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7期

試論新媒體條件下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培養

蔡 斐 王 丹
2016年08月02日10:5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新媒體的發展,帶來了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對照國家需求的培養目標,可以發現在實際培養過程中,存在著對掌握新聞與傳播專業理論知識的忽視、超負荷的課業壓力、課程設置缺乏自主創新、忽視跨學科人才的培養等問題,亟待改革。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培養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7-0013-02

2010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7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的設置方案,這是新聞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一個重大轉折點。該方案突出強調了在新聞與傳播碩士培養過程中的實踐導向,旨在推動新聞與傳播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的模式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模式轉變,完善新聞與傳播人才的培養體系。

以新媒體時代為大背景,研究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目標和方式,對於中國新聞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

一、新媒體發展迫使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教育改革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近年來發展速度日益迅猛。相較於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內容更豐富、互動性更強等特點,在給新聞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發展帶來巨大變革的同時,也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從業人員也因此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傳統媒體為求生存,紛紛尋求轉型,媒介融合的優勢日益凸顯,成為大勢所趨。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習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要利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這些都在向我們發射同一個信號,那就是媒介技術的革新,對新聞從業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自然成為當務之急。新聞學教育作為輸送高素質新聞人才之根本,也自然迎來了更為巨大的挑戰。

“在現階段媒介融合的條件下,新聞業需要兩類新型人才,一是能在多媒體集團中整合傳播策劃的高層次管理人才﹔二是能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全能型記者編輯。[1]”然而必須面對的現實是,長期以來我國各高校對於新聞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均以培養學術型研究生為主,這樣的教育模式並不能完全滿足新聞媒體對高層次應用型新聞專業人才的需求,造成這方面的優秀新聞人才本身就很短缺。在媒介融合對新聞從業人員自身素質提出更高要求的大背景下,傳統的新聞傳播研究生教育顯然更無法滿足當下業界對於新型新聞人才的需求,因而我國新聞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必須要有新的思考與改進,以促進整個新聞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二、新媒體條件下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

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簡稱MJC,是我國近年來新興的一種碩士研究生類型,該學位旨在培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具有現代新聞傳播理念與國際化視野,深入了解中國基本國情,熟練掌握新聞傳播技能與方法的高層次、應用型新聞傳播的專門人才。[2]”因而可以說,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存在,正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因新媒體飛速發展而帶來的新聞學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尷尬局面。並且,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存在,對於完善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提高新聞傳播教育的整體水平,保証新聞從業人員隊伍整體素質均具有積極的作用。

“培養具有現代傳播理念與國際化視野,深刻了解中國國情,熟練掌握新聞傳播技能與方法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這是2010年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中關於新聞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的明確定位。近幾年來,媒介技術迅猛發展,在為傳播新聞創造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時,也使新聞業的專業性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尤其是微博、微信的興起,使得傳播主體日趨多元化,隻要有一部手機,就擁有了一個新聞發布中心。這對於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如何科學地把握新聞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從而創新新聞與傳播人才的培養模式,也自然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

在新媒體條件下,新聞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以下兩個方面必須明確:一是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決定理論,是理論的來源,是理論發展的根本動力。若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脫節,新聞學教育則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改變傳統的以理論知識講述為主的教學模式,強化學生新聞傳播業務技能的訓練與提高。[3]”二是新聞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不能僅局限於某一領域,要多領域跨學科進行培養。媒介技術的革新,新聞傳播速度之快、傳播內容之復雜,已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因此,培養新聞傳播專業復合型人才的目標必須在培養過程中被加以重視和體現。

三、新媒體條件下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培養方式

對於新媒體條件下新聞傳播人才的專業素養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新聞工作者要解決好“本領恐慌”問題,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裡手。簡而言之,就是要懂互聯網思維,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這也為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培養提供了指引方向。

首先,在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培養過程中,實踐教學的時間一定要保証。其實踐教學的時間應相較於學術型碩士必須要長。這就要求學校不僅要聘請一批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的任課教師,還應將一些新聞從業人員請到課堂,向學生分享前沿資訊以及一些實戰經驗。以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為例,在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專業課程中,就安排了新聞實務界的專業人員做課程的任課教師。這樣的方式無形中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習資源,增加了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

其次,課程的設置也是新媒體時代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培養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不應被忽視。新聞學學科本身就是多學科的雜糅,不能局限於學科本身,加之當下媒體融合探索步伐的不斷加快,新聞從業人員隻掌握一門學科的知識已經遠遠不夠。因此,要想培養出適應行業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應跨學科,涉及多個領域。並且注意與學術型碩士課程的區分。

另外,媒介融合的大背景給新聞學教育帶來的不僅僅隻有沖擊,也為新聞與傳播課堂教學提供了便捷,隨時可通過手機客戶端查找新聞並當堂分析、教學,現場模擬研究,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可見,善用新媒體技術,利用其帶來的便捷,對於提高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課堂教學水平的實現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新媒體條件下高校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培養的問題與改進

首先,是對掌握新聞與傳播專業理論知識的忽視。理論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兩者不能割裂,孤立地強調一個方面。若在課程安排上忽視對理論課程的合理設置,隻片面追求實踐,一樣無法達到預期的培養效果。因此,應將理論知識的學習階段與實踐經驗的積累階段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設置。雖然相較於學術型碩士,專業碩士更加注重實踐,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完全脫離理論,沒有理論做基石,必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是在校時間短而所學課程多造成超負荷的課業壓力。人的精力有限,超負荷的課業壓力會使培養效果大打折扣。調查顯示,目前很多高校的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都是2年制,在校學習的時間為一年,而這一年間所學的課程基本上是學術型碩士一年半的課程。不難想象,這一年專業碩士所面臨的課業壓力自然是相當繁重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延長學時才能解決問題。依靠改進課程設置,針對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方案打造合適的特色課程,去掉一些不必要的課程,不失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好方法。同時,這樣也保証了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課程設置的合理性。

再次,是高校課程設置缺乏自主創新的意識。每個學校的情況不同,比如師資能力、校外資源、學生基礎的不相同,所進行的課程設置也不會完全相同。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課程設置都是在照搬一些有名氣的高校。這樣隻會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對此,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綜合自身師資力量來設置特色課程,這樣既能減輕老師和學生的負擔,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優化資源,提高教學質量。若只是一味地照搬名校的課程設置,后果可能是老師講不到精髓,學生也學不到真本領,這樣實際上是對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有違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學位設置的初衷。

最后,是忽視跨學科人才的培養。目前高校設置的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培養方案大多對培養跨學科人才的培養缺乏應有的重視,課程設置上隻重視新聞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單一性專業學習。顯然,在新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這樣的培養方式並不是最合理的,高校應嘗試進行學科融合,通過學科之間的融合來推動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利用本校的優勢學科資源,將該學科資源與新聞傳播教育最大程度的結合,打造為本校的獨有特色。例如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利用本校強大的法學資源,打造法制新聞研究、法制新聞學評論等精品課程,強調法學與新聞傳播學專業之間的聯系,增加了所培養人才在新媒體大環境下的適用性。

雖然當下各高校的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培養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但其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確實是不容忽視的。我們必須看到,這樣的培養模式為我國的新聞傳播領域輸送了一批優秀的新聞人才,我國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培養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新聞與傳播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這一模式會漸漸得以優化,進一步推動我國的新聞與傳播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的模式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模式轉變。

參考文獻

[1] 蔡雯.從“超級記者”到“超級團隊”——西方媒體“融合新聞”的實踐和理論[J].中國記者,2007(1).

[2] 董天策.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與模式[J].新聞與寫作,2014(4).

[3] 鄭保衛.實施新聞傳播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構想與思考[J].新聞前哨,2010(10).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