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青年報:互聯網孤獨症候群

2016年07月13日07:0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互聯網孤獨症候群

  星期五的晚上,我的房間突然停電。在整整5分鐘的時間裡,應急燈讓屋子裡的一切看上去一如往常,桌子上的書依然擺在之前的位置,剛洗完的衣服還有水珠滴滴答答往下掉,但生活天翻地覆似的不同了,一樣關鍵的生活必備品在這間房間裡消失了——無法連接互聯網,我掉線了。

  迥異生活的最突出標志是,房間突然變得異常安靜。可是,停電之前的生活多熱鬧,坐在房間裡的我甚至還覺得有點吵。我的手機上有4個通訊軟件,iPad上有6個視頻播放軟件,微信上有1027位聯系人和52個群聊小組,其中超過10個是頻繁蹦出更新消息的500人大群。停電前的每一刻都有無數熱鬧涌入這個房間——手機上時不時蹦出來的新提醒,來自天南地北的五花八門消息﹔視頻網站正在播出的新節目,直播平台上看得到世界上另外一個困在房間裡的人嘮嘮叨叨說些有的沒的。互聯網塑造了一個抵御孤獨的防空洞,涵蓋了光纖所及的所有社交關系,借此抵御生活真實的乏味。

  我知道並不是隻有我一個人過著這樣的生活,因為像我一樣的人造就了今天的互聯網生態。這個龐大的孤獨群體解釋了為什麼直播生意會如此興盛。化解孤獨大概是目前互聯網最大的“用戶需求”——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在任何場合都想要尋找一種陪伴,希望有人陪著一起吃飯,一起打游戲,一起上班,一起過馬路,一起看電視劇,一起聽演唱會,一起天南地北地說些不著調的廢話,哪怕只是在網線的另一端。

  統計數據顯示,僅在中國就已經有超過200家在線直播平台,以映客為例,這個直播軟件目前下載量已經過億,日活躍用戶超過千萬,而整個移動視頻直播的市場規模預估超過300億美元。知道世界此時此刻還有另一人在做同一件事,算是活在廣闊世界的些許安慰。真實生活無法排解的孤單,就由技術來打破它。這大概是為什麼在彈幕網站的視頻裡,經常出現的彈幕語是——有人在嗎?

  這個熱鬧體系之牢固,直到停電的時候才會驚覺,它其實只是一個空中樓閣。互聯網是熱鬧的,但這種熱鬧到底屬於誰?活在網絡的熱鬧裡,孤獨就真地消失了嗎?到頭來,你和孤獨之間,還不就隻差了這一根網線的距離。

  但在停電的空當裡,我想起了另一種孤獨——互聯網造就的更特別的孤獨——這種孤獨恰恰屬於站在網絡熱鬧正中央的那個人。去年秋天我看了一場演唱會,那是歌手周筆暢在直播平台陌陌現場的演出。如果按參加人數計算的話,那場演唱會算得上周筆暢個人音樂生涯裡規模最龐大的一次,在連續三天之內總計三小時的演出中,超過1000萬人次參與了她的演唱會,這人數相當於坐滿了100個國家體育場(鳥巢)。

  但如果你真的站在錄制現場,感受到的恰恰是異乎尋常的冷清。盡管1000萬人聽了她的演唱會,但舞台上的歌手卻得不到1000萬人的回應,至少現場沒有。在佔地900平方米的演播室裡,穿著睡衣的周筆暢一個人站在舞台中央唱歌,全場隻有不到10個人,每一首歌曲終了,盡管屏幕上互聯網另一端的觀眾們點擊著“鼓掌”,但歌手在現場隻能聽到稀稀拉拉的叫好,其中還包括沒法為她鼓掌的攝像師和調音師。

  過去的文章喜歡寫藝術家獲得的最高成就是表演到了極致時,黑壓壓的觀眾席傳來的“雷鳴般的掌聲”,可是今天的直播模式恰恰消解了這種成就感。對一個歌手來說,練習是孤獨的,創作是孤獨的,本該是認同感頂峰的現場演唱會,如今又被技術顛覆了。她的認同隻出現在現場的軟件對話框裡,動畫效果的手掌在屏幕上一開一合,播放著事先錄制好的標准化掌聲音效。對精彩演出的贊同總是隔著屏幕,無法如往日那樣真實地抵達表演者。那一刻我在想,如果周筆暢沒來得及看屏幕,這一切贊許,豈不是對她來說都無效了?

  互聯網未見得是孤獨的解藥,也許本身就創造了更大的孤獨。熱鬧和孤獨共生在同一個地盤上,在極致喧嘩的舞台中央,站立著一個極致孤獨的個體,為屏幕另一端的一個孤獨個體唱歌。

  就是因為這樣,我特別喜歡我的傳播學老師關於互聯網所改變生活的評價。他說:“基於社交媒體的賬面社會資本擴增,很大程度上是通貨膨脹。”我想這個道理大概也適用於互聯網孤獨症候群,互聯網時代帶給我們的一切社交紅利,所有那些看上去熱鬧的日子,無非都是科技帶來的通貨膨脹,而孤獨的絕對價值,其實從來沒有改變過。更何況,我們的時代或許還創造發行了新形式的“孤獨貨幣”,讓熱鬧的創造者也持有獨特的孤獨。

  所幸,這種掉線的痛苦隻持續了5分鐘。重新通電的路由器把網絡帶回來了,生活終於可以繼續了。這段時間之難熬,導致我記住了停電的准確時間是4分48秒。不過我現在真實的孤獨就要結束了,我要回到互聯網的熱鬧世界裡。

  就在重新打開直播軟件的那一刻,我突然想到,如果此刻讓人們回到真實人生的熱鬧裡,大家會怎麼選擇呢?

  其實我們也許一早就有了答案。1996年,美國訂票系統Ticketmaster賣出了第一張在線訂購的門票,那是一張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西雅圖水手隊的比賽門票,以往主要依靠電話和實體店售票的公司對於新業務非常好奇,還打電話去問買主,為什麼要在互聯網上訂票?

  “因為我不想跟人說話。”電話一端冷冰冰的回答結束了對話,也從此開啟了搭建在互聯網之上的孤獨生活。(謝石)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