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微信公眾號——“研究事兒”

他到人民日報講總書記的“文化自信”

講堂堂主 研究事兒
2016年07月18日10: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小字號

葉小文向您問好

研究事兒微信公號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葉小文。今天很高興來到人民講堂,和大家聊一聊如何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和大家一起研究事兒,研究新鮮事兒,研究天下大事。

7月13日下午,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黨組書記、國家宗教局原局長、宗教學博士葉小文(左)來到“人民講壇”,就“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中國故事”舉行專題講座。講座由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呂岩鬆主持。 張世耀 攝

五千年文明的中國有沒有“文化焦慮”?新的文明復興如何還原“和諧世界”?市場經濟中的“信用缺失症”如何診治?文化自信怎樣贏得“他信”?這些疑問,都可以從葉小文7月13日的講座中找到答案,他的講座題目是《大國崛起的文化底蘊——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中國故事》,講座獲得了滿堂彩,擔綱講座主持人的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呂岩鬆,在總結講話中用“讓人想不聽都做不到”概括這場別開生面的講座,呂岩鬆副總編輯還在現場為不得不推遲的審大樣工作“道歉”。

到底講了啥?請和堂主一道,來場頭腦風暴,看看葉小文從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發掘出怎樣的文化自信,聽聽他對講好中國故事有哪些切身體會。

一、三君子問出“文化焦慮”

01 什麼是三君子之問? 

黃炎培之問

我生60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都沒能跳出這周期律的支配力……中共諸君如何找出一條新路? 

梁啟超之問

鄭和下西洋,乃“有史來,最光焰之時代”。“而我則鄭和之后,竟無第二之鄭和”? 

李約瑟之問

為什麼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后來卻會讓歐洲人著了先鞭呢?怎麼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呢?

人無文化,浮躁淺薄,難免“其亡也忽焉”﹔文化涵養,有助於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律。

民無文化,行也不遠,當然“竟無第二之鄭和”﹔文化繁榮,催生著“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新局面。

國無文化,急功近利,能有幾人鍥而不舍艱苦創業?文化底蘊,孕育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02 中國有沒有“文化焦慮”?

先秦諸子、漢唐氣象、宋明風韻…… 五千年文脈涵養出泱泱中華 ,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萬紫千紅 。自近代以來,中國一度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文化焦慮”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古國蒙羞,生靈涂炭﹔國將不國,文化安在?

然而,中國人一直沒有停止過追求民族復興、追求文化強國的夢想。隻有新中國的建立,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才能改天換地。毛澤東曾多次用"一窮二白"比喻中國的國情,‘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建設一個經濟強國、軍事強國,還要建設一個文化強國,這是幾代中國人的強國夢。經過改革開放,外人看我脫“窮”,都驚訝地睜大眼睛,外人觀我治“白”,卻不屑地聳聳肩膀。

03 “文化強國”怎麼看?

無論外人如何看我們,我們是畢竟是五千年文明古國,是文化資源大國,不必妄自菲薄。 我們的文化建設,成就斐然,文化產品的供給前所未有的大,廣大群眾的文化選擇前所未有的多。但不能不承認,我們這個五千年文明古國、文化資源大國,至今還算不上文化強國,文化仍然繁而未榮。當今時代,面對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世界格局,面對各種思想文化更加頻繁的交流交融交鋒,誰佔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文化強國不僅是夢想、是期盼,而是具有緊迫性的、強烈的現實需求了。向外看,經濟上的 “人強我弱” 開始逐步改觀,文化上的 “人強我弱” 也應有所改變。作為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中國是在世界社會主義處於低潮的情況下高舉社會主義旗幟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共享      圖/秦迎 新華社發

人類文明史上,可能再沒有哪個國家像近代的中國一樣,經歷如此巨大的心靈沖擊與精神變革﹔也再沒有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一樣,在不斷的挫折和磨礪中,鍛造屬於自己的價值理念與精神圖景。

二、中國夢呼喚“文藝復興”

01 習總書記重提“文化自信”

習總書記重提的“文化自信”,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文化根基和價值支撐。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已充分表明,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創造精神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02 中世紀文藝復興帶來了什麼?

現代化起源於數百年前,西歐歷史上發生的一場持續200余年的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把“人”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把生產力從封建社會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帶領西歐走出中世紀的蒙昧和黑暗,迎來了現代文明的曙光。文藝復興是“黑暗時代”的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水嶺,是使歐洲擺脫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縛,向全世界擴張的前奏曲。

人文主義思想對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創作影響至深。

文藝復興推動了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基礎的、早期現代化進程,形成了以“歐洲體系”為骨架的“世界體系”的初期形態,以世界市場為基礎的現代世界體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資本的私人佔有與生產社會化的內在矛盾,外化為世界體系的劇烈動蕩乃至分裂,兩次世界大戰、歐洲的危機與革命、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反映出這個世界體系形成之初,就開始解構。后冷戰時代的沖突和危機顯示,隨資本主義工業化而來的現代性矛盾,並未因冷戰的結束而消除。以伊斯蘭復興運動為背景的伊斯蘭激進主義運動。成為對抗西方世界和“現代性”的“文明沖突”。

現代工業文明徹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諧與寧靜,人類成了自然的主人和敵人,生態惡化、溫室效應、空氣污染、莫名疫病流行…… 

03 用新的文明復興建設“和諧世界”?

無論東方西方,無論已“后現代化”還是在努力實現現代化,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調節問題。

文藝復興極大地解放了“人”,但“人”又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文藝復興使“人”從神的束縛中被解放出來,之后人又被神化、異化。

那麼出路何在?一場新的“文藝復興”,我將其稱為新的文明復興,已躁動於時代的母腹,呼之欲出。這場新的文明復興,要把過度膨脹的人還原為一個“和諧”的人,要建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人和諧的新的“和諧世界”。

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因應著這個時代要求。人類文明的交匯已走到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人類危機呼喚人本主義在否定之否定意義上的繼承和發揚。

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肩負著推進一場新的文明復興的時代使命。迎接這場並不遜色於歷史上的文藝復興的、新時代的“文藝復興”,中國應該有所作為。

三、富起來更要“厚德載物”

01 以“厚德”載市場經濟

舊中國積貧積弱,備受列強欺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成為近代以來中華兒女最強烈、最執著的願望追求。

鄧小平說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同志剛當選總書記時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市場經濟不斷給我們帶來“財氣”,也形成無所不在的“地氣”。但搞市場經濟,畢竟不是要搞“市場社會”。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是要使市場在社會生活中也起決定性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席地而來,浩浩蕩蕩,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厚德”載市場經濟。

02 "信用缺失症"的特征及診治

目前我國市場經濟中的"信用缺失症"呈現如下四大特征:

1 一切向錢看(“信用缺失症”在細胞滋生)

2 有錢啥都干(“信用缺失症”向機體蔓延)

3 權錢作交易(“信用缺失症”使器官腐敗)

4 為錢可逆天(“信用缺失症”讓大家瘋狂)

從假煙假酒假名牌,到毒米毒面毒牛奶﹔從普通人惡意透支消費,到官員欺下瞞上言行不一﹔從股市造假傳假,到中介機構“貓鼠同道”﹔從大學教授剽竊他人論文,到足球“黑哨”吹痛億萬球迷心……普遍的失信現象,像瘟疫一樣侵蝕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以及人們對社會的信心,也危害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十面埋伏   圖 /牛力 新華社發

我們要從法治、規治、德治、心治、教化、綜治、長治等七個方面來診治“信用缺失症”,一代接一代,代代要交出合格的答卷!

四、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01 文化自信還要贏得“他信”

自己優秀不等於人家都承認你優秀,巋然獨存並不是孤芳自賞,新的輝煌也不是一枝獨秀。文化自信不僅在於自己的決心有多大,聲音有多高,歷史有多久,塊頭有多大,還在於人家是否信服,有沒有“他信”。我們要努力到全世界去講“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在文化上去贏得“他信”。

02 “三法”講好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一要有方法﹔二要有底氣﹔三要有內涵。

葉小文(時任中國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在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上演講。

講好中國故事,要扣准世人心中所思所想所盼。中國這頭睡獅醒來,世人怎麼看?“修昔底德陷阱”,到底有沒有?中國“高峽出平湖”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崛起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也是不爭的事實,但在“中國威脅論”不絕於耳的喧囂和此起彼伏的爭論中,世上難免總有人心存疑慮。

03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講好中國故事的載體

當前,我們所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正是世人心中的話。要使人類命運共同成為人類共識,除了講清楚它是人類現實利益之所在,還要講清楚它是文化支撐,是人類的共同願景、美好理想。

“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當代人類所思所想所盼的好題目、大文章,有好話可說、好戲可唱,中國故事以此為載體,更能動人心弦。

文化焦慮、文明復興、厚德載物、中國故事,四個方面,從理念分析到實踐解讀,這樣的頭腦風暴,一定會為您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不少啟發。堂主以為,這場精彩講座,是葉小文多年思考的結晶,一篇公號文章,給予您些許啟迪就是價值。

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我們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原創稿件 轉載請注明

統籌:王向令 編輯:張天培

內容支持:劉燁

現場攝影:黃躍奎 張世耀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