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上,唐山地震的四個十年

2016年7月22日人民日報第16版
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紀念日,今天,人民日報記者調查版整版刊發文章《唐山四十年》,以人民眼的視角,穿越大地震,從“活下來”“站起來”“趕上去”“闖過去”四個階段,看向死而生的日子裡、重建家園的歲月裡、改革開放的年代裡、爬坡過坎的轉型期,唐山人鳳凰涅槃的英雄軌跡!
讀報君被文章所感動,“編者按”中的話,讓人們似乎又回到了40年前——
一鳳凰棲落唐山,城中之山遂名鳳凰山。多少年來,特別是往昔40年,美麗的傳說給了唐山人無限慰藉,也讓這座城市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著鳳凰涅槃。
這一切,都要從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說起。
“是時,人正酣睡,萬籟俱寂。突然,地光閃射,地聲轟鳴,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數秒之內,百年城市建設夷為墟土。二十四萬城鄉居民歿於瓦礫,十六萬多人頓成傷殘,七千多家庭斷門絕煙……”矗立在河北省唐山市中心的抗震紀念碑,碑文這樣記述著那場7.8級大地震。
整整40年了。時光,可以撫慰心靈的創傷,但沖刷不掉刻骨銘心的記憶。
在唐山,每一位大地震的親歷者,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歷經40年的風風雨雨,在這不算長也不算短的歷史片段裡,他們痛過、苦過、哭過、笑過,有的平凡一生,有的弄潮一時,不論遭際如何,他們都從那個共同的起點出發,激蕩起個人與時代的命運交響。
今天人民日報的報道講了大災親歷者的一些故事,大家可以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讀一讀這篇文章,感受一下唐山的砥礪前行。
讀報君也翻看了一些舊報紙,從人民日報上尋覓唐山在震后四個十年的一些歷史。
1976年——頭版頭條刊發中央慰問電
“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發展生產,重建家園”,大地震發生后,毛主席和黨中央極為關懷,中共中央向災區人民發出慰問電,電文刊登在1976年7月29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
1976年7月29日人民日報頭版(局部)
1986年——刊發《新唐山的崛起》
1986年7月17日人民日報頭版
這篇文章寫到:“世界地震史上,曾經有過這樣的記載:1600年,希臘克裡特島地震,毀滅了這一史前文明區﹔1906年,美國舊金山地震,三十多年后這座城市才恢復生機﹔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經過二十年,東京、橫濱才得恢復……
唐山大地震是有史以來造成損失最慘重的地震。它所摧毀的是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百萬人口的現代重工業城市。如今,震后的第十個年頭,從這裡發出庄嚴的宣告:‘重建唐山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
1996年——刊發文學作品《鳳凰涅槃》
1996年7月17日人民日報第11版
“正是從那災難的瞬間起,唐山人對生命和創造有了特殊的理解﹔沉重的饋贈,彌合著心靈的斷層。當時,國際上曾傳言,中國的唐山從地球上消失了。唐山的崛起和振興,是一個響亮的回答。唐山人向世界訴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唐山人是震不垮的。” ——摘自《鳳凰涅槃》
2006年——刊發專訪、評論、網友留言
2006年7月28日人民日報第5版
“30年前,震驚世界的大地震將唐山夷為平地,24萬鮮活的生命瞬間消逝,創痛巨深,刻骨銘心!可是,30年后的今天,當唐山大地震的震撼漸行漸遠,當我們再次驚慌失措地面對地震、台風和洪水,人們有理由擔心:我們是不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我們的災難教育是否到位?” ——摘自《天災也是災難教育》
翻了舊報紙,讀報君仿佛穿越了40年,再讀《唐山四十年》這篇文章,心裡沉甸甸的,讓我們用文章的最后兩段作為結尾,共同祝福涅槃重生的新唐山——
“在唐山主政者心目中,這座資源型城市還有更大的手筆正在揮寫——樹立和落實新發展理念,著力實現由投入增長型向創新驅動轉變,由資源依賴型發展向沿海開放拉動轉變,‘努力把唐山建成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窗口城市、環渤海地區的新型工業化基地、首都經濟圈的重要支點’。
‘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總會由進步來補償。’在巨災中挺立,在毀滅中新生,步入不惑之年的新唐山,正醞釀著又一次鳳凰涅槃!”
唐山南湖公園 圖片來自網絡
統籌:王向令 編輯:耿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