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型社區信息平台構建探析
摘 要:中國城市化進程發展迅速,但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城市外來人口、原住人口、新興人口融合在新型社區之中,熟人社會被打破,生人社會已到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出現了一系列障礙。全媒體時代下,新型社區的信息平台建設需要進一步完善,借助新媒體優勢著力打造平等參與的信息互動平台、和諧互助的服務交流平台、鄰裡之間的溝通交流平台以及完善的信息監測平台,構建新型社區關系,促進社區和諧,進而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城市化﹔社區信息平台﹔新型社區關系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7-0080-03
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不斷涌現出城市新型社區,來自不同文化體系與價值規范中的人們因地域關系走到了一起,傳統的熟人社會關系圈層正在被打破,新型社區關系建設面臨困境。作為社會最基本構成單元的社區,對國家建設意義重大,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在全媒體時代的環境下,應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加快新型社區信息平台構建。
一、社區的概念與功能
“社區”一詞最早是由德國社會思想家滕尼斯提出的。他認為社區是指那些具有共同價值取向的同質人口組成的,關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團體[1]。20世紀30年代初,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將這一詞匯引入中國,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社區的含義也發生了擴展。城市現代化研究專家張鴻雁給社區的定義是:“城市社區建設是由建筑結合起來的並由居住關系構成的現實社會的社會空間發展過程。[2]”由此可以得出,社區成員之間存在的互動關系、基於共同價值取向所形成的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是社區的本質。
作為社會構成的基本單元,社區的功能主要包括:第一,政治功能:即政治穩定、政治傳導與政治參與功能﹔第二,自治功能,我國實行基層民主自治制度,其中就包括社區自治,即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第三,服務功能,社區內的居民和組織既是社區建設的主體又是服務的對象,這種人際相互服務體現了社區的交互性﹔第四,社會保障功能,以社區為載體,為社區居民提供社會保障服務。
“傳播學之父”威爾伯•施拉姆說:“傳播(communica- tion)和社區(community)的詞根相同並非偶然現象。沒有傳播,就不會有社區﹔沒有社區,也不會有傳播。[3]”在一定意義上來說,社區就是傳播,要實現社區功能的最大化,必須要重視信息交流在傳播中的核心地位,在社區居民之間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交流平台,解決城市化進程中新型社區關系出現的問題,充分發揮社區功能,回歸社區本質,進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二、城市化進程中的新型社區關系建設面臨的問題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2015年中國城市化水平發展報告》顯示:1980年,中國城市人口僅佔總人口的19%,而到2020年,政府預期這一數字將會達到60%。2010年,90%的建筑工人和80%的煤礦工人都是外來務工人員[4]。由此數據可看出,目前,中國城市化程處於快速發展時期,城市人口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形成了一種外來務工人員、農村城鎮化居民、新興城市居民和城市原住居民的混合體。原有的鄉村社區和家屬院社區中的熟人圈層被打破,新的人口、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思想觀念、新的交往方式交織在一起,生人社會到來了。生活在不同文化和規范體系中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往往缺乏歸屬感,容易產生迷茫感,造成心理上的失范性,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因此出現了困難。
首先,作為城市原住居民,由於外來人口的到來打破了他們原有的生活狀態,佔有了他們部分的社會生活資源,原住居民容易產生排外心理,因此他們之間人際對立的關系就會出現﹔其次,外來城市人口,這裡主要是指外來務工人員和農村城鎮化居民,他們大部分來自農村,文化水平較低、收入較低、生活受到限制、排擠甚至是歧視,與城市原住人口的交流存在障礙,這些讓他們很難融入到城市生活當中去﹔第三,來自不同區域和圈層的居民在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都各具特征,先前的同質化被打破,異質性的文化碰撞在所難免。最后,全新組合的城市居民,以年輕人為主,他們生活在網絡快速發展的時代,深受新媒體的影響,擅長微博、微信、QQ等社交軟件的應用,虛擬的網上社交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這也是現代人的一個通症。這些城市中的人際交往問題迫切地需要得到解決,而社區是城市最基本的構成單元,城市人口生活在社區當中,因此這些問題需要回歸到社區中去解決。
三、新媒體技術下的新型社區關系構建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居民上網人數已過半[5]。據QuestMobile公司發布的《2015年終APP價值榜》顯示,截止到2015年底,近9億中國人使用了移動智能終端設備,人均單日使用手機時長由2014年的1.67小時上升到了2.36小時,人均單日啟動應用頻次由2014年的65次上升到了78次,在月活躍用戶人數(MAU)排名中即時通訊領域的APP佔了第一名,達到了7.9億,而微信、QQ這兩種軟件佔了即時通訊領域中的前兩名[6]。從上面兩份報告提供的數據中可以看出,中國網民已佔據總人口的一半,互聯網技術已較高程度地融入到居民生活當中。另外,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居民更傾向於利用手機上網,手機社交軟件比較受網民青睞。
全媒體時代下,社區擁有著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群,因此應當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打造平等、參與、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有效的社區傳播機制,突破生人社會人際交往的障礙,加強居民之間的互動交流,構建新型的社區關系,促進社區居民和諧共處,進而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
(一)建立平等參與的信息互動平台
傳統的社區信息傳播以上傳下達的組織傳播為主,例如小區通告、公告等,只是單純的張貼出去,告知居民相關政府政策等,社區居民被動地接收著來自社區居委會等行政管理機構的信息指示,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不高。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社區人口結構發生巨大變化,關心社區事務的人員呈現老齡化趨勢,社區主力人員逐漸脫離了社區,對社區事務的關注是片面化和碎片化的,社區信息沒有得到有效傳達。另一方面,對社區外來人口的關注度不夠,社區管理者沒有提供較好的信息服務和引導,原住人口與外來人口在獲取信息方面存在不平等的現象。
在全媒體時代,為了提高社區管理的權威性和合理性,社區管理者首先要樹立社區居民參與信息互動的對等意識,然后要加快對新媒體專業人才的培養,建立以人為本的居民平等參與的信息交流平台。主要分三個層面:第一個是社區建設工作的網絡平台,由社區建設工作信息發布系統、內部信息共享系統、工作經驗交流系統共同構成,溝通政府、企事業單位、社區組織之間的聯系﹔第二個是社區管理內網與社區新媒體的互動系統,例如社區論壇、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社區APP等,建立居民求助與救助、問詢與答復、需求與供給的信息通道,主動提供各種便民利民服務,特別要加強對社區外來人口的幫助,讓他們盡快融入社區生活﹔第三個是社區建設工作進展公布系統,及時發布社區最新工作動態,並針對一些居民關心的問題主動征求意見。隻有這樣,社區管理者的決策才能更權威有效,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積極性提高了,民心齊了,社區才能和諧穩定發展。
(二)建立和諧互助的服務交流平台
物業管理是社區服務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媒體時代下的物業服務機構也要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讓服務在科技的推動下更加高效、更加舒適和人性化。
首先,要轉變物業服務理念,樹立新媒體意識,傳統的物業服務公司以追求商業利潤最大化為根本出發點,缺乏以業主為本的人性化服務理念,信息化社會中,更加強調對等性,居民對社區服務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物業服務機構必須以認為本,提供人性化、個性化,有針對性的服務﹔其次,強化物業新媒體人才培養,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更新服務形式,提高服務水平。物業服務機構通過對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運用,實行供給側改革服務,加強與居民的互動溝通,重點關注社區居民的共性需求,去掉一些形式主義、並不需要的服務,為居民提供集中高效的多元化、一站式服務,通過提升服務檔次和品位,刺激社區居民消費欲望,從而形成互利互惠的有機整體﹔最后,在與居民信息溝通方面,利用互聯網平台,對社區服務進行透明化、標准化、規范化、市場化運作,在物業與居民之間形成一種和諧的互動機制。
(三)建立自媒體下的鄰裡溝通交流平台
由於城市化的發展導致社區人口構成發生了巨大變化,熟人圈層被打破,生人社會到來,居民們往往關起門來過自家日子,缺乏鄰裡之間的互動交流。隨著網絡的發展,尤其是近些年智能手機的普及,利用手機上網、交友成為一種時尚。對於社區而言,居民生活在共同的地域范圍裡,更容易形成彼此之間的信任感。
社交軟件是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在社區交流中要把大家調動起來,需要發揮意見領袖的重大作用。所謂意見領袖是指在某些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能夠較好的利用自媒體軟件,有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社區管理者要主動培養或者尋找社區意見領袖,利用他們的力量召集大家參與到社區事務中來。可以基於共同話題進行交流,社區生活無非家長裡短,老人、孩子等都是居民經常談論的話題,社區意見領袖可通過微信、QQ或者群組來發起某個話題進行討論,通過這些平台交流分享一些生活經驗,為困難居民提供幫助,時間久了,彼此之間了解不斷加深,容易形成較為親近的關系,利於和睦相處﹔也可以將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居民召集起來,例如廣場舞愛好群、白領化妝技巧群、養生群、電子游戲發燒友群等,這種基於自媒體的圈層傳播中,由於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居民之間表達與交流的欲望更加強烈,也更加真實、自由,互動性強,參與度高,之前的生分和不熟悉很快就會被打破,隨著交流的不斷加深,圈層的不斷擴大,甚至延伸到社區之外,共同價值認同和歸屬感會逐漸形成,益於社區建設。通過網絡虛擬社區的交流,彼此之間更加熟悉,但最終人們還是要回歸到現實社會的交流中去,一方面需要社區管理者和服務者組織一些有意義的群體性活動,另一方面也需要居民自身走出虛擬社交回歸到現實社交中。另外,作為意見領袖,要加強對網絡信息的過濾,引導輿論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四)建立完善的信息監測平台
首先,重視把關人的作用,所謂的把關人指的是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始終存在著決定信息中轉或中止的把關人,其行為主要包括對信息的抑制和疏導兩個方面。在社區信息平台構建的過程中,社區管理者和意見領袖需要對一些虛假、詐騙信息及時進行監測過濾,給社區居民營造一個干淨、健康的信息交流環境。另一方面建立社區輿情、社情和民情監測體系,通過社區新媒體的后台系統,實現對網絡媒體、傳統媒體、自媒體的信息監測,快速了解和社情、民情、民意、民智,通過網絡載體、紙質載體等定向傳送,對突發事件及時提出應對建和跟蹤報告。
城市化建設的發展改變了城市社區的人口結構,來自不同文化圈層和規范體系的人們交織在了一起,彼此之間產生了摩擦與碰撞,信息的交流與互動出現了障礙。社區是城市最基本的構成單元,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關系、基於共同價值取向所形成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社區的本質。無疑,城市化的發展對社區本質造成了威脅,全媒體時代下,如何讓社區回歸本質不僅關系到社區和諧發展,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新媒體技術要充分應用到社區關系建設中去,社區管理人員、服務人員要樹立“互聯網+”的意識,提升新媒體素養,立足社區,以居民為本,打造立體的、完整的信息互動平台、服務交流平台、溝通交流平台,以及信息監測平台,實現居民與居民之間、居民與社區管理、服務機構之間的有效溝通,構建和諧融洽的新型社區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德)斐迪南•滕尼斯著.林榮遠譯.共同體與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 張鴻雁.侵入與接替——城市社會節后變遷新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3] (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何道寬譯.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 2015年中國城市化水平發展報告[EB/OL].http://www.199it.com/ archives /342308.html.2015-04-23.
[5] 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6-01-22]. 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6] 2015年終APP價值[EB/OL].[2016-01-06].http://www.questmobile. com.cn/blog-28.html,2016-01-06.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