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7期

“中國夢”主題電影表演趨勢研究

張汝杰 張菁菁 徐 剛
2016年08月03日08:4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任何一個時代的電影都帶有這個國家,在特定時代下的獨特文化的印記,在這個意義上,電影正是傳播文明形象,進行文化交流碰撞最有效的藝術形式。中國夢主題影片中,優秀演員的表演將藝術審美和生活真實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本篇論文聚焦於“中國夢”主題的電影表演研究,探究其代表電影中演員塑造角色成功的原因所在,同時對未來既符合觀影審美,又符合表演規律的華萊塢電影表演趨勢進行展望。

關鍵詞:中國夢﹔表演趨勢﹔影視表演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7-0087-02

“中國夢”的精神內涵是要在 21 世紀上半葉,在與當代社會各種文明的交匯之中,在不斷弘揚民族精神和自主創新的過程中,實現中國現代化。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夢就是要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形象去實現中華文明的現代復興。而電影正是傳播文明形象,進行文化交流碰撞最有效的藝術形式。任何一個時代的電影都帶有這個國家、在特定時代下的獨特文化的印記。中國夢是一種“國夢”和“家夢”的結合,國夢”是大國夢、強國夢﹔“家夢”是許許多多中國人的個人夢,一個國家的夢必須由全體民眾的夢組成。“中國夢”既是民族復興之夢,亦是個人在大時代背景下“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和進步的機會。[1]”中國夢主題電影必將蘊含著這樣的家國主題。當代以中國夢為主題的影片展現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每一部影片都是一個時代下,中國人在實現心中“中國夢”的縮影。中國夢主題影片受到觀眾的喜愛,既有當代人對於正能量影片的渴求,也離不開優秀演員對於角色的傾情表達。中國夢主題影片中,優秀演員的表演將藝術審美和生活真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追星態勢逐年遞增的電影產業鏈中,演員本身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凸顯,優秀演員或明星的參演成為了票房的號召主力。在中國夢主題影片中,演員的表演態勢呈現何種趨勢,本文以代表影片為例,總結當代電影中的演員表演趨勢,分析優秀演員塑造角色成功的原因,同時對未來既符合觀影審美,又符合表演規律的華萊塢電影表演趨勢進行展望。

一、中國夢主題電影的表演研究

一部展現“中國企業家創業史”的影片《中國合伙人》,將目光聚焦在了中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巨大的變遷下,三個主人公成冬青、孟曉駿、王陽在改變世界的夢想中,夢想與現實不斷碰撞的人生故事。三個男主人公代表的是八十年代年輕人的成長縮影,他們的定位囊括了社會價值觀中三種男性的形象:土鱉、海歸精英、憤青。這部影片的故事脈絡清晰,角色行動線明確:相識——相知——分離——各自事業起航——重聚——分裂——再聚首。片中演員進行二度創作時,對於人物性格塑造投入,讓自己化身為角色,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跟隨角色的性格進行變化,塑造出三個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 1.人物性格的投入塑造。這部影片在人物的角色性格塑造上形象鮮明,在美國大使館裡,三個角色在鏡頭中的第一次亮相打下了觀眾心中三人的性格烙印:成冬青畏畏縮縮的眼神,孟曉駿自信滿滿的狀態,王陽放棄簽証的不羈態度,將三人的形象做了一個定位。不同的態度源自他們的性格,而性格的不同來自他們不同人生經歷,同樣,不同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們在同一件事情上態度的不同:在課堂上,孟曉駿公然質疑教師的教學,王陽為了彰顯自己的獨特,也站起來與老師反駁。成冬青看孟曉駿和王陽要走,自己才收拾書本跟著站起來。面對其他同學的圍攻,孟曉駿和王陽“打不過就跑”,沒想到最唯唯諾諾的成冬青卻把教室門關上,自己扛起了圍攻同學的拳頭﹔在會議上就上市問題三人發生爭執,孟曉駿發現自己股份變少,明白成冬青是為了阻止自己的上市計劃,孟曉駿當即發鏢。王陽顧及兩人的顏面,站起緩和氣氛,成冬青堅持自己的決定,說出了“新夢想我才是真正的領導者”﹔在婚禮上孟曉駿和成冬青說著互相傷害的話,王陽站起來調和,每一個人都在為了三人共同的“新夢想”付出。孟曉駿不能忍受誤解,選擇離開“新夢想”。王陽不願看到友情分崩離析,離開了“新夢想”。剩下成冬青自己在曲終人散的婚宴上放聲大哭。這三場具體情境下三位演員有著符合角色性格的不同反應,這種反應也恰恰揭示出了三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土鱉——成冬青,不主動挑起事端,敢於面對困難,不怕吃苦﹔海歸精英——孟曉駿極為自信和驕傲,勇於爭取﹔憤青——王陽有獨特的個性,喜歡彰顯自己的個性,更願意享受人生。

2.從內心出發感觸角色。影片中,三個人不同的命運線索不斷糾葛,當中人物命運的轉變使角色更為鮮明飽滿,三位男演員的表演也將不同階段的角色進行了深層次的處理。成冬青的轉變是一種逐漸獲得自信的過程,命運給予什麼,他就接受適應。大學畢業后當老師,在年齡感上,有了成熟穩重的深色,不再是唯唯諾諾的農村男孩的狀態。被學校開除,為了生計開始奔波,做事情變得有條不紊。在辦學上找到自信,開始在具體問題上自己勇敢的做出決定。黃曉明將不同時間段的成冬青塑造的層次分明,真實可信。

孟曉駿的轉變是一種極度自信到回歸理智的轉變。孟曉駿對自己的人生有嚴密的規劃,他在大學裡是公認的才子、精英,成功者的光環使得他極度自信,簽証成功到了美國,在他自認為最應該散發光彩的地方變成了一個失敗者。回國后,孟曉駿在演講時緊張失語,他迅速調整,開始向理智回歸。王陽的轉變是從出世到入世的轉變。外國女友的離開代表著王陽詩意生活的結束,他剪掉頭發,焚掉詩稿,撒錢,這幾場戲可以看作是“入世”的王陽對“出世”的王陽的告別,是對理想的告別,對現實的妥協。正如王陽在婚禮上說的,“我以前隻會過一種生活,就是跟別人不一樣。現在我知道了,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的生活,才是值得的。”

二、未來華萊塢電影表演趨勢展望

近年來,華萊塢的電影表演趨勢呈百花齊放的姿態,專業演員力圖深入刻畫角色的多面性格,素人演員憑借真情實感的流露以求飽滿的刻畫角色。總結分析之后,我們發現既符合電影的藝術追求,又能打動觀眾審美追求的演員在組織行動上始終延續角色的心理行動,在角色的呈現上多面,基於紀實風格的表演追求,摒棄“演戲感”,將生活真實與藝術呈現完美融合。

1.角色行動延續角色的心理線索。《電影表演》一書中寫道:“今天,電影演員多樣化似乎源於電影從集中表現形體美轉移到集中表現心理美。觀眾對表層下面的東西比對表層本身的東西更有興趣。……今天演員的面孔必須展示出比出色化妝所修飾的優美外表更多的東西﹔這張面孔必須反映出現代人物內在的決斷和復雜的沖突。[3]”正是基於這樣的審美要求,電影演員的表演趨向於走進角色的內心世界,打破“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之間的隔閡,要求演員按照角色的心理動作指揮進行思維,達到人物和角色渾然天成。在電影《親愛的》中黃渤飾演的田文君堅持多年尋找被拐走的孩子,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孩子,孩子卻不認識自己,認為李紅琴才是親人。多年來支撐自己尋找孩子的精神支柱突然倒塌,田文君在樓梯裡大哭,從站立哭到彎腰,最后蹲下。這種形體上的沖擊力直接從熒幕的巨大畫幅中“壓制”而來,田文君就像個刻舟求劍的人,在時間的原點苦苦尋找自己丟失的孩子,終於找到了,不是喜極而泣,而是發現物是人非,一切都變了,隻有自己還傻站在時間的河裡。影片中趙薇飾演的李紅琴為了見到女兒,想盡辦法,最后站在樓外的窗戶上偷看窗內的女兒,趙薇的表演不是刻意煽情的哭泣,而是經歷千辛萬苦重聚的喜悅。李紅琴的行動在人看來心酸,為己卻是相聚的喜悅。片中演員組織的行動准確的延續了角色的心理線索,向觀眾展現角色的心理世界,而非浮於表面的做狀。

2.角色的多面化挖掘塑造。人有千面,面面崢嶸。演員在塑造角色時,基於導演和編劇對於角色的多面性挖掘,演員張開身上的毛孔感受到這種用意,通過細微感受將其進行順理成章的二次處理的表達,將人物的多面合情合理。影片《山河故人》中,趙濤飾演的沈濤在經歷了友人的離去,丈夫的離去,父親的離世,兒子的出國這四件事情時的狀態完全不同。沈濤給梁子送結婚請柬,恰逢梁子准備離開小鎮。沈濤為梁子的離開覺得內疚﹔十五年后,沈濤與丈夫離異,丈夫帶著兒子離開自己,沈濤仍然活的有滋有味,只是再見到蒙塵的結婚請柬,覺得唏噓﹔父親的離世給沈濤的打擊卻是致命的,從車上下來,到父親的靈堂,一段路已是泣不成聲﹔沈濤知道兒子將遠赴澳大利亞,帶著兒子坐火車到父親離世的車站坐了坐。每一個人的離開,沈濤的表演都因為不同的情感糾葛,有著不同的表現,塑造了一個真實、堅強的女性形象。

3.紀實風格的表演追求。“雖然表演風格歷有變化,總是尋求更接近現實,使電影制作藝術日趨完善的成就仍然依賴於觀眾的不斷變化的期待。[3]”中國夢精神是一種新現實主義精神,中國夢主題電影也多數符合這種追求,在這種大背景下,“演戲感”被逐漸摒棄,紀實風格的表演越來越成為表演的主流。演員在表演中趨向含蓄內斂,不求凸顯演員自我,而是展現角色的真實之美。

在香港影片《桃姐》中,養老院裡有老人過世,老人的女兒痛哭不止。鏡頭中,葉德嫻飾演的桃姐靜靜的看著眼前的一切,真實細膩的再現了一個老人面對人生無常的狀態。台灣影片《賽德克•巴萊》中,不論是主要演員還是群眾演員,每一個演員能與角色同呼吸共命運,能夠相信並置身故事中的世界,他們一起呈現出的氣節,整體的敬業精神,賦予了影片極高的藝術造詣。

三、結 語

中國夢主題電影應該是能夠給社會傳遞一種正能量的影片,面對觀眾對中國夢主題電影的多樣化需求,電影人應該擔負起“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藝術追求,最終贏得觀眾在“燈火闌珊處”的思考。大陸的表演風格在香港表演的北上沖擊下,吹著台灣小清新的風,又在美劇韓劇的自然表演浸潤下,經受著數字化時代“無中生有”對演員的考驗,著實應該迷惘。但是華萊塢演員的表演跟不了“好萊塢電影”的風,因為沒有一種成功可以照搬復制,中國電影表演也隻能依據自身的獨特性走出一條本土化道路,把藝術與高度的現實主義精彩的融合在一起,而這條道路正應該是中國夢精神下的新現實主義風格道路,即演員在組織行動時始終延續角色的心理行動,多面化的塑造角色,基於紀實風格的表演追求,摒棄“演戲感”,將生活真實與藝術呈現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

[2] 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當代影視表演趨向——第十二屆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文集[C].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

[3] (美)瑪麗·奧勃萊恩著.紀令儀譯.電影表演——為攝影機進行表演的技巧與歷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3.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