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6年6月上

推動新聞傳播學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史安斌
2016年07月14日14:06 | 來源:青年記者
小字號

據此我們可以看出,“跨文化傳播”是一個美國中心、西方中心的亞學科,其概念框架和理論體系無可避免地受到了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話語霸權的影響。在國內開設這門課,一方面是豐富和拓展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視野﹔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面對如何將這一以西方為中心、以美國話語為框架的學科“本土化”和“中國化”的問題,使之能夠適應中國學生的學術背景和教學目標,解決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使“跨文化傳播”的教學和科研真正實現“全球視角、本土行動”。

危機傳播與新聞發布:西方理論與中國實踐的結合

自上世紀初美國密蘇裡大學建立了首個新聞學院,上世紀三十年代愛荷華大學建立第一個大眾傳播博士點以來,新聞傳播學教育在西方走過了一個世紀的歷程,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教學和科研體系。我們不能否認以美國為代表的英語話語體系在全球傳播和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地位。與其他許多新興的學科一樣,“國際化”是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中無法回避的重大主題之一。從這個意義上,新聞傳播學的“國際化”定位與中國全面融入全球體系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目標是完全契合的。但是,由於新聞傳播學涉及的是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領域,因此在這個領域中,“國際化”絕不意味著全盤西化,或是將西方的教學體系不加甄別地全盤引入中國大學的課堂中。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應當是探索如何將西方的新聞傳播學理論體系融入中國的國情之中,推動新聞傳播學科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這一方面有助於我們以一種更為開闊的視角來分析和解決當代中國媒體文化中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有助於以中國的特殊經驗豐富和發展原有的西方中心的新聞傳播學理論體系,從而真正做到與國際學術界平等對話,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

我個人的學術經歷也說明了這一點。2002年底我放棄美國大學的教職,加盟剛剛成立不久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就是期望找到社會變革與個人發展、學術研究與國家需求的交匯點。把西方中心的新聞傳播學體系與中國政治社會變革的實踐加以有機結合。自2003年“非典”危機爆發以來,政府新聞發布機制的確立和新聞發言人的出現,成為我國政治社會生活中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危機傳播從一開始就成為政府新聞發布的一項重要內容。一方面,新聞發布制度為我國各級政府部門有效地與媒體和公眾進行信息傳遞和意見交流,從而通過繼承“走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目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它也為近年來在我國蓬勃發展的新聞傳播學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提出了許多帶有鮮明本土色彩的研究課題。毫無疑問,對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危機傳播和新聞發布機制進行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探索,必將有助於我們將以西方為中心的新聞學和傳播學理論運用於中國的具體語境之中,從而為推動中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革、促進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的“本土化”提供一個新的話語平台。

筆者在2004年出版《危機傳播與新聞發布》一書,首次將“危機傳播”的理念引入內地學術界,這也是第一本在學理和實踐層面上探討新聞發布制度的專著,時機上又恰逢我國首批政府新聞發言人面世。筆者有幸參與了發言人“黃埔一期”的培訓工作,迄今已經參與培訓了各級政府和企業的新聞發言人逾萬名。能夠把自己的學術研究與社會需求聯系在一起,並親身參與中國政府新聞發布制度的探索當中,這是一個新聞傳播學者夢寐以求的理想和良機。十多年來,我國政府新聞發布工作成績斐然。近三年來,僅中央各部委和省級政府部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每年都保持在1500場以上。我國學術界在危機傳播與新聞發布的教學和研究上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出版的專著在30種以上,論文超過1000篇,400多所高校開設了相關的本科和研究生課程,針對政府官員、企業高管和發言人進行的新聞發布和媒體溝通方面的各級各類培訓業已常態化。可以說,新聞發布制度的建設就是新聞傳播學實現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成果之一。

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傳播學的核心任務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體系構建也是我國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的核心任務。早在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產黨宣言》中富於創見性地預言了“世界文學”的出現。顯而易見,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處的是以印刷媒介和書寫傳播為主要載體、以文學為最高形式的時代。他們還不可能預見到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新的媒介文化形態。在媒介文化高度發達的今天,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所預言的以書寫和印刷為主要形式傳輸的“世界文學”已經演變成了以無線電訊號和數字化網絡傳播的“全球媒介文化”。“世界市場”的開辟所導致的經濟全球化也促成了“全球傳媒市場”的建立,從而使跨越民族-國家邊界的“全球傳播”成為現實。

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學的學科建設和理論創新的核心任務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比照近年來國際傳播的變局和我國媒體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實踐經驗,結合對相關案例的分析,闡明在以“全球、全民、全媒”為特征的新型傳播生態下,如何在理論和實務上改善和創新我國的對外宣傳工作,踐行習近平同志所提出的“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的要求。筆者根據自己的學科專長,參加了中宣部、教育部組織的《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15講》(暫名)等教材的編寫工作,負責有關“對外傳播”章節的撰寫工作。

綜上所述,我國已經進入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信息輿論場有利於在國際社會上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使我國的新聞傳播更加富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由此,我國同國際社會的互聯互動也將變得更加緊密。有鑒於此,我國新聞工作者要站在負責任大國的立場上,向世界傳遞延續和平與發展的願望、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的決心,以及倡導世界多元、全球和諧、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理念的努力。這需要新聞傳播學提供有力的理論指導和學術支持。新聞傳播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前沿學科”,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原則來推動自身的理論創新和學科建設,為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提供有益的啟示。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