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童年回憶重制"毀童年" "情懷"表象下的"快餐"套路

2016年07月21日07:44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情懷”表象下的“快餐”套路

  “葫蘆娃”是許多80后、90后觀眾心目中的經典動漫形象之一。

  《忍者神龜》系列電影票房大賣的同時,遭部分觀眾吐槽“全是套路”。

  在中國觀眾眼中,《西游記》《葫蘆兄弟》《舒克與貝塔》《黑貓警長》這些兒時記憶中的“虛構英雄人物”,無一例外地擁有精彩的故事框架和良好延展性的人物設定。其中,《葫蘆兄弟》中7個身具各種超能力的好兄弟組團打妖怪的模式,更被網友推崇為可以編織出無窮新支線與新故事的精彩動畫原型。

  近日,新版《葫蘆兄弟》於30年后再登電視熒幕。但是,整體“萌萌噠”的畫風、毫無新意的故事內容和場景動作,惹來眾多批評。有觀眾吐槽,制作方打著“懷舊情懷”的旗號進行創作,實際上是在日漸多元、激烈的競爭面前,躲進集體記憶裡逃避、取巧。另外一部受熱議的真人電影《忍者神龜2》雖然票房一路走高,卻有被認為是用懷舊的表象,堆疊出全是“套路”的快餐戲碼。

  童話大王鄭淵潔之子鄭亞旗曾說:“現在大家都是在用情懷搞創作,情懷很重要,但是我認為不能當飯吃。”童年經典為何成了“毀童年”的失敗之作?在這背后,是否隱藏著急功近利、情懷“變現”的隱憂?南方日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1.現象

  集體懷舊為何屢成快消熱點?

  書寫記憶,回溯昨日,原本是一種無可厚非的創作方式。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是近年國內影視創作打出的第一張成長的“懷舊牌”。作為“未映先火”的典范,《致青春》被定位為“大眾青春文藝片”,不但吸引了大批70后、80后觀眾,年輕的90后也成為票房主力軍。究其原因,《致青春》戳中了觀眾心目中關於青春回憶的“痛點”。

  “情懷挽救票房”的另一個例子是今年6月上映、改編自網游IP的電影《魔獸》。在該片全球4.3億美元的票房中,有超過89%的票房收入都來自海外,其中中國觀眾貢獻了2.21億美元票房,超過一半,來自中國內地的票房成績和影迷評價都遠遠超過了北美本土。影片一開始,當熟悉的游戲LOGO亮相時,放映廳內游戲粉絲一片歡呼。有觀眾評價說,《魔獸》電影版戳中的“情懷”,就是每個玩家青春歲月的縮影,難忘但不可重來,隻能通過特定的方式重新回味。

  無論是換上新裝、描上粗眼線的新版《葫蘆兄弟》,還是《我是歌手》第四季舞台上老狼等搖滾“老炮兒”的重聚和老歌串燒﹔無論是憤怒的小鳥、忍者神龜、人猿泰山等經典動漫、游戲角色紛紛重現大銀幕,還是以哆啦a夢、hello kitty為主題的公眾展覽火爆登陸各大城市……這一切都在印証知名學者戴錦華的一句評論:集體式懷舊,往往能夠迅速成為一個文化市場的熱銷賣點。

  近年來,“懷舊熱”的持續升溫,讓不少影視創作者放下手頭計劃,轉而尋找和挖掘集體回憶的“金礦”。“懷舊情懷在中國的流行,除了在全球化過程中的文化身份與指認方式,還在於它為當代中國都市人無處停泊的懷舊之船提示了一個空間、一個去處。”戴錦華表示,當這些失落在記憶縫隙中的碎屑,重新匯集、凸顯在公眾視野中的時候,它激發的是每個人“對自我的講述”,也即“懷舊熱”在心理學上的本質成因。

  2.反思

  “情懷”無法代替扎實優質的內容

  《葫蘆兄弟》的重制和重播,也是順應了這股“情懷消費”的潮流。讓不少80后、90后重溫童年,本來立意相當之好,然而,不可忽視的是,這股高漲的“懷舊”情緒,也存在因過度消費導致“虛火”蔓延的隱憂:一方面,“懷舊”風潮陡然刮起,帶動和刺激了影視創作﹔另一方面部分作品存在用情緒虛化內容的弊端。

  就《葫蘆兄弟》而言,原版的結構和人物設定算得上嚴謹和飽滿,情節也相當曲折,無論從故事體系還是核心沖突設定上,原本有著可以挖掘的深度及開闊的創作空間。但這一次打著“懷舊牌”的《葫蘆兄弟》,卻完全放棄了內容的再創作。新版的內容依舊是遵循了蘆山神發現陰謀的故事大綱,復活了爺爺和穿山甲,讓它們去找葫蘆兄弟打敗蛇蠍二妖,阻止金翅雕的陰謀……

  有觀眾吐槽:這樣的劇情是不是有點熟悉?喜羊羊式的“你打我,你打不死我,我再去打你,我也打不死你”的無聊循環……並且乘以260集!“這真是一部IP底下好乘涼的快餐動畫!”

  作家馬伯庸眼中,“葫蘆娃”貌似簡單幼稚的故事后面,其實隱喻著一個關於信念、救贖和犧牲的故事。“比起鋒利的刀刃,它更像是吟游詩人的纖細手指,隻需不期然的幾下撩撥琴弦,便觸摸到了人類內心最深處,總能令我們在夜裡惶然驚醒,然后愴然淚下。”馬伯庸說。

  全是“套路”的“炒冷飯”,正是新版《葫蘆兄弟》遭到詬病的原因。無獨有偶,近期熱映的《忍者神龜2》《人猿泰山》,也被認為是簡單粗暴的視覺快感加動作戲份的快消化復制產品。

  有電影業內人士告訴南方日報記者:“拿青春片來說,‘青春’是對電影自身的定位,而‘懷舊’則是電影的營銷定位。現在太多人把‘懷舊’定調為主題,其實是一種局限和錯誤。一部電影的內容才是主角,電影的類型歸屬是由內容來決定,而不是營銷手段。單純承繼市場熱點效應,套用‘懷舊’營銷模式的作品,可以說是‘成也懷舊,敗也懷舊’。如果將‘懷舊’這個營銷噱頭拿走,你會發現,有些作品幾乎無法歸為任何一種類型,內容和定位都是混亂的。這樣的作品自然無法找准觀眾,打動觀眾。”

  另外,還有評論指出,一味借助“情懷”的天然吸引力,以大眾心理取代內容,將“消費”作為文藝創作的最先考慮因素,這對於遠未成型的中國電影、電視及動畫市場傷害很大。

  “我們迷戀,我們言說,我們到底是在營造一些虛假的、被別人導演的夢幻,還是在推出一些自覺和自信地去找尋自己、塑造自己的電影?”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郝建眼中,“懷舊”提供給電影的只是“萬分之一個情緒出口”,永遠不能代替真正優質的內容。

  ■網友反響

  @lewsalace:當前世界電影視覺效果、美學傾向,幾乎都是建筑在西方美學基礎之上的,對於傳統東方美學的表現一直非常乏力。我們可以看到目前我國拍的各種古裝、傳說、神話大片,無論找哪家特效公司,最后效果都非常勉強,我覺得這真不是燒錢多少的問題,實在是因為西化美術、視效的路子不適合東方審美。

  我們可以想想國畫那種東方式的飄逸美感,絕對不是靠堆積細節、把物體做得“逼真”,就能展現出那種意境的。所以我認為葫蘆娃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動畫片如果要改拍成真人電影,視覺效果上必須另起爐灶,尋找一套能較好地表現我們東方美學元素的視效解決辦法,這個時候再拍不遲。

  對於葫蘆娃,我支持拍,而且要早拍、多拍。隻有不斷探索,才能找對路子。目前我心目中,徐克在這方面探索比較多,但是離理想效果還有距離,還要繼續加油!

  @FROZENMOON:《忍者神龜2》就是4個宅男救世界的故事,其中有書呆子、有健身狂人,偶爾出來大家一起打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普通人變身英雄、可以隨時帶入的感覺,大概就是他們從小喜愛看忍者神龜的深層原因吧。

  @匡靖:懷舊的背后實則為一種社會風尚層面上的預警,那就是隨著社會現代節奏越來越快,80后在應對和適應過程中,呈現出一種“初老”心態,從而通過懷舊暫時性避開現實,尋求心理慰藉。借用一句話:“懷舊是一種喪失和位移。”

  ■記者觀察

  “情懷”需謹慎,風險或更高

  近幾年來,“情懷”成為影視創作的一種“套路”,它讓許多作品成為一個個引發共鳴的社會話題,影視作品本身的質量反而變得次要。就拿最近《大魚海棠》的傳播熱潮來說,它用國人對“國產動畫電影”的天然情懷燃點了情緒high點,再借助社交媒體席卷了大批路人觀眾。當觀眾吃下這劑關於情懷的“安利猛藥”時,紛紛奔赴影院貢獻票房。無論贊彈如何,《大魚海棠》已順理成章地贏得了商業價值。

  今年陸續熱映的《百年朝鳳》《致青春2》《忍者神龜》《魔獸》《憤怒的小鳥》《葫蘆兄弟》等,無一不是披著“情懷”的外衣,讓觀眾心甘情願地為其埋單。盡管“情懷”的變現能力很強,能填滿投資方的荷包,卻也助長了一個怪現象——即便是質量普通的作品,卻總能因為“理想”、因為“回憶”,而有了免於批評的借口。

  “情懷”這把火,很難說是誰先燒起來的,但如今似乎隻要提到這兩個字,就永遠也少不了追隨者。“情懷”就像是一艘遙遠的海上巨輪,人們站在岸邊眺望它行走過的軌跡,雖然對巨輪上的真實情況一無所知,卻又不自覺地想要追隨它抵達行駛的終點。

  不僅如此,《阿凡提》《還珠格格》等經典作品也都陸續傳來翻拍的消息。這些裹挾在“情懷”之中的作品,到底能否再度掀起關注熱潮,有待觀察。

  但可以肯定的是,當越來越多的文藝作品都在拼著命以“情懷”為看點招攬觀眾時,越來越多的失望必將隨之而至。其實,在作品面對公眾的那一刻,創作團隊就應該將“情懷”背后的盤算放下,用作品本身贏得尊重,或者他們應該想想,這部作品配不配得上公眾對情懷的期待。“情懷”雖好用,風險也更高,畢竟在這快節奏的年代,觀眾的心理期待是最經不起折騰的。不能以品質服人的作品,必將遭到淘汰。(記者 鐘琳)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