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7期

視頻直播模式下的新聞生產方式

畢秋靈
2016年08月03日09:1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開始滲透到新聞生產的各個環節,新聞視頻直播通過用戶和用戶之間、用戶和傳播者之間的實時互動,形成一種新的新聞報道方式和網絡社交形態。這種以實時化、社交化為特征的互聯網應用正在改變新聞現場的定義和新聞敘事的方式,其特點表現為內容選題突出懸念和參與感,用戶生產和專業生產共同構建出新聞視頻直播生態,將用戶變成了新聞信息生產的一部分,滿足了用戶的新聞參與感。

關鍵詞:視頻直播﹔用戶生產﹔實時社交﹔VR技術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7-0112-02

在社交媒體時代,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開始滲透到新聞生產的各個環節,給新聞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視頻直播是通過互聯網對某一事件、話題、人物等實時制作和同步播出相關影像的一種方式。作為一種比文字和圖片更生動的傳播模式,視頻直播的經歷了最早的游戲直播、秀場直播、體育直播到熱點突發事件直播的發展歷程,通過用戶和用戶之間、用戶和傳播者之間的實時互動,形成一種新的新聞報道方式和網絡社交形態。這種以實時化、社交化為特征的互聯網應用正在改變新聞現場的定義和新聞敘事的方式,充分認識和理解視頻直播模式中的新聞生產和傳播特點,有助推動媒介融合環境下新聞生產模式的轉型升級。

一、新聞視頻直播: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聞生產新模式

媒介融合環境下視頻直播的出現,使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聞生產者通過實時播出的多媒體格式的聲像和影像,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身臨其境的新聞視覺體驗,這種新的新聞形態可以稱為視頻直播新聞。與以往互聯網上的圖文報道以及短視頻新聞不同的是,視頻直播新聞展現出連續性的且有現場感的新聞場景。

視頻直播新聞是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4G網絡的普及,網絡視頻播放更加流暢,根據最新CNNIC顯示,截止2015年12月,國內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5.04億,伴隨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以及流量成本的下降,每個智能終端用戶都可以便捷地觀看網絡視頻直播。

VR以及全景視頻等新技術的出現也為視頻直播新聞帶來發展契機。VR(Virtual Reality,即虛擬現實),是綜合利用計算機圖形系統和各種現實及控制等接口設備,在計算機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維環境中提供沉浸感覺的技術。VR技術通過模擬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為用戶提供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刺激,而全景實時直播可以自由轉換視角,使用戶如同身臨其境一般,使用戶從新聞場景旁觀者成為新聞現場體驗者。

90后成為移動互聯網產業的主流消費群體,也推動了視頻新聞直播的盛行。作為追新求異的一代群體,他們對互聯網應用的需求表現為即時互動、隨時娛樂、隨時表達,他們對社交有著強烈的熱情,注重對信息的實時分享。而網絡視頻提供了多種類型的多媒體直播題材,既包括娛樂、游戲、音樂等生活場景,也包括熱點突發事件追蹤、科普新聞等。用戶在視頻新聞直播中通過與傳播者實時互動,真正參與到新聞的生產過程,與新聞生產者共同形成了視頻直播新聞的價值共同體。

二、視頻直播模式下的新聞生產特點

1.內容選題突出懸念和參與感

視頻直播最初應用於游戲直播與秀場直播,隨著越來越多的“網紅”以及明星開始使用視頻直播這一互聯網應用,視頻直播也越來越被更多的主流人群所關注和使用,具有技術和用戶資源優勢的互聯網公司以及少數傳統媒體開始採用這種模式進行新聞生產的嘗試。

(1)適用於熱點突發事件的追蹤。新聞視頻直播的最主要優勢在於實時、交互地提供新聞現場的影像。傳統的電視新聞直播在報道新聞現場時受到時間、欄目設置以及人力等限制,難以真正實現持續、即時的新聞現場播報。對於已經形成一定網絡熱度、受到輿論關注的熱點事件,視頻新聞的追蹤直播為用戶提供了更為鮮活的新聞現場影像,事件進展的不確定性以及新聞當事人的態度都成為吸引用戶觀看視頻直播的焦點。突發新聞的直播既可能是由新聞媒體發起,也可以由新聞現場的目擊者來發起。盡管目擊者直播的新聞內容從拍攝手段來看並不專業,存在畫質不清晰、畫面抖動、噪音過大等問題,但普通用戶可以在第一時間接觸和直播更具有現場感的新聞畫面。對於用戶來說,新鮮感和接地氣的內容遠比后期精心剪輯的視頻更加具有吸引力。

(2)適用於用於重大事件的直播。具有較強社會關注度的重大事件在視頻直播模式下資訊呈現更加多元化,媒體利用VR技術生產體驗式和沉浸式的報道產品,用戶從單純地觀看新聞到走進現場感受新聞,真正讓人身臨其境。與傳統的新聞專題報道相比,視頻直播過程中的實時互動,使常規性的新聞議題以更富有感染力和親和力。

(3)適用於具有不可預知性的資訊類議題。觀眾總是對充滿未知性的事件或議題具有很強的關注欲望,事件發生過程和結果的不可預知性能激起用戶的強烈期待,視頻直播正好迎合了用戶探尋未知的心理需求。在直播過程中用戶與傳播者一同解開懸念,並加上專家、專業主持人現場解讀,共同見証事件的進展,通過話題引導和直播進程呼應,引爆社交平台的話題討論。

2.UGC和PGC共同構建直播生態

自媒體的的興起和發展對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產生重大影響,微博以及微信等社交媒體應用在新聞報道中的優勢凸顯,許多社會重大新聞的第一手信息來源均來自社交媒體的UGC(用戶內容生產)。在視頻直播模式下,用戶既是視頻內容的觀眾,也是視頻內容的生產者。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手機對新聞事件進行現場直播,極大地豐富了新聞事件的第一手報道素材。隨著視頻直播的全民普及,UGC直播將成為突發事件報道的重要來源之一。

視頻直播的興起為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帶來了新的前景,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使用無人機航拍圖像和VR設備等充實報道內容。借助自身在新聞策劃和媒介融合方面的技術和平台優勢,媒體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視頻新聞直播的最佳效果,延伸媒體的功能性。在眾聲喧嘩的社交媒體時代, 對優質的內容的需求將使PGC(專業內容生產)更加受到用戶歡迎。對於新聞生產的內容差異化以及滿足不同用戶個性化需求方面,PGC的優勢和價值正日益凸顯。媒體應研究分析視頻直播用戶的心理,創新適合移動終端的直播報道模式和框架,為用戶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觀看體驗。

3.實時社交打造新聞參與感

與以往一對一的視頻聊天不同,新聞的視頻直播實現了點對多的實時交流模式,任何人都可以搭建一個直播系統,用戶之間以及用戶與傳播者之間通過互聯網設備實時溝通。電視的單向傳播屬性決定了觀眾的參與度不強,觀眾無法真正參與到電視節目的直播過程中。而視頻直播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實現用戶與傳播者之間在文字、聲音、影像上的互動,用戶的反饋可以實時影響新聞播出的內容,用戶和用戶之間的交流滿足了人們對實時社交的需求。這樣的實時互動打破了傳統電視新聞報道中觀眾隻能被動接受新聞資訊的狀態,實質上將用戶變成了新聞信息生產的一部分,滿足了用戶的新聞參與感,用戶與直播者之間的交互關系使新聞報道的內容更加立體。雙向的直播方式讓信息的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各種觀點直接交鋒,直播的彈幕功能讓用戶在線吐槽和評論,這樣既可以及時傳遞出用戶對於新聞信息的反饋和態度,避免單向傳播導致的輿論失衡,也可以提高用戶的停留時間與觀看黏性。

三、新聞視頻直播的實踐困境

當前新聞生產在平台和內容上都存在普遍的同質化現象,各家門戶網站以及傳統媒體都開始紛紛嘗試新聞視頻直播,意圖在全民直播的時代利用視頻直播樹立品牌效應,打造新的行業競爭力。然而當前新聞視頻直播仍然處於試水期,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視頻直播能否成為未來新聞生產的主流模式,還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

1.專業化優質內容匱乏。

新聞視頻直播對技術、內容和平台都有較高要求,直播平台在面臨資本、技術、硬件投入等壓力的情況下,未來新聞視頻直播必然走向專業化生產。由於長時間低價值密度的新聞內容很難獲得用戶持續關注,如何選擇適合的新聞主題與直播形式完美結合,保証新聞內容持續、穩定的輸出是未來新聞視頻直播的專業化生產亟待解決的問題。視頻直播的魅力在於懸念、娛樂、社交,應當不斷探索多元化的選題框架和報道模式,尋找與用戶產生共鳴的內容,提高停留時長與觀看黏性,營造最佳的用戶體驗。

2.用戶體驗效果不佳。

視頻直播實質上是一種視頻社交方式,用戶可以實時參與和即時分享,但用戶注意力時間有限,難以保持實時在線,因此視頻直播很難與用戶碎片化使用習慣兼容,無法全面推廣到所有新聞場景之中﹔其次,目前視頻直播的互動模式停留在聊天室、彈幕等應用,如何通過直播過程中的互動滿足用戶的深層社交需求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再者,與VR技術結合的網絡視頻直播需要用戶借助VR頭盔或VR眼鏡等硬件設備,這種設備將人對外界的視覺、聽覺封閉,引導用戶產生一種身在虛擬環境中的感覺,這與用戶對視頻直播的現實社交需求又在一定矛盾。因此,技術和設備限制降低了VR視頻的體驗感。

3.用戶直播挑戰新聞倫理底線。

視頻直播帶來或加劇一些不符合新聞倫理的現象發生,為了博取眼球,部分網絡直播平台出現涉黃、涉暴等觸犯法律、道德底線的UGC內容。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公民記者在突發現場對事件進行現場直播,必然引發有關報道倫理的爭議,挑戰專業新聞報道的倫理底線。普通網民應主動提高自身媒介素養,加強自律行為,注意當事人隱私權的保護、血腥和暴力的細節的呈現。而視頻直播平台也應該遵循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啟動嚴格的篩查程序,把握新聞直播內容的尺度,保障直播平台的長遠發展。

視頻直播使新聞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和有趣,為用戶提供了參與新聞生產的機會,也讓用戶從與傳播者的互動中獲得滿足感。伴隨著視頻直播熱潮的掀起,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專業媒體將參與視頻直播新聞的生產,在技術驅動的媒介融合環境下,媒體可以結合視頻直播模式的特點探索視頻直播新聞內容類型和傳播平台,利用這種實時互動性新聞形態塑造全新的內容競爭力和用戶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史安斌,張耀鐘.虛擬/增強現實技術的興起與傳統新聞業的轉向[J].新聞記者,2016(1).

[2] 顧潔,田維鋼.移動新聞的新聞形態特征:情境、平台與生產方式[J].現代傳播,2013(10).

[3] 向冬雪.移動新媒體直播報道模式探索——以浙江新聞客戶端春節系列直播為例[J].傳媒評論,2016(3).

[4] 趙金.VR新聞及對媒體融合轉型的啟示[J].青年記者,2016(13).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