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7期

運用新媒體思維開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馮曉莉 李永鳳 胡其圖
2016年08月03日09:35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新媒體層出不窮,影響力與日俱增,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高校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取得一些成績,但因陷入工具理性誤區,存在著很多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樹立新媒體思維,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跨界融合、協同創新,並建立一支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才能開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關鍵詞:新媒體思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7-0135-02

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3年就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極端重要四個字充分體現了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而在2016年春節后總書記調研的第一站就是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三大媒體,並主持召開新聞輿論座談會,可見總書記對意識形態和新聞媒體工作的極端重視。作為培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渠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影響大學生意識形態,引導他們樹立並擁護主流意識形態方面擔負著重要職責和使命。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研究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運用新媒體思維,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這一課題迫在眉睫。

2016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指出:截止2015年12月,在6.88億網民中,學生群體的佔比最高,為25.2%。手機上網比例不斷增長,截止2015年12月,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0.1%,學生利用手機上網,更加方便快捷,學生移動互聯網塑造了全新的社會生活形態,也將塑造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新媒體時代到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呼喚新媒體思維

1.新媒體時代到來

近兩年,隨著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和新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新媒體層出不窮,微博、微信、微視、各類論壇、網站、應用如雨后春筍,新媒體正改變一切。新媒體將不僅僅是工具,新媒體即生活,新媒體時代到來了。!

新媒體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公司技術研究中心的彼得.卡爾.戈德馬克(Peter Carl.Goldmark)首先提出的[1]。新媒體變成了分享信息的中介,傳播者和受眾界限模糊,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傳播過程不再是由生產者向消費者的單向、線性的過程,而是多對多,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全立體的傳播機制[2]。

對於新媒體概念的界定,學者們眾說紛紜,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對新媒體的基本特征達成共識。新媒體具有平等、迅速、直接、互動、重視用戶體驗、尊重個性的特征。新媒體時代,實現了人們使用新媒體的平等地位,傳受雙方對信息交流過程擁有平等的控制權﹔每個人都是媒體,任何信息即時傳播,直接表達,比傳統媒體更迅速、更直接﹔傳受雙方可以直接參與留言、評論、討論,互動性強。

2.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

新媒體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無限可能性。新媒體豐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手段,拓寬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渠道。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課程、微課堂、校園微博、微信、微視、校園論壇、聊天室等多種形式進行學習。學生與教師通過新媒體能進行及時地交流和分享。新媒體為抽象的思政教育工作增加圖像、聲音等有趣元素,提高了學習興趣。但由於新媒體傳播中信息的雜亂、無序,真假不辨,人們在使用新媒體時的“媚俗”傾向以及高校運用新媒體技術自身的不足等原因,新媒體的迅速普及及發展,也對以傳播嚴肅主流文化為主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二、目前高校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中央電視台時說,一定要發揮新媒體的影響力,在這方面,中央電視台發聲不夠響亮、不夠大。這句話同樣也適用於高校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的工作上,雖然已經建立各種新媒體平台,但布局分散、影響力差、“發聲不夠響亮、不夠大”。

1.各高校都建立了思政教育專門網站、官方微博、微信、微視等新媒體平台,取得了一些成績

隨著新媒體如火如荼地發展,絕大多數高校都意識到了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對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進與創新進行了諸多探索。目前,各高校校園網、思政教育專題網等網站建設成績斐然,有力推進了思政教育與新媒體技術的結合。尤其近兩年,大部分高校都開通了微博、微信、微視、微課堂等新媒體平台,進一步豐富了思政教育資源,拓展了思政教育的途徑和方法[3]。

2.利用傳統思維做新媒體,陷入工具理性誤區

利用傳統思維做新媒體,僅把新媒體當作工具,缺乏對新媒體的深刻認識,沒有樹立新媒體思維方式,因此高校各網站內容更新慢、時效性差,原創少,個性表達少,缺乏互動性,尤其是議題設置能力差,不能有效地引導輿情,導致訪問量不高,學生利用學校思政教育網站學習交流的積極性不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對新媒體資源的利用程度及有效性遠遠不夠,亟待加強與改進。

另外,高校各網站分散在高校內部各部門,布局零散,不少重復建設,比如校園網由宣傳部門負責、招生就業網站由招就處負責、人事信息由人事處網站負責發布等。各網站缺乏有效整合,致使信息分散,利用率不高,訪問量不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樹立新媒體思維方式,開創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

1.跨界融合、協同創新

實現新媒體的融合以及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跨界融合、協同創新,這是切實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實效的必由之路。

(1)新媒體的融合

高校要建立新媒體運營中心,將官方微博、微信、微視、校園網、論壇以及各部門微博、微信等整合到一個平台,以方便學生獲取信息和便捷服務。

先圈住師生群體[4]。目前,高校各新媒體平台由各部門分別管理,布局分散,影響力差,給師生也造成了困難。如果將全校新媒體整合到一個平台,師生要了解招聘、課表、人事、課題等各種信息都要上這個平台,將為師生提供極大的便利。

通過新媒體融合,把廣大師生牢牢吸引到新媒體平台上,然后通過議題設置功能,將師生最關注的話題拋出,通過師生留言、討論等,使相關議題越辨越明,使師生及時快速接收學校要傳遞的信息、觀念。網站管理者將反映主流價值觀、語言表達清晰活潑的留言、帖子等通過置頂、推薦為精彩發言等方式,提高廣大師生的歸屬感,滿足廣大師生的表達欲,鞏固對校園新媒體的忠誠度。

(2)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交相呼應、互為補益,實現思政教育全媒體格局

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受眾多,議題設置能力和輿論影響力強,短期就能使某一話題形成關注,迅速制造社會熱點。但新媒體也不是萬能的,新媒體信息、討論往往只是個人的主觀印象,缺乏理性思考,缺乏深度,並不專業,容易誤讀信息。因此,在充分重視新媒體的同時,絕不能忽略傳統媒體的力量。學校校報、宣傳展板、電子顯示屏等傳統媒體,要及時將新媒體討論熱烈、關注度高的問題經梳理后在傳統媒體中傳播,將新媒體傳播中有疑問、有困惑、有錯誤的問題及時作出專業、權威的回應,澄清誤讀,引導輿論﹔利用傳統媒體的優勢,解讀現象本質,深度分析事件內涵,把更深刻、更具規律性的信息呈現給學生,切實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思政教育全媒體格局。

2.建設新型的思政教育工作隊伍

(1)掌握新媒體技術,建立新媒體思維

高校從事思政教育工作的隊伍基本是文科相關專業畢業,缺乏新媒體理論與技術知識。可以採取培訓、學習以及引進人才等各種措施,提高思政教育工作隊伍的媒介素養和運用新媒體技術的水平。

(2)建立一支隊伍,深入學生的新媒體世界,獲得意見領袖地位,說服並引導學生接受主流價值觀

新媒體是一個開放的平台,任何人可以發表任何意見、觀點。有些觀點貌似正確,但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煽動性,但卻是大錯特錯的。而大學生受理論水平和生活閱歷所限,不一定能夠辨別真假,明白是非,很容易被人利用。因此,在新媒體平台上,必須要有政治覺悟高,理論水平扎實的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參與,他們與學生以平等的身份進行討論,及時發現偏差,運用淵博的知識、清晰的邏輯和正確的觀點,批判揭露錯誤,去偽存真,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樹立新媒體思維,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放下教師的身份,以平等的地位參與學生的新媒體體驗﹔迅速回應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及時予以反饋和引導﹔變冗長、單調的表達為活潑、短小精悍的表達﹔學會用互動手段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服務﹔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無論語言表達還是議題選擇都要貼近學生的需求。按照新媒體規律維護官方平台,學校官方微博、微信等,要在晚上、中午等學生上網集中的時段加強維護,並用豐富的信息形式和內容來吸引學生。

隻有運用新媒體思維來運作新媒體,才能真正實現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動作用,開創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顧棟棟.新媒體影響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2.

[2] 韋路,丁方舟.論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研究轉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報),2013(5).

[3] 曹一帆.基於新媒體資源整合態勢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進策略 [J].新聞傳播,2015(11).

[4] 胡啟明.互聯網思維在高校新媒體傳播中的運用探討[J].東南傳播,2014(7).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