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史安斌:新聞傳播教育需要培養國際視野
【融媒時代·畢業季】
今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並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高校新聞傳播院系作為為國家培養新聞后備人才的前沿陣地,迫切需要創新新聞人才的培養和管理策略,以應對當下媒介融合浪潮帶來的新挑戰。在本系列第三篇中,我們特邀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胡正榮、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尹明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探討高校如何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話題,敬請關注。
——編者
縱觀當下國內外新聞教育的探索,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第一是教學與技術的深度結合,全球新聞學院大量開設與技術有關的課程。第二是增加大量國際化課程,高校更加注重培養能夠適應多元文化環境的國際新聞記者和跨文化傳播專業人才。第三是新聞學院與媒體機構加深融合,採用“教學醫院”模式,也就是把媒體請到學院裡來,學生們可以在學校裡同時完成“專業學習+實踐操作”。第四是在當下“全民傳播”的時代,新聞教育由之前的專業教育轉變成公民教育或素養教育。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新聞教育領域有諸多創新,其中在新聞傳播教育的國際化上我們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中外師生共同探索新聞傳播的“全球議題”是清華新聞學院的特色。除此之外,自2002年建院起我們就已經確立媒介融合式的教育,不是按照媒介形態來分院系,隻在本科專業設立了一個新聞系,所有新聞系的學生都要學習“採寫編頻播錄”全技能。
課程設置上,我們要求所有學生都要選修1/3的英語或雙語授課課程,另外1/3是實踐業務課程,包括大數據、信息處理等最前沿的技術課程,還有1/3是人文素質課程,包括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基礎課程。同時我們還聘請其他專業系的教授和副教授為學生開辦講座,開拓學生的跨學科視野。
當下,國內很多院校都增開了大量的業務課,廣泛聘請有經驗的新聞從業者、媒體一線採編人員參與到教學。我們也與國外主流媒體進行了深度合作,其中彭博新聞社專門為我們特派了1名具有財經新聞從業經驗的資深主編作為訪問教授,同時他們還贊助了清華財經新聞的實驗室。
目前業界媒體機構與新聞高校合作對接過程中還面臨一些問題。比如有經驗的一線記者因為缺乏相應的學位難以被學校聘為正式的教職。而實際上在新聞教育體系中,承擔史論課程和實務課程的教師應具有不同的資質,前者要求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后者強調具有更高的實務操作經驗,但目前國內高校卻還缺少像國外“實踐教授”這樣的專設崗位。
(史安斌)(光明網記者張紫璇採訪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