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7期

電影產業鏈金融化發展關鍵詞舉隅

以“《葉問3》金融事件”為例

覃紅梅
2016年08月02日16:4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當前,電影與金融的產業聯姻促使電影產業鏈全面地邁向金融化的發展態勢。電影資產証券化、保底發行、補票和票房造假成為分別影響電影產業鏈條中制片、發行及放映環節的關鍵性的金融工具。“《葉問3》金融事件”是我國電影產業金融化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與上述金融工具對電影產業鏈條的影響相吻合,值得分析與反思。

關鍵詞:《葉問3》﹔電影產業鏈﹔金融工具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7-0078-02

電影產業鏈一般包括制片、發行、放映等三個核心環節。目前,資本市場與電影產業互動日益頻繁。金融作為第三方工具正在全面介入我國電影產業。電影資產証券化、版權証券化、完片擔保制、2P2融資、眾籌、保底發行、補票與票房造假等一系列金融工具與電影產業聯姻的衍生品已成為常態存在。2016年《葉問3》在內地上映,在票房收入高歌猛進的同時,其背后相關的金融操作令人眼花繚亂。“《葉問3》金融事件”一觸即發。“《葉問3》金融事件”不僅將中國電影與金融的跨界聯姻推向了新高潮,更充分暴露了產業聯姻迅速升溫的背后存在諸多弊端。“在商業邏輯和產業環境全面重塑與崛起的當下及未來,中國電影所面臨的選擇與取向更為多元復雜。[1]”厘清和反思金融資本對於我國電影產業鏈條的作用機制與影響,顯得緊迫而重要。

一、電影資產証券化介入制片環節

“制片業是電影產品獲得成功的關鍵環節,這個環節是電影創意、資金投入和人才集聚的市場。[2]”制片是電影資產証券化的重點。資產証券化是將電影的預期收益通過結構重組,轉化為可交易証券進而融資的一種金融活動。電影產業作為投資與風險的雙高產業,通過資產証券化打通制片、投資與資本的渠道,能降低制片風險。電影與金額的聯姻成為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的必經之路,資產証券化正在成為一項重要的融資方式。

《葉問3》由快鹿集團投資,制片方合禾影視與發行方大銀幕聯合將票房收益權出售,以1.1億元向十方控股出售內地55%的票房收益、以4900萬元向神開股份出售票房收益作為投資基金。十方控股和神開股份又以票房收益作為基礎資產,利用P2P平台進行了新一輪融資。十方控股和神開股份是隸屬於快鹿集團的上市公司。從資金鏈條看來,快鹿集團認購了上市公司股權,上市公司又投資了快鹿集團的電影,但本質是同一家金融集團的內部操作。看似天衣無縫的跨市場資本操作,卻在“《葉問3》金融事件”大肆曝光之后,令投資方、制片方迅速陷入輿論漩渦,相關股價也在這場左右倒右手的游戲中暴跌。

《葉問3》資產証券化主要通過P2P平台實現,經由快鹿集團聯合制片方與擔保公司在內的十幾家P2P平台進行多次融資。國內影視P2P平台融資的運作方式與《葉問3》基本相似,都是打包一部或多部電影的收益權在平台融資。但P2P平台的電影融資機制潛藏風險。第一,電影屬於估值難度大、投資風險大的無形資產。《葉問3》票房造假事件爆發后,快鹿集團面臨18億元的兌付危機﹔第二,銀監會規定P2P平台不能做資金池,不能自擔自融。此項規定降低了融資風險,也增加了融資難度。快鹿集團觸碰了銀監會的這幾大紅線,《葉問3》具有明顯的違規融資﹔第三,P2P平台電影融資期限要生產周期相配,錯配容易造成流動風險。《葉問3》的融資期限與其生產周期不相匹配,是出現兌付危機的重要原因﹔第四,在國內P2P屬於監管的灰色地帶,電影資產証券化也沒有成熟的運作體系。披露資金流向、項目進度是P2P投資者最基本的風險保障,但銀監會對於P2P的資金流向並無明確監管,相關信息披露也參差不齊。《葉問3》自擔自保、重復融資等問題將P2P平台電影融資存在的風險暴露無遺。

顯然,資產証券化是電影產業化過程中值得積極探索和實踐的新興領域。但是“資產証券化對於金融界來說已經是一項相當成熟的金融技術,電影証券化的風險並不在於証券化本身,真正誘發風險的是盲目和缺乏專業指導的畸形的証券化。”[3]通過P2P眾籌等渠道進行電影資產証券化無可厚非,但是違背行業規范和法律約束操縱証券市場,隻能讓電影產業的泡沫愈發加重。

二、電影保底發行日趨風靡

保底發行指在完片后,由保底方提前向制片方支付合同中約定的預期票房收益。對制片方而言,保底發行提前鎖定了制片風險,但也放棄了可能獲得更多收益的機會。對於保底方而言,票房預估的准確性直接關系到項目盈虧,倒貼風險與豐厚收益同時存在。保底發行是資本市場進入我國電影產業的標志之一。2013年《西游降魔篇》的保底發行在國內成功試水,《后會無期》《心花路放》《梔子花開》《太平輪》《戀愛中的城市》《師父》《港囧》《美人魚》等多部影片隨之先后嘗試了保底發行。

《葉問3》未上映前,上海中海投金控作為擔保公司以10億元的票房保底向影片投資方快鹿集團進行了保底發行。表面上看,中海投金控的保底發行並無不妥。但是,事實上神開股份、十方控股、中海投金控背后的控股股東均是快鹿集團。簡言之,快鹿集團自己為自己進行了保底發行。神開股份原本是一家石油類的上市公司,由於業績下滑而轉投影視領域。快鹿集團的目的有二,其一是希望通過上市公司的股價浮動,從中獲利﹔其二是運用金融工具的不斷炒作,提高預期票房收益。但是隨著“《葉問3》金融事件”的倒戈,原本計劃好的保底發行收益和股票收益都隨之消退。在電影商業化與產業化全面崛起的當下,一切與電影相關的經濟行為都是必要的,但是“《葉問3》金融事件”的連環違規的行為造成其背后金融鏈的嚴重受損,也充分地暴露了當前我國電影經濟體制運行的短板與弊端。

保底發行的日趨風靡充分地說明我國電影產業環境中金融化實踐操作的可行性。中國正在面臨傳統經濟新常態下的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速放緩,越來越多資本市場的熱錢紛紛“覬覦”正在崛起的電影產業。保底發行作為切入口,為資本市場與電影產業的聯姻創造了有利機會。電影項目的生產周期跨度長,如果沒有保底發行,制片方收入隻能靠依靠票房,整個電影投資的風險將由制片方全部承擔。保底發行降低了制片風險,使制片方在產業鏈的發行環節就能夠安全地退出。保底發行為影視公司解決了資金鏈的后顧之憂,為其創造了全新的發展空間,也為電影創作的積極性提供了有效充足的物質保障。此外,普通發行對於發行方來說,隻能獲得發行費用。但是,保底發行顛覆了普通發行的權利,能在票房收入中獲取更多收益,而且根據保底合同的約定內容,還有可能獲取窗口化放映帶來的收益,甚至是電影IP及衍生品收益。當然,收益的放大也意味著風險的加劇。保底發行中的風險基本上由發行方承擔。隨著制片費用的不斷提高,保底金額也隨之上漲,其隱藏的保底風險也越來越大,對於發行方的資金實力和運行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

三、補票與票房造假入侵電影放映環節

補票和票房造假是資本市場入侵電影放映環節的兩種運作方式。網絡購票平台以低價出售電影票,差價就被稱為補票,補票一般由網絡平台和片方承擔。互聯網購票興起之后,購票平台為爭奪市場份額,大打價格戰,補票隨之出現。但經歷過幾年賠本賺吆喝后,格瓦拉、貓眼等購票平台相繼出現資金問題,平台燒錢補票的行為越來越少,其更願意通過補票來獲得等額的資源交換。片方願意利用購票平台買票房或補票價,以提升電影影響力及預期收益,提高投資方在二級市場獲利的可能。補票已成整個電影放映環節的潛規則,在政策法規不強制干預的情況下會持久存在。

票房造假的現象在國內並不罕見,《葉問3》把造假推向風口浪尖。《葉問3》上映30小時,票房收入破4億元,半個月票房達到7.9億元。片方和影院聯手,通過虛構天價電影票和打造的“幽靈場”等操作創造了《葉問3》票房收入一路走高。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調查結果顯示《葉問3》被查實的虛假排片場次高達7600多余場,涉及票房造假3200萬元。發行方也承認有5600萬元的自購票房。受“《葉問3》金融事件”的影響,大銀幕發行的下一部影片《夏有喬木》被推檔,十方控股股價蒸發逾80%。票房是電影金融創新產品中核心的變量因素,是投資方、融資方、保底發行方、制片方關注的焦點。電影一旦成為金融產品,票房達到預期則各方集團皆大歡喜。反之,所有金融環節都可能出現負反應。誠然,票房是可以操縱的,因此其金融創新都存在人為操縱的可能。這也成為很多涉及金融資本市場和電影產業的投資方大肆票房造假的原動力。

補票與票房造假的本質都是運用資金杠杆的金融游戲,目的在於通過小投入撬動大票房。目前,我國電影行業法《電影管理條例》中,僅針對透漏瞞報票房做出了相關規定,對於補票、買票房、虛假排片等行為並沒有相應的認定方法和處理措施。由於缺乏配套政策法規,打擊票房造假等行為的執行力度欠缺。票房作為金融產品良性切入電影產業的一道保障,確實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嚴加監督管理,也需要資本市場的行業自律。

文化產業多元化融合的發展趨勢成為一種潮流。“文化性消費的具體實現方式已經呈現出多樣式並存、多渠道獲得、多類型選擇等態勢。[4]”電影與金融的耦合與聯姻是繁榮我國文化產業的有效策略。但“《葉問3》金融事件”引發一系列負反應違背了電影產業的運作規則,是觸碰法律和行業底線的違規操作,嚴重破壞了電影金融的生態圈。當前,“互聯網資源進一步整合,多領域、多渠道、多平台攜手創造了文化共生與共享的發展趨勢。[5]”電影產業的金融化發展在互聯網廣闊的背景下得以迅速成長。未來,電影與金融的深度融合還需更多正面積極、健康有效的探索與實踐,才能真正使資本市場的現實力量真正有效地介入我國電影產業的升級換代,為打造華萊塢帝國貢獻一份鏗鏘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魯昱暉.民族化視域下國產類型電影研究備忘錄[J].寧夏社會科學,2016(2).

[2] 金雪濤.我國電影產業鏈優化發展策略[J].現代傳播,2013(4).

[3] 黃樹清.如何實現真正的電影証券化融資[J].當代電影,2011(10).

[4] 王秋碩.論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的類型發展與優化培養[J].中國電視,2015(12).

[5] 魯昱暉.危機與突圍:“網文劇”版權問題初探[J].編輯之友,2016(4).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