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視角下的老年廣播
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老年之聲為例
摘要:本文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老年之聲,論述老年之聲作為以老年群體為目標聽眾的專業廣播頻率,在節目內容、節目形式方面所發揮的社會服務功能,探尋老年之聲傳播的信息能否滿足老年群體的各層次需求。
關鍵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老年廣播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07-2-0040-03
早在2005年中國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聯合國對老齡化國家的劃分標准是65歲以上的人口比率超過總人口的7%,稱為“老齡化社會”,超過了14%稱為“老齡社會”。2015年,中國65歲以上的老人佔總人口比例接近10%,預計到2030年65歲以上的人口佔總人口比重的18.2%。即在15年的時間裡,中國正在加速從老齡化社會邁進老齡社會。
現代生活離不開媒體,媒體的公共服務作用,在進入老齡化社會后尤為突出。媒體不僅給老年人提供特殊的精神食糧,更應發揮“聚眾”功能,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照,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老年之聲創辦於2009年1月1日,以55歲及以上年齡群體為目標聽眾,以“立老年之言,傳老年之聲,抒老年之情,揚老年之德,維老年之權”為節目宗旨,從立言、傳聲、抒情、揚德、維權五個方面全方位打造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家園。該頻率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為老年人提供新聞信息、生活服務、休閑娛樂、養生保健等內容,滿足老年人多方位的精神需求,力爭打造成為老年人最貼心的新聞媒體。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視角下老年之聲的節目優勢
老年群體與其他的人群一樣,同樣需要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老年之聲作為專業的老年廣播頻率,其目標便是打造老年人的精神家園,為老年群體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滿足老年群體不同層次的需求。現依據馬斯洛提出的人類的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五個層次需求理論對老年之聲節目予以分析。
(一)滿足老年群體的情感和歸屬的需求
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屬於第三層次需求。包括友情、愛情、親情的需求,感情上的需求往往比生理上的需求更為細致,也是人生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老年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更需要通過身邊人的關懷,來獲得社會的溫暖。
老年之聲頻率於2014年3月4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成立了“愛在一起志願者聯合會”,經常組織學生、社會志願者去養老院看望老年人,陪老年人聊天、讀書、游戲,給予老年人精神上的陪伴和關懷,以滿足老年群體情感和歸屬的需求。2015年7月,“愛在一起志願者聯合會”成員來到北京市廣安怡樂園敬老院與老人們共度歡樂時光,在游戲環節中和老年人玩“拍拍手,我愛你”游戲,與老年人面對面十指緊扣說出“愛”的話語,原本拘謹的老年人在“愛”的游戲中笑顏如花。在文藝匯演中,不少老年人走上台表演獨唱、大合唱甚至載歌載舞,養老院充滿歡歌笑語。老年之聲“愛在一起志願者聯合會”還組織志願者到北京長青養老院、北京石景山頤養年養老院、北京鶴童慈善養老院等地方,給老年人帶去愛與關懷。除此之外,一些老年人也參與到“愛•在一起”行動中,2015年“八•一”建軍節,該頻率的部分老年聽眾作為“愛•在一起”志願者跟隨老年之聲到軍營慰問解放軍戰士,為駐扎在呼家樓地區的四個連隊的戰士送去一台精彩的演出。老年人在老年之聲“愛•在一起”公益活動中感受到社會的關懷的同時,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在獲得與回饋之間,情感上與歸屬的上需求得到滿足。
(二)滿足老年群體的尊重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包括自我的尊重和他人的尊重,自我的尊重是指自己認可自己,他人的尊重是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與高度評價、信任。如果尊重需求得到滿足,人會充滿信心、對社會充滿熱情,反之則充滿失望。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給老年群體貼的標簽往往是“無用”“衰老”等負面形象,而且老年群體退休后便無事可做,無法像年輕時在工作中創造價值獲得社會認同,因此相比其他群體而言,老年群體更需要滿足尊重的需求。2015年7月,老年之聲頻率組織了“秀出‘明星范’時尚老人評選活動”,鼓勵老人通過關注老年之聲微信公眾號上傳生活照參加“時尚老人”海選活動,並通過微信投票的方式評獎。同時,在老年之聲頻率官網上晒出67歲的李瑋的時尚穿搭,讓人們看到一個充滿智慧、時尚與魅力的老年人,傳遞了一個積極樂觀的老年人形象。一般人會認為時尚是屬於年輕人,與老年人無關,但是老年之聲頻率通過組織活動將時尚帶給老年人,讓老年人在時尚評比中找回年輕時候的自信與美麗,找回對自我的認可與獲得他人的尊重。
(三)滿足老年群體自我實現的需求
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是指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能力,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老年人基本是年過六旬,在年輕時候追求個人的理想、抱負,但是不同的年齡階段其理想與抱負、個人追求不同。老年之聲頻率更加強調的是老年人在社會中價值的自我實現與對社會的回饋。在2016年1月9日的《夕陽紅茶館》節目中,節目組邀請四位老年嘉賓談人生中最遺憾的事情。一個嘉賓說到年輕時候指導與幫助自己渡過難關的恩師,但在自己功成名就之時沒有尋找恩師,最后無緣再見,現在他常常教導后輩要學會感恩。正如這位老人一般,更多的老年人也都在用自己的人生經驗指導年輕人,在這一過程中實現社會價值。2016年1月8日在《姥姥的廚房》節目中,“姥姥”通過小技巧指導人們將苦瓜烹飪得更加美味,在生活上對人們進行指導。老年人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將經驗傳授給其他人,幫助他人,通過回饋社會的方式,可以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
二、老年之聲的發展路徑初探
(一)增加健康服務類節目播出時間,滿足老年群體的安全需求
根據2016年1月老年之聲節目表分析,除重播節目外,該頻率每天隻有九檔節目,在整個頻率節目比例中文藝類型節目所佔比例高達67%,即九檔節目有六檔就是文藝類型節目,而其中音樂類節目就有四擋,《清晨有約(輕音樂+晨練音樂)》《戲曲舞台》《傾聽時光》《廣場舞時間》。音樂類節目直播加上重播時間,佔全天播出時間的40%。雖然滿足了老年人休閑娛樂的需求,可是其他節目類型卻缺失了,造成播出比例不平衡。
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第二層次的需求是安全需求,安全的需求包括人身安全需求、健康保障需求、家庭安全需求、財產保障需求等方面。老年人相對來說身體較弱,很多老年人面對疾病、死亡會產生一種恐懼感,所以很多老年人常常意志低沉、悲觀消極。作為服務於老年群體的媒體,老年廣播應該關注老年人的心理狀態,關注老年人對於人身安全與健康保障的需求,提供更多滿足老年人安全需求的服務性信息。而老年之聲頻率現在隻有一檔名為《健康之家》的節目,因此應該加大健康服務類節目的播出比例。針對老年人常見疾病,解答健康方面的問題,滿足他們對醫療與健康信息的需求。家庭安全問題既包括家庭安全隱患問題,也包括家庭成員間糾紛問題等方面,因此可以適當播出相關方面的生活服務類節目,介紹家庭安全用電、煤氣等知識,提高老年人的安全防范意識。同時現在很多家庭都是老年人帶孩子,由於年輕人與老年人育兒觀念的差別,容易導致家庭矛盾。育兒節目可以提供一些科學的育兒方法,針對老人咀嚼食物喂孩子等不科學的育兒方法,通過主持人或者嘉賓第三方勸說的形式告訴老年人不科學育兒的危害,既能達到傳播知識又能消除年輕人與老年人之間的育兒矛盾,創造一個安全和睦的家庭環境。老年人經過大半輩子積累,掌握著一定的財富,因此頻道可以開辦理財類節目教老年人理財,使老年人既能有精神寄托也能得到一定的經濟保障,掌握更多正確的理財方法,同時加強老年人對財產的保護意識,避免受到詐騙,通過廣播宣傳的方法加強老年人財產安全意識的需求。
(二)老年廣播要長遠發展需要政府與全社會的支持
老年人、兒童、殘疾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需要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懷。而針對弱勢群體的廣播媒體,與其他頻率相比創造的經濟價值較少,既要創造較高的社會價值又要創造經濟價值,因此往往陷於兩難的境地。2005年我國出現專業化的老年頻率,如2005年江西電台健康老年頻率開播,2006年杭州電台AM954金秋頻率開播,但是由於面臨較大的經濟壓力,2008年兩個頻率先后更名為江西電台民生廣播和杭州電台新聞談話台,因此,老年廣播要獲得長遠發展必須依靠國家與社會的支持。據了解,“在國外的媒體機構中,老年、婦女、少兒、殘疾人等群體的廣播節目,由公共頻率來承擔,納稅人通過納稅的方式支撐這些媒體。這些媒體為上述群體提供無償的服務,頻率不承擔商業運作的壓力”[1]。我們可以借鑒國外老年廣播的發展經驗,政府可以提供部分資金支持老年頻道發展,頻道所屬廣播電視集團也應提供部分資金支持老年頻道運轉,此外老年頻道可以通過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適度增加廣告量以謀求自身的發展。
三、總結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老年之聲頻率開播以來,倡導積極健康的老齡生活,以“貼心、實用、輕鬆”的原則為老年提供精神服務,滿足了老年人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等,成為老年人的精神家園。在我國老齡化社會不斷加速的進程中,隻有重視老年群體、做好老年廣播工作,才能更好地發揮媒體在社會中的服務作用,推動社會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銳.老年廣播節目初探[J].新聞世界.2010(9).
[2]魏勝利.廣播老年頻率發展路徑[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5).
[3]夏曉丹.關於老年廣播頻率專業化之路的思考[J].視聽縱橫.2011(4).
[4]曾學優.以服務求生存 用服務謀發展——淺談全國首家健康老年廣播的節目定位與運作[J].聲屏世界.2015(12).
[5]王億本.中國老人傳播研究二十年(1990—2010)發展狀況述評[J].編輯之友.2011(7).
[6]高飛.試析老年廣播如何貼心服務[J].新聞傳播.2015(9).
[7]張仕勇.社會“老齡化”和方興未艾的老年廣播[J].今傳媒.2005(9).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