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走出去" 講述最生動的中國故事

2016年07月27日13:41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國際台:講述最生動的故事

  2016年6月,被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簡稱國際台)塞爾維亞語部記者們親切地稱為“瘋狂的六月”,因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塞爾維亞,是中國國家元首時隔32年后再次踏上貝爾格萊德這個城市的土地,也是塞爾維亞自2006年獨立后中國主席的首次訪問,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對於戰斗在對塞傳播一線的記者們來說,激動與興奮不言而喻。從得知習近平主席來訪到最終塵埃落定,整個報道團隊一直處於瘋狂模式。”時至今日,回憶起習近平主席出訪塞爾維亞的6月,國際台塞爾維亞語部主任田宇心情仍然很激動。

  習近平主席對塞爾維亞的訪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對國際台走出去戰略的一次檢驗。國際台不僅圓滿完成了此次檢驗,提升了國際台和國際台塞語部自身價值和品牌形象,還在世界舞台上傳遞出了中國聲音。

  正如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王庚年所說:“國際台一直以來堅持精准傳播、有效傳播,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探索了正確道路,積累了有益經驗。”

  2015年9月3日,國際台駐塞爾維亞站記者趙鵬在塞爾維亞國家廣播電視台直播間錄制閱兵直播節目。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供圖

  融入 增強外宣生命力

  當前,國際台已建成超過100家海外合作電台,有約1/5在當地收聽率排名位居前列,進入和影響主流社會,有些電台已成為當地獲取中國信息的首選媒體渠道。

  國際台對塞爾維亞的傳播開始於上世紀60年代初期。2006年3月,國際台在塞爾維亞以租時方式實現調頻落地﹔2012年11月,與塞首都主流城市電台第三電台合作,實現節目整頻率落地,打造中塞雙語節目《脈動Puls》,國際台塞語部是中國最早一家用對象國語言進行傳播的機構,也開啟了中塞雙語廣播節目的先河。也因此,在本土化方面,國際台塞語部有一定話語權。

  “為了真正融入當地社會,落地之初,《脈動Puls》便將目標人群定位為塞爾維亞都市青年和當地的漢語學習者,是一檔包含音樂、資訊、談話等內容的綜合性節目。”田宇對《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說,作為一檔新節目,隻有明確目標定位,融入當地民眾,才能獲得長遠發展。

  “《脈動Puls》雙語節目剛播出時,關於中塞文使用比例也是經過了中塞雙方一系列協商的,最終,節目中文的佔比控制在對話時長的1/4左右。”田宇回憶道,“因此節目是以塞語為主、中文為輔的新的傳播模式,主持人會通過普及一些簡單的中文表達,使受眾了解中國和塞爾維亞之間在邏輯表達上的差異,從而增強我國對塞爾維亞跨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和趣味性。”無疑,節目形成了固定的受眾群體,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目前塞語部傳播業務已完成從單一短波廣播到整頻率調頻、本土平面媒體到新媒體本土融合傳播的過渡,傳播內容由‘以我為主’轉變為‘以滿足當地受眾需求為主’,通過本土表達、本土運作,打造真正融入當地社會的本土化媒體,在潛移默化中傳播中國聲音和立場。”田宇介紹道。

  傳播 打出全媒體組合拳

  習近平主席出訪期間,塞語部精心策劃、制定了新媒體報道方案,以微博、臉譜為主要平台,通過圖文、音視頻等方式,重點報道習近平主席出訪成果、中塞兩國在“16+1”合作機制下各領域交流情況等。相關報道在塞語調頻、國際在線塞文網及客戶端等平台同步發布,實現了對塞傳播的全媒體覆蓋。

  其實,塞語部全媒體發展開始的時間是比較早的。“隨著互聯網等新生事物的出現,受眾已經不滿足於原有的聽廣播模式。所以,2003年10月,我們發布了國際在線塞爾維亞文網站(serbian.cri.cn),主要以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娛樂等方面的信息為主,國際在線塞文網移動端也於2012年6月上線。”在田宇看來,利用好塞語廣播這個平台,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截至2016年6月底,國際台塞爾維亞境內外社交平台(臉譜和微博)開辦的賬號粉絲數以每月10%的速度增長,目前粉絲數已達7000余人。

  同時,為了更好傳遞中國聲音,國際台塞語部在2014年和2015年先后開發上線了兩個移動客戶端,即本土雜志《脈動中國》和《中華養生》。《脈動中國》為雜志的移動端產品,主要內容以介紹中國最新的社會、經濟、文化、娛樂等方面的信息為主﹔《中華養生》主要內容為傳統的中醫中藥和中國人日常保健養生的相關知識,主要針對傳統中醫中藥和中醫保健在塞爾維亞不斷升溫的現象而開辦。

  塞語部還在國際在線塞文網站、塞語部臉譜、微博等社交網絡平台推出了《圖解:北京遇到貝爾格萊德》《圖解“16+1”合作機制促中塞合作水平不斷升級》,微視頻《在北京的塞爾維亞漢堡店》《在貝爾格萊德的中餐館》和視頻訪談《塞爾維亞藝術家米拉·米特“自然頌”作品展》等多媒體產品,大大增加了中塞兩國人民的交流。

  交流 架起中外“彩虹橋”

  6月18日,在習近平主席和尼科利奇總統的共同見証下,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王庚年與塞爾維亞國家廣播電視台台長德拉甘·布約舍維奇簽署了《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與塞爾維亞國家廣播電視台合作協議》。

  其實,近年來,國際台塞語部與塞爾維亞國家廣播電視台、塞爾維亞《新聞周刊》、塞爾維亞《政治》新聞報業集團、Beta通訊社、南通社等主流媒體都有節目合作,其中與塞爾維亞廣播電視台、塞《新聞周刊》和塞《政治》新聞報業集團簽有合作協議。

  塞爾維亞語部譯制和原創的影視作品多次通過塞爾維亞國家廣播電視台新聞頻道和文藝頻道播出。“塞文版視頻片《你好·中國》2012年3月在該台文藝頻道完整播出兩次。2016年,塞語部原創紀錄片《小城記憶》登陸該台文藝頻道,首播一次,重播兩次。”田宇介紹說。

  除了共享平台以外,雙方還有多次共同報道。

  塞語部與塞爾維亞國家廣播電視台的新聞頻道近年來對中國十八大、中國兩會、中國“9·3”閱兵、雙方領導人互訪等一些重要的地區或雙邊大事,以直播連線、嘉賓訪談等多種形式,共同策劃播出節目。

  近年來,塞語部共推出經濟、歷史、文化、藝術等15篇中塞雙語系列報道。先后播發了中塞受眾鮮為人知的歷史系列報道《康有為——史料記載第一個到訪塞爾維亞的中國人》《薩瓦·武拉迪斯拉維奇——第一個來到中國的塞爾維亞人》,以及發出《朝聞道,夕死可矣——訪孔子后人》《舞劇〈孔子〉——訪導演孔德新》《中塞美食——舌尖上的情誼》等報道,用生動的故事闡釋了中塞兩國人民間源遠流長的傳統情誼。

  塞爾維亞語部只是國際台對外傳播的一個縮影。目前,國際台已建成超過100家海外合作電台、40家地區總站和記者站、26家境外節目制作室、4100多家受眾俱樂部﹔與100多個國家的主流媒體密切合作,初步建成國際傳播本土化的全球坐標體系。

  “接下來,塞語部將在國際台的指引下再接再厲,積極探尋更具有時代特色、更為有效的傳播方法,增強節目自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讓塞爾維亞受眾聽到、聽懂中國故事,更要讓他們願意聽中國故事,讓他們了解中國、熟悉中國。”採訪最后,田宇向記者說道。(張雪嬌)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