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放緩的影市將走向何方 "有效供給不足"是症結

去年盛夏中國影市的呼嘯聲猶在耳畔,2016年的暑期檔卻聲聲嘆息。剛翻篇的7月,內地總票房43.4億元,比2015年同期的54.9億元減少21.2%,但是今年7月上映的電影總數卻比去年同期多了5部。實際上,自春節檔的狂熱消退后,影市大盤陷入在低迷期裡,仍在打寒顫。
當一部具有所有大片賣相、並被寄予厚望來“救市”的《封神傳奇》遭遇口碑坍塌,不少電影人在思考:若把2015年的高歌猛進歸為小鎮青年與中國式大片的比翼齊飛,那麼今年票房增速放緩,是誰不行了?
在清華大學教授尹鴻看來,如今電影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他所強調的“有效供給不足”或許就是現在增長寒潮的根本症結。
中小喜劇不再吃香,“得三四五線城市青年觀眾”是否能“得天下”
大約有2年時間,三四五線城市青年觀眾儼然為中國的影迷代言。尤其去年夏天,當《煎餅俠》和《夏洛特煩惱》接連以千萬元級別的投資斬獲10億元與14億元的票房奇跡時,“三四五線城市青年觀眾鐘愛中小成本喜劇”“草根逆襲的故事貼合這些構造心態”等類似觀點,成為該群體左右中國影市的重要佐証。但今年,這些規則好像失效了。
去年大鵬等人創造了多少以小博大的神話,今天就有多少如法炮制的企圖心灰飛煙滅。今年7月,林更新、張靜初主演的《快手槍手快槍手》幾乎靜悄悄地來,無聲息地走,截至8月2日,該片上映19天,票房5350萬元,無力回本。同期上映的《陸垚知馬俐》也不妙,雖主創團隊包括文章、小宋佳、包貝爾,該片迄今票房也不過1.9億元,遠不及預期。是今年的喜劇片不如去年?未必。起碼在內容上,這2部新片講述的小人物崛起故事,並不比《煎餅俠》或《夏洛特煩惱》相差太遠。
其實,不僅今夏2部喜劇不夠吃香,春節過后,《高跟鞋先生》《女漢子真愛公式》《愛情麻辣燙之情定終身》 這些標簽為愛情喜劇的電影悉數敗走麥城。哪裡出了問題?上海大學教授聶偉認為,票補退潮、金融離場固然有關系,但真正被忽略的還有“曾經被放大的‘三四五線城市青年觀眾論’失靈了”。聶偉注意到,近2年包括易觀智庫、藝恩智庫、淘寶電影等發布的產業調查報告都聚焦這個觀眾群體,並基於該群體的大數據分析來給市場提供參考。一時間,“得三四五線城市青年觀眾者得天下”的創作導向在國內院線無往不利。換言之,市場“以為”多數影迷即三四五線城市青年觀眾喜歡中小成本的喜劇,便一窩蜂地烹制同類項。殊不知,相似的配方一再出鍋,影迷早已不在原地。
也許,是時候反思三四五線城市青年觀眾論的合理性了。正如聶偉所言,“其實由這一群體貢獻的票房增量,並無法簡單歸結為他們的主動觀影需求,而僅僅是電影院粗放型生長與人口紅利二者合力使然”,更關鍵的是,“中國電影票房與三四五線城市青年觀眾發生的同源勾連,恰恰說明了我們的電影產業依然只是專注於需求方面的量化提升”。
中國娛樂資本的供給布局已發生結構性改變,大片才是市場的強心劑
改變的不僅是市場判斷,還有中國娛樂資本的供給布局。因為樂視參與投資,《盜墓筆記》 在其網站上有了專題通道﹔同理,《夏有喬木雅望天堂》 的首映發布會在愛奇藝上現場直播﹔優酷土豆把 《微微一笑很傾城》 的預告片放在首頁……如果說,過去電影研究者隻憑一張票房數據表就能分析出子丑寅卯來,那麼現在還必須加上網絡視頻的資料。
作為文化消費的娛樂行為,去影院觀影已有了越來越多的替代品、競爭者。電視、網絡劇、網絡綜藝、網絡大電影,太多娛樂方式分流了院線觀眾。數據顯示,2015年網絡劇市場份額超過了500億元,這意味著,電影已非內容消費的老大哥了。就在影院邁入如火如荼的暑期檔時,視頻網站也紛紛挂出“暑期奇幻季”的名頭,各家都以七月來爭搶同一批目標用戶。而且,互聯網憑借其渠道和資本優勢,還在不斷縮短從院線到視頻的“窗口期”。在“老黃歷”中,影片在影院放映一個月,下線之后要等半年左右才會有正版網站資源。但新規則是,電影從院線下檔后不滿一個月就有可能在視頻網站上線。《路邊野餐》即是最新案例,這部被影評人交口稱贊為“神作”的電影,雖隻在院線裡游歷10天,但從第11天開始,該片就在網站上線,幾乎無縫對接。專家們分析,這一趨勢會愈演愈盛,所有那些無特效加持的電影都會在視頻網站找到更多受眾。
票補退潮時,網劇、網綜、網大佔領客戶端,院線電影憑什麼要求觀眾一往情深?聶偉說:“從新的供給結構看,國產新大片才是市場真正的強心劑源頭。”言下之意,若要給觀眾一個非進影院不可的理由,大制作、高特效、宏大敘事的國產大片才是正解。這就很好解釋,為什麼暑期檔至今走不出泥沼———因為沒能出現一部不得不看的國產大片,口碑爭議的《大魚海棠》不是,風評爛俗的《封神傳奇》更不是。(記者 王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