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盧新寧:構建發展與復興的“東亞價值觀”

2016年07月25日12:36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作主旨演講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作主旨演講

人民網北京7月25日電 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環球時報社協辦的第八屆東盟與中日韓(10+3)媒體合作研討會評論員對話會今日在京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出席開幕式並作了題為《構建發展與復興的“東亞價值觀”》的主旨演講。

她指出,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人民日報的評論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在中國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始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代表國家的政策和立場,也傳遞著公眾的心聲和共識,是推動社會進步的輿論旗幟,也是捍衛正義、維護和平的寶貴鐘聲。我們將在未來更好地發揮這些評論優勢,推動東亞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文化包容和政治互信。

全文如下:

非常榮幸在這個炎熱的夏天能夠邀請到中日韓和東盟10國的媒體評論員相聚一堂,分享觀點、討論問題。相信我們的交流和討論,一定能夠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播下友誼的火種。

剛才楊振武社長在致辭中強調,評論是媒體的靈魂。幾位媒體掌門人在發言中也都強調,在這個全媒體時代,媒體人特別是評論,在傳遞思想、凝聚共識上面的重要的作用和應當承擔的責任。今天我們會議的主題是凝聚共識。這也讓我思考,如果我們把東亞這一個地域相連、歷史相近、文化相通的區域看成一個整體,那麼我們能夠互相理解,並且能夠共同認同的共識究竟應該是什麼?身為媒體評論員,身為媒體人,在推動形成這種共識中間,又該承擔什麼樣的作用?

大概一個月前,在日本的古都京都有一個“漢字博物館”開館,在博物館一層放了一棵“漢字樹”,樹上挂了808個中日韓三國共同使用的文字。這808個漢字是通過三個國家的專家討論以后放到這個樹上的。同樣是漢字,在韓國有新年祈福漢字來祈求幸福的這麼一個習俗。在馬來西亞,每年也會評選年度漢字,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漢字這個符號折射的是東亞各國文化交流、交融的歷史,它代表的是文化上的共同血脈。在淵源流長的文明史中,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和中國分享著共同的文化記憶,乃至民族記憶,這是一個文化共同體。

我們都知道,近代以來,整個東亞無一例外地卷入了全球化、現代化的進程,我們共同經歷了艱難、深刻的蛻變和重生。值得欣慰的是,在西方當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世界正在趨向分散,恐怖主義、金融危機等等事件導致這種悲觀主義的論點蔓延的時候,在東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的關系度過了“黃金二十年”,我們的合作有了長足的發展,我們的經貿關系令人矚目,可以說東亞國家分享著共同的發展成果,也展望著共同的復興前景,這也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我想可能就是這樣兩個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讓我們在很多問題上有可能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有可能形成我們的共識。比如說,我們相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容”應該是這種共同價值觀的基礎。和西方文化不一樣,古老的東方智慧講求的是和而不同。我們認定太平洋足夠寬廣,容得下東亞這麼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發展。比如說,我們相信,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對話”應該是這種價值觀的選擇。即便南海有波瀾、朝鮮半島有陰霾等種種分歧,但是通過交流與對話,互解和互諒,我們一定能做到同舟共濟、揚帆向前。比如我們也相信,“智者務實、愚者爭鳴”,“共贏”是這種價值觀的追求。我們國家主席習近平說過“親望親好,鄰望鄰好”,我們反對零和博弈和霸權主義,我們相信共同發展才可能有更大的市場、更多的資源、更好的未來。

如何推動凝聚這樣的共識,如何推動形成這樣的價值觀,媒體要在裡面發揮重要的作用。作為媒體人我們都知道,今天比以前的任何時代都更是一個媒體時代、傳播時代,信息的流動、媒體的話語也比以前任何時代都更能影響到國家的關系和公眾的福祉。就以今天的會議為例,我們就會有上百萬的網友通過人民網直播來分享各位的精彩觀點,人民日報通過報紙、網站、客戶端和微信、微博可以覆蓋的受眾達到3.5億人,這個數字比美國的人口總數還要多。由此可見今天的媒體力量之大前所未有,責任之大也同樣前所未有。

回答怎麼看、怎麼辦的媒體評論,更是如此。在東亞各國的交往中有太多的歷史和現實、利益和問題夾雜其中,從日本修憲引發亞洲地區和國際社會的強烈不安,到菲律賓單方面提出南海仲裁導致中菲關系經歷風雨考驗,再到韓國讓“薩德”落戶,攪動東北亞趨勢更趨緊張,這些都是媒體需要面對和解讀的問題。如果說媒體客觀全面地報道,為社會提供了一個討論的基礎,那麼媒體理性、建設性的評論則將為社會提供一個思想的引領,人們對媒體言論的期待遠比對新聞的要求更高。

這段時間以來,東亞國家之間的一些摩擦也是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引發了強烈的社會情緒。這些事實際上也影響了一些普通人的認知,我們知道,中國網民也出現了一些非理性的言行。對此,人民日報刊發了很多評論,既講事實、擺道理,鮮明地表達中國的立場。同時,我們也呼吁公眾建構大國胸懷和大國心態,要摒棄偏激的情緒和極端的行為,起到很好的效果。這些事例正說明我們的評論能夠在表達立場、凝聚共識上起到重要作用。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人民日報的評論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在中國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始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代表國家的政策和立場,也傳遞著公眾的心聲和共識,是推動社會進步的輿論旗幟,也是捍衛正義、維護和平的寶貴鐘聲。我們將在未來更好地發揮這些評論優勢,推動東亞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文化包容和政治互信。

在座的各位是各自媒體的靈魂工程師,也可以說是東亞地區的靈魂塑造者。有政治學者認為,歷史記憶、現實利益、價值觀念和話語體系,是民族國家塑造政治認同的四大支柱。對於超越國家的共同體,我想,也許同樣如此。厘清歷史記憶,講清現實利益,塑造價值觀念,形成話語體系,是我們評論員可以大有作為的地方。正如楊振武社長剛剛所說的,媒體評論應該為推動國家關系健康穩定發展提供輿論正能量。

如何提供這種輿論正能量,推動形成我們共同的共識,我覺得媒體評論可以秉承三個原則。 第一,以媒體理性推動國家理性。媒體評論不能回避問題,但也不能激化問題,我們應該也完全能夠超越一時一地的糾葛,以輿論的力量助推國家間超越分歧、求得共識。第二,以媒體態度引領公眾態度。各種具體事務中,以克制、客觀、冷靜和理性的視角去觀察與思考,現實中,民粹主義可能成為一種妨礙東亞攜手的障礙性力量。媒體評論員尤須警惕這種破壞性的因素。第三,以媒體價值塑造區域價值。在媒體競爭的時代,東亞的媒體相對於歐美媒體而言,依然處於弱勢。我們可以攜手努力,謀求更大的亞洲話語權,在塑造我們共同的價值觀之時,向世界傳遞東亞的聲音。

我們身處的東亞,在世界版圖中具有標志性的意義。這裡曾經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燦爛文化的一極,在西方的現代化話語體系裡,在全球性的話語體系裡,東亞曾經一度衰落。但是從大西洋世紀轉向太平洋世紀的過程中,東亞有必要也有可能率先完成一次整體性的復興。這樣的復興,不僅能讓這裡成為世界新的經濟增長極,更可以成為新的思想極。

我們知道世界很不平靜,從法國尼斯的恐怖襲擊到土耳其的軍事政變,從德國慕尼黑的槍聲到阿富汗喀布爾的爆炸,整個世界就像一個火藥桶。面對慘劇,人們也在思考,我們生活的世界究竟怎麼了,我們該怎樣走向未來。我想這也讓我們今天在座的媒體人有了一份共同的責任,那就是讓包容、交流、共贏的東方價值、亞洲智慧為日益分裂對抗的世界找到一個新的出口、新的方向。這是我們能對世界發展和人類文明作出的更大貢獻,也是今天我們能夠坐在一起交流和溝通的價值所在。

期待大家的精彩思想,並誠摯邀請各國的評論員能夠經常到人民日報做客交流。我們敞開胸懷,歡迎各國媒體給我們建設性意見﹔我們也敞開心扉,願意傾聽來自不同立場的不同聲音。期待10+3媒體合作研討會評論員對話會圓滿成功。

(責編:楊牧、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