塢各大制片公司、國內各大影視娛樂機構研發團隊所無法回避的事實﹔而構成IP屬性的要素主要包括那些大導演、明星、金牌制作人、有相當話語權的編劇團隊、以及各個領域的研發主體,同時涵蓋各種概念性的文創構想。
CCF50秘書長、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金巍認為,不論被認為多麼“不靠譜”,IP這個話題仍然是不可回避的。他說,最近《魔獸》引起了大家對IP的更多關注,業內言必稱IP。他表示自己對IP的態度是審慎的,不大贊成泛IP。“什麼都是IP,這個話題就沒法聊了。”
金巍指出,金融和經濟學是富有邏輯和嚴謹的,如果沒有相對清晰的界定,就沒有IP產業,也沒有IP金融。他認為,IP是市場導向的、具有產品體系開發潛質的優質版權﹔IP是我國當代消費經濟和互聯網經濟時代的特殊產物﹔IP產業是版權產業和內容產業的一部分﹔IP產業金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明晰其中的金融邏輯﹔促進IP產業金融的發展,能夠催生版權金融和內容產業的成熟與進步。
投資者傾向開發被受眾檢驗過的“超級IP”
“IP文本的選擇與開發能力,無疑是金融投資風險控制必須把住的第一道關。”徐遠翔強調,要實現IP變現的可能性,必須正視中國特色的泛娛樂生態格局。
徐遠翔指出,今天IP大行其道,傳統電影產業的“劇本前置”模式就有了相當的投資風險,除非是在IP屬性極強的大導演或明星團隊主導開發的前提下,風險也許可控。投資人在一個沒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普通文本面前,很難尋找或精確定位到你的受眾群體,而那些被互聯網檢驗過的超級IP文本,則擁有更多粉絲群體信息傳播有效到達的心理依據。因此,IP投資開發的首要原則是找到合適的IP文本,而不是把各種IP屬性很強的元素組合成一個未經受眾檢驗的自我IP文本。
2015年,中國電影總票房收入達到70億美元,相當於整個北美市場的63%,同比增長48.7%,是5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國產電影也創造了27.7億元的海外收入。中國已穩居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CCF50創始成員、北京電影學院理事會理事長侯光明指出,與高速增長的電影票房如影隨形的是風險的激增,大量熱錢涌入,創造繁榮的同時也催生了一系列問題。
侯光明講述了今年上海電影節上他看到的景象:“上海電影節讓我感到害怕,所有飯店全滿,小龍蝦380元一盤。當時我剛從戛納電影節回來,沒想到歐洲的電影市場凋敝到這種程度。巴黎是電影的發源地,法國電影上座率4%。每年上3000∼5000部電影,沒人看。年輕人還是跟著好萊塢走,75%的總票房屬於好萊塢。而我們的40%屬於好萊塢。”
侯光明用幾組數據揭示了國內電影投資的風險。首先是隨著高票房往少數電影集聚,電影投資風險進一步增加。據統計,2015年,16部票房超5億元的電影創造了共計164億元的票房,佔國產片總票房的60%。而票房在1億元至5億元之間和票房在1億元以下的國產片市場份額則都出現了下滑。尤其是2015年票房在1億元以下的國產片,較2014年多出了15部,但產出票房僅為22億元,較2014年減少了4.4億元,此區間單部電影2015年的平均票房較2014年下降了21%。
同時,電影投入產出情況尚不樂觀,仍是高投入低產出。據統計,每年報請備案的電影項目多達1500個以上(2015年為2904部),但每年獲得《電影公映許可証》的影片為600余部,獲得公映的國產影片僅為300部左右,可見,盲目上馬的情況仍比較普遍,亟待引入電影項目風險評估和管控機制。
IP金融到了最佳投資時期嗎
CCF50副秘書長、深圳市眾投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鵬煒對中國IP投資充滿信心,他認為,現在是最佳投資時期,也是最佳創作時期。“近幾年,在政府大力推動和各種民間投資的熱捧下,我國文化產業實現了高速發展。在互聯網產業引領下,國內文化產業鏈條已經初步形成。我們把IP多方面細節拆分,有內容提供商,經過互聯網的游戲和我們的動漫等等放大,最后也可能產生一些IP變現的渠道,這已經形成一個非常好的閉環。”朱鵬煒說。
他認為,雖然現在影視板塊在整個IP領域佔比重最高,但是音樂和文學都可能被嚴重低估了。他說,5年前,盛大文學可能鮮少獲得投資,但是如今文學類平台公司都在快速成長,因為文學和影視產生了價值提升的邏輯。未來的游戲也可能和影視產生強關聯,甚至綜藝節目都可能被開發。
朱鵬煒推斷,2016年的深度挖掘中,一個很簡單的靈感可能被延伸到千億元的產值。“《大聖歸來》就是一個新模式。”他說,這部被認為是中國最好的動畫電影,最開始只是幾個人坐在一起聊出來的想法,聊完之后需要錢,就幾十個人湊,然后一個人放大到五個人,再放大到七八十人,產生的價值由五十萬元延伸到幾百萬元。
因此,朱鵬煒斷言,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一定要借力新的金融模式。IP金融新模式是互聯網金融+IP的融合,一是股權眾籌,一是項目眾籌。
不過,徐遠翔提醒,國產電影的市場投資風險和中國股市投資有著相當驚人的一致性——八成的電影和股票投資人都在虧損,真正在票房和股市上盈利的投資機構和投資人不到20%。
他指出,普通觀眾的觀影心理和選擇買入一隻股票的心理依據有著很大的相似性,有什麼樣的觀眾和投資人,就有什麼樣的電影市場和資本市場,就像一部成功的電影需要超級IP文本、明星陣容、話題性來吸引80%以上的網絡購票者進入電影院一樣,一個吸引散戶的股票同樣必須具備良好的群眾基礎、明星機構和投資人的站台、概念和題材炒作等基本元素。
“在我們這樣一個中國特色的溫飽型社會,或者叫做‘中等收入陷阱’的轉型期社會結構裡面,尊重市場和市場規則,恐怕是IP投資和金融投資都要恪守的基本風險控制策略。”他說。(李晨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