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凝聚共識,做思想的建設者和輿論的引領者

——第八屆東盟與中日韓(10+3)媒體合作研討會評論員對話會發言摘編

2016年07月26日06: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凝聚共識,做思想的建設者和輿論的引領者——第八屆東盟與中日韓(10+3)媒體合作研討會評論員對話會發言摘編

  人民日報社社長 楊振武

  韓國《中央日報》發行人 金教俊

  日本時事通訊社副總編輯 服部健司

  人民日報社副社長 張建星

  老撾《萬象時報》總編輯 通羅·端沙萬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呂岩鬆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盧新寧

  新加坡報業控股集團副首席執行官 陳康威

  與會代表集體合影留念。

  韓國媒體代表在會議上發言。

  印尼媒體代表在會議上發言。

  緬甸媒體代表在會議上發言。

  與會代表在聆聽發言。

  與會代表在會議間歇進行交流。

  悉心呵護培養互信共識

  人民日報社社長 楊振武

  10+3合作已是第十九個年頭,10+3媒體合作研討會也開到了第八屆。我們可以自豪地說,研討會已經成為10+3框架下最具廣泛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媒體交流合作平台。媒體是認識世界的窗口,也是民心相通的橋梁。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我們媒體人理應通過客觀公正的新聞報道和理性全面的評論觀點,為10+3合作提供思想力量和價值引領。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10+3合作的“初心”是什麼?我的理解是:守望相助,同舟共濟,共同發展,合作共贏。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媒體人是思想的建設者和輿論的引領者。本屆研討會有別於往屆之處的最大亮點就是,我們舉辦這樣的評論員專場對話會。評論是主流媒體的靈魂,是旗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期待各國評論員之間的思想交流,能夠匯聚起評論的力量、展現出評論的魅力。借此機會,我談幾點建議。

  第一,我們的評論應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更在“一帶一路”等重大倡議中創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格局。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中國人民深知,中國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因此也願意以自己的發展為國際社會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第二,我們的評論應堅持正確義利觀。正確義利觀,是習近平主席外交思想的基礎,也是中國對世界做出的鄭重承諾。政治上堅持正義、秉持公道,經濟上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要找到不同國家的利益共同點和交匯點,既有原則、也有道義,有利益、也有情誼。

  第三,我們的評論應倡導新型國際關系。中國的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范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后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需要強調的是,中國不覬覦他國權益,不嫉妒他國發展,但決不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中國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我們堅持通過對話與協商解決分歧和問題的立場從來都光明磊落,我們捍衛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的決心也一貫堅定明確。

  第四,我們的評論應提倡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意識。經濟全球化讓利益相互交融,社會信息化讓地球安危與共,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中國反對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吹滅別人的燈,會燒掉自己的胡子”。很多問題不再局限於一國內部,很多挑戰也不再是一國之力所能應對,全球性挑戰需要各國通力合作來解決。

  第五,我們的評論應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公正合理。中國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反對在國際關系中搞雙重標准。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什麼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對世界各國人民好,要由各國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說了算,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

  毋庸諱言,本地區仍然存在一些不利於穩定與發展的干擾因素。在此,我向在座各國媒體倡議:讓我們本著和平發展的理念、建設性的態度和合作包容的胸懷,更加關注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共同點和戰略融合點,為推動國家關系健康穩定發展提供輿論支持的正能量。同時,求大同而存小異,實事求是地報道有關矛盾與分歧,客觀理性地評論新聞事件與敏感問題。大家共同努力,悉心呵護、用心培養來之不易的互信和共識,積跬步以至千裡,使10+3成為平等合作、共同發展的有效平台。

  我們頭頂同一片藍天,共享同一個家園。“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早在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就已經把我們的國家聯結在一起。這條千帆競發的商道,被海風吹拂了兩千年,穿越了滄海桑田變幻的歷史時空。今天,讓我們共同致力於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開創東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共同為本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通過溝通共同解決問題

  韓國《中央日報》發行人 金教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意味著國際社會應建立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的合作關系,通過對話解決問題,通過協商來達成一致。

  此次論壇所討論的“一帶一路”的核心理念是溝通,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來構建國際社會合作共贏、和平發展的模式。

  媒體朋友們,古代絲綢之路是和平與合作的道路。現在需要由我們來重新構建先人所走過的路。如果我們媒體人通過此次論壇能夠深刻認識到自由、和平與溝通的價值並親自踐行,那麼我相信我們所盼望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立會大大提前。為此,我建議我們大家共同努力。

  媒體肩負增進理解重任

  日本時事通訊社副總編輯 服部健司

  中日韓三國和東盟10國之間,無論從歷史和地理來看都是密不可分的。維持我們之間的友好關系,必須做到相互理解。

  國家和國家之間存在分歧,或者有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或者對立,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事情。同一個事實,不同國家的人去看,可能會看到不同的景象。對於這一點,我們不僅要理解,而且要有從對方角度看問題的包容心態。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媒體的作用就會越來越重要,這是毋庸置疑的。

  今天,我們這個會議在各個環節都設定了非常有意義的議題。我衷心期待我們可以進行坦率的有實質成果的討論和交流。

  共同謀求“亞洲話語權”

  人民日報社副社長 張建星

  今天,亞洲媒體同行歡聚一堂,共同參加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環球時報社協辦的第八屆東盟與中日韓10+3媒體合作研討會評論員對話會。

  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是“凝聚共識”,各位媒體同仁和評論員就“在東亞凝聚更多‘思想共識’,謀求國際傳播中的‘亞洲話語權’”“主流媒體評論的社會責任和在新媒體生態下面臨的挑戰”“東亞地緣政治中的‘媒體因素’和熱點問題中的‘民族主義’”等議題進行坦誠的對話和交流。我們期待各國評論員的真知灼見,也期待你們不同的觀點和各自的思考都能夠有助於凝聚共識、合作發展。

  亞洲媒體合作是一個宏大而精彩的故事,講好這個故事,需要在座各位媒體同仁的共同努力。我們的10+3研討會已經成功舉辦到第八屆,已經被公認為是東亞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交流平台。而今年的各國主流媒體評論員對話會更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和實踐的創新。希望今天的會議能夠進一步“凝聚共識”、加強各國媒體評論員之間的交流與理解,也希望東盟十國和中日韓三國間的媒體合作能夠越來越緊密!

  對話交流不應該有偏見

  老撾《萬象時報》總編輯 通羅·端沙萬

  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第八屆10+3媒體合作研討會評論員對話會,見証了各國的社論作者、專欄作家和評論員就在東亞凝聚更多的思想共識,謀求國際傳播當中的亞洲話語權,主流媒體評論的社會責任和在新媒體生態下面臨的挑戰等議題進行的坦誠對話和交流。

  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當我們的公眾或者聽眾沒有辦法獲得直接體驗的時候。但是,有的時候,媒體也會帶來一些社會的曲解或者是誤解,甚至會煽動針對某個民族、種族或者是宗教團體的清洗,抑或也會挑起各國的爭端,激化矛盾與問題。寬容與妥協應該成為我們通行的做法和原則。在國際對話交流當中,不應該有偏見與冒犯。

  人民日報社非常積極地推進各國評論員、記者、專欄作家相聚交流對話的機制。雖然我們各國評論員的背景不一樣,信仰也不同,甚至理念也不一樣,但是,我們都是維護團結、熱愛和平的一分子。這樣,我們就能夠建立起共同合作的共同話語權,我們彼此都能夠走向更為繁榮的明天。

  我堅信,我們的媒體人應當堅守道德的准則和原則,積極推進人類共同體的發展,我們必須要建立更多的共識,凝聚更多的共識。媒體也應當擔負起社會責任,推進亞洲人民之間以及亞洲人民與全世界人民持久的團結和統一。今年9月份,老撾將舉辦東盟峰會,我希望屆時來自東盟10個成員國、中國、韓國、日本和其他國家的評論員和記者、媒體人能夠積極地參與報道這次峰會。

  積極傳播“亞洲的聲音”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呂岩鬆

  亞洲是當今世界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隨著全球經濟重心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建立在合作共贏基礎之上的區域發展模式應運而生。如此輝煌成就,是地區國家共同努力的結果。這一切給亞洲帶來更多的話語權。但是,我們的話語權和亞洲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地位還不相匹配。

  山水相連,亞洲各國需要抱團取暖、守望相助﹔山水阻隔,亞洲各國需要逢山開路、遇河架橋。作為媒體人,我們要有平波踏浪、凝聚共識、攜手前行的定力。

  這種定力源自何處?首先是命運共同體意識。亞洲各國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運、共同的責任,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今世界,國際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演變為話語權政治。隻有亞洲人民才最了解亞洲。我們在增進溝通和交流,增加了解與互信方面有大量工作可做。亞洲媒體人還要有求同存異意識。“零和博弈”和“贏者通吃”早已過時,“同舟共濟”與“合作共贏”是時代的呼喚。承認和尊重彼此不同,並尋求合作共贏,是實現良性互動的必然選擇。

  推動構建“東亞價值觀”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盧新寧

  大約1個月前,在日本的古都京都,一家“漢字博物館”開館。博物館一層大廳放了一棵“漢字樹”,上面挂著808個中日韓三國共同使用的漢字。同樣是漢字,在越南,有新年求漢字祈福的習慣﹔在馬來西亞,每年都會評選年度漢字。某種程度上,漢字這一符號,象征了東亞各國在文化上的“共同血脈”。源遠流長的文明史中,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國家,分享著共同的文化記憶乃至民族記憶,這是一個“文化共同體”。

  近代以來,整個東亞無一例外地被“拋入”了全球化、現代化進程,我們共同經歷了艱難的蛻變和重生。值得欣慰的是,在西方,當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世界正在趨向分散,恐怖主義、金融危機等導致這種悲觀主義觀點蔓延之時,在東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與日本韓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度過了“黃金二十年”,合作得到長足發展,經貿關系令人矚目。東亞國家分享著共同的發展成果,也展望著共同的復興前景,這也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正是這樣的“文化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讓我們有可能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我們相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容”應是這種價值觀的基礎。我們相信,“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對話”應是這種價值觀的選擇。我們相信,“智者務實,愚者爭鳴”,“共贏”應是這種價值觀的追求。即便南海有波瀾,朝鮮半島有陰霾,即便要面對種種分歧和問題,但秉持這樣的共同價值,東亞各國一定能同舟共濟、揚帆向前。

  如何推動形成這樣的價值觀?媒體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人民日報的評論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在中國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始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將在未來更好地發揮這些優勢,如楊振武社長所言,“為推動國家關系健康穩定發展提供輿論支持的正能量”。

  提供這種正能量,媒體評論可以秉持三個原則。

  第一,以媒體理性推動國家理性。媒體評論不能回避問題,但也不能激化問題,我們應該也完全能夠超越一時一地的糾葛,以輿論的力量,助推國家間超越分歧、求得共識。

  第二,以媒體態度引領公眾態度。在各種具體事務中,以客觀、冷靜、理性的視角去觀察與思考。現實中,民粹主義可能成為妨礙東亞攜手的阻礙性力量,媒體評論員尤須警惕這樣的破壞性因素。

  第三,以媒體價值塑造區域價值。我們可以攜手努力,在塑造我們的共同價值之時,謀求更大的“亞洲話語權”。

  我們身處的東亞,在世界版圖中有著標志性意義。這裡曾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燦爛的文化極。在西方現代化話語、全球性體系之下,東亞曾一度衰落。但從“大西洋世紀”轉向“太平洋世紀”的過程中,東亞有必要也有可能完成一次整體性的復興。這樣的復興,不僅能讓這裡成為世界新的增長極,更可以成為新的思想極。期待我們以獨特的亞洲智慧,為日益分裂對抗的世界,找到一個新的出口、新的方向。

  在信任基礎上建立共識

  新加坡報業控股集團副首席執行官 陳康威

  信息技術平台的改變,加強了建立共識的基礎。隨著科技為媒體帶來的革命,不同國家的民眾可以使用共同的信息平台,如東南亞國家在使用臉書的同時,也使用日本、韓國流行的LINE與中國的微信、微博,日本、韓國等民眾也在使用微信等與外界溝通。這種在近年新形成的跨國界,甚至是無國界的社交傳播平台讓信息更自由流動。大家擁有共同的媒介平台,形成各自的行為數據,更有利於在某個領域聚集觀念,達成共識。

  互聯互通將提升媒體的共同責任。媒體更應該全面地呈現觀點,更有意識地站在區域合作的更高角度去看待問題,更堅定地承擔媒體應有的責任,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人員的互聯互通、觀點的互聯互通、善意的互聯互通,讓立場和聲音更加完整。

  共識有助於減少誤判。信息的大量流動與傳播,同時也會制造各種觀點和聲音,這已成為我們現在生活的常態。跨國的傳播,往往會在另一個不同的文化與背景社會引起另一波反應。在眾聲喧嘩之下如何形成共識,如何避免誤判,就需要從媒體從業者的經歷與專業方面努力。

  媒體既是制造、傳播國家形象的載體,其自身也是國家形象的主體之一。目前,媒體生態非常多元化,在各個國家當中,有代表政府喉舌的官方媒體、半官方半市場化媒體、純商業媒體、上市公司控制的網絡媒體、媒體精英創辦的自媒體、個人碎片化的社交媒體,東南亞10個國家就有著不同的媒體生態、文化與社會風情。中國、日本、韓國同樣也各有差異。因此,在各國政府、社會和民間通過信息傳播進行對話時,要特別注意各個不同媒體的背景,以及它所承載的意義,所代表的社群與傳播的對象,這樣才能更有利於建立更加精准明確的共識。

  我們也必須看到,在新媒體時代共識也可能是非常脆弱的。區域之間的媒體合作促成共識的形成,這個構建過程既是媒體自身內在的自覺行為,又是這些媒體與外界互動產生的結果。在區域交往中,任何一個涉及雙方或多方的事件,可能因為不同主體的介入而形成廣泛的輿論與意見。如果把握不當,很可能會帶來不同層面的傳播力量,從而快速地弱化消解這個共識,重新構建需要花不少時間、時日才能實現。

  共識並不意味著完全趨同。在信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共識,能夠包容以及接納差異,並在差異中尋找共同發展、互相合作的契機。如10+3媒體合作研討會,其中的“10”就是英文的ASEAN,在中國翻譯成“東盟”,在新加坡華文名稱是“亞細安”,在馬來西亞則被稱作東協、東盟,盡管名稱不一,但人們對其內涵的認知卻是一致的。我們處在一個傳播格局與輿論環境巨變的時代,區域議題眾多,涉及的層面廣泛,發展程度不一,我們需要用智慧凝聚媒體的共識,應對復雜的事件,為亞洲各國的和諧發展承擔起媒體應該負有的責任與角色。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