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光明日報:《大魚海棠》,大寫的尷尬

吳瀟怡
2016年08月01日06:5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魚海棠》:大寫的尷尬

  電影《大魚海棠》海報 資料圖片

  【銀幕熱評】

  經歷12年的等待,國產動畫《大魚海棠》終於與觀眾見面了。預告片裡畫面美輪美奐、《甄嬛傳》的配音演員季冠霖擔綱女主角配音、陳奕迅演唱主題曲、吉田潔的配樂……這些元素疊加,構筑出一個鴻篇巨制的班底,更不用說制作方在宣傳時反復強調的中國文化元素和精心制作的情懷了。好像不去影院看這部電影,就會抱憾終生似的。

  不過一旦進了電影院,內心卻覺得有點尷尬。電影的畫面雖然如想象一般精致美妙,故事的內核推敲起來卻不那麼對味。兩個評價層面上的分裂,使電影的口碑迅速分化,走向了兩個極端:愛之者反復強調畫面、強調中國文化元素﹔惡之者則詬病其故事結構、價值觀以及抄襲嫌疑。如果說能夠引發討論與思辨的話題算是作品獲得現象級關注的一個標志,那麼在這個層面上,《大魚海棠》不得不謂之成功。

  在畫面和想象力上,該片確實可以“曠古”二字論。有網友評價說電影的每一個畫面定格出來都是一張電腦屏保,這句話沒有夸張。主創在場景構圖上的功力不可小覷,無論福建土樓還是滄海孤舟的畫面,都做到視角獨特又盡量貼近真實。在人物造型上,創作團隊受宮崎駿、今敏等日本動漫創作者影響很深——主角和配角的形象與《千年女優》和《千與千尋》的相似度頗高。但制作方沒有照搬日本動漫,而是將中國文化元素巧妙地改頭換面,融會其中——同是短發少女,大振袖和服變成左衽旗袍﹔同是對應的角色,雙胞胎湯婆婆和錢婆婆變成一正一邪的靈婆與鼠婆。

  然而,畫面的優美和元素的堆砌並不代表一部動畫電影的全部。畫面隻能撐起精致的皮囊,卻撐不起整個作品空洞的內涵。沒有好的故事內核,所想表達的深沉厚重的中國文化理念就變成了符號。《大魚海棠》恰恰是在這最關鍵的一環上掉了鏈子。片方之前大肆宣傳故事靈感來源於《山海經》和《庄子·逍遙游》,“北溟有魚,其名為鯤”等頗有深意的篇章落實在電影裡卻只是幾個人物形象的名字。道家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道家經典命名電影人物,而電影創作本身卻沒有揭示經典傳達的道理,以為命了個名便是“常道”了,實在是一種與經典本身南轅北轍的尷尬。比起名字這種細節上的尷尬,更讓人難以恭維的是《大魚海棠》主線故事的文化呈現。探討生死、輪回、責任的背景設定頗具野心,電影的主線卻扣在了一場爛俗的三角戀上,“韓劇八點檔”一般煽情的台詞讓不少觀眾在電影院裡笑出了聲。而三角戀的巨大代價令人“細思恐極”——主角椿的爺爺鼓勵她“隻要你的心覺得自己是善良的,沒有什麼不可以”,於是椿真的就這麼勇敢地“放飛自我”了,對整個家庭乃至全族的生命冷漠視之,面對自己闖下的滅族之禍不負責任地想要一死了之——與處處張揚的中國文化元素形成鮮明對比的,正是這種從人物價值觀根基上對重視家族和血緣的中國文化內核的背離。文化歸根究底是人的生活方式,無論多鮮亮精致的符號,也只是對使用者生活方式的呈現和承載。一個從價值觀上與中國傳統文化理念背道而馳的故事內核,是僅僅靠著元素堆砌就能夠挽救的嗎?

  不過,創作團隊在商業上的成熟度倒是遠遠高於劇本創作。從大肆渲染的情懷和撤資眾籌故事,到一年一跳票熟諳觀眾心理的飢餓營銷手段﹔從音樂、書籍、紀錄片全方位包抄的衍生產品,到雨后春筍一般浮現在購物網站的電影周邊,數量種類多到可以開超市……電影商業價值的挖掘充分度,與擅長營銷的《小時代》系列旗鼓相當。只是這樣熱鬧的烈火烹油景象難免讓人心裡犯嘀咕,就如這部電影在豆瓣網某條熱評的題目——12年的情懷裡如果用夠兩年來磨故事,《大魚海棠》的口碑還會像現在這麼尷尬嗎?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