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6年6月下

新聞女將彭子岡的職業素養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的典范

孫思齊
2016年08月08日10:03 |
小字號

摘要:彭子岡是中國現代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她的報道針砭時弊、語言酣暢潑辣,揭露國民黨政府的腐化墮落,稿件頻頻被國民黨當局扣發或者刪除。除了深厚的文學功底和一針見血的筆法外,她還有著果敢堅毅、直言不諱、剛正不阿的性格,對祖國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她堅持公義又體恤民情,心系底層群眾的生活,關注婦女兒童,最終成長成為新聞界的巾幗戰士。她身上所展現出的新聞從業者應有的素質至今都值得我們學習,“那個爽朗敏銳,漂亮洒脫,穿著大紅毛衣在國統區跑來跑去的彭子岡也早已定格在歷史中”。[1]231本文對彭子岡的新聞職業素養進行探討與研究,認為她為當下新聞工作者提供了學習效仿的典范。

關鍵詞:彭子岡﹔職業素養﹔戰地記者

中圖分類號:G21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06-2-0042-02

彭子岡,原名彭雪珍,1914年2月出生在江蘇蘇州,她的父親是留日回國的植物學教授,自幼生長在書香世家的子岡,七歲有余就被父親送進了學堂。文思敏捷的她在少年時就曾投稿《中學生》雜志,並受到了葉聖陶的夸獎與鼓勵。1934年彭子岡入北平中國大學讀書,后因不滿於“味同爵蠟”的大學生活,她主動申請退學,應沈茲九之邀,在《婦女生活》雜志擔任助理並採寫專稿,從此開始了記者生涯。1938年,彭子岡入《大公報》就職,其間先后輾轉武漢重慶,在國統區做了大量揭露日軍罪惡行徑的報道,與浦熙修和楊剛被並成為新聞界的“三劍客”(三人與戈楊被譽為新聞界的“四大名旦”)。

一、專業素養:敏銳的觀察能力與深厚的文字功底

彭子岡22歲時受邀為《婦女生活》雜志工作,工作之初就顯示出她過硬的採訪與寫作能力,她善於觀察、記憶力好,因此寫出的文章極具現場感,能夠生動地再現事件的整體與細節。彭子岡所採寫作品的角度既有宏觀也有微觀,有的涉及大家關注的熱點,也有部分來自於她獨特的觀察視角。她用“慧眼、神筆”來概括記者的修養,力主記者要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運用有個性的語言來寫新聞。

1936年10月,魯迅先生去世,上海學生自發組織游行,應《大眾生活》主編鄒韜奮的約稿,彭子岡也參加了魯迅先生的葬禮,並寫出《偉大的伴送》一文。起初彭子岡是心存猶疑的,對自己並不自信,直到文章寫成,鄒韜奮先生看過后大加贊賞,並決定“全文發表”。“堵在大家心頭的是空虛、蒼涼,望望前面是沒有走完的遼遠的路。一個苦笑在青年人臉上劃過,把步子放大了自拔,跟著‘老朋友’的指示,他去安息了喲。”此文一出,引來了各界好評,並被收錄於延安出版的《魯迅紀念文集》之中。1937年,她取道浙江入贛,報道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巨變中的江西農村婦女》等文從紅色老區的婦女生活狀態入手,描繪了被白色恐怖包圍下底層人民的命運和他們懷念紅軍又有所避諱的心情。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參加國共和談,彭子岡又運用她女性特有的敏感與筆觸,描繪出了一個區別於國民黨貪腐奢靡之風的毛澤東,“他的手指被香煙燒的焦黃”“我看到他的鞋底還是新的”“他完全像一位來自鄉野的書生”,[2]45這篇題為《毛澤東先生到重慶》的特寫,用寥寥數百字轟動了整個大后方。當今,一些新聞作品往往成了過眼煙雲,與其作者的專業素養不足不無關系。要出新聞佳作,沒有捷徑可走,唯有狠下死功,提升觀察能力,充實文字功底,練就三昧真火,才能拿出讓人感慨萬端的作品。

二、“重慶百箋”:心系底層群眾,展現人文關懷

除了上述報道外,彭子岡還曾採訪過冰心、宋慶齡、郭沫若等人,然而她的作品也並不僅僅局限於政治和文化新聞,還包括一些社會新聞,她所採寫的社會新聞大多著眼於戰時群眾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關注底層人民生活,彰顯了記者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抗日戰爭打響之后,后方經濟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對於此類問題,彭子岡很是關注。她通過平日裡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描繪了慘淡的后方經濟情況,“就是昨天,一個四口之家的主婦對我說,昨天一天,她們吃了一元四角前的米還沒夠。人們存著防盜賊的心理在惴惴地探問煤米價格,手中法幣寬裕的人們也小心地做起囤積勾當來……”,當她問一個囤積20擔煤的朋友但不擔心煤被炸的時候竟然得到了“被炸的可能性仿佛比煤炭漲價的可能性要少些”[3]21的回答。她生動地描繪出了底層百姓在通貨膨脹下的惶恐,並警告當權者:“人民在抗戰中不能僅僅依賴空氣和風雨生活”“后方民生的安定可以影響前方的一切”。她還針對諸如此類的民生問題提出了解決的建議,體現出新聞工作者應有的社會責任擔當與人文關懷。

徐城北是彭子岡和徐盈的獨子,他說自己的母親“對‘陪都’民生百態做了真實描繪,但重慶的新聞檢查厲害,於是她就把這些篇章寄到桂林《大公報》發表,后來新聞界稱之為‘重慶百箋’。”[4]78自1941年起,幾乎每周一篇的“重慶航訊”成了《大公報》桂林版的特色。這部分通訊作品傳達了底層社會的聲音,描寫了小人物的生存狀態,表達了他們的痛苦和掙扎,是當時社會狀態最真實的記錄。除了描寫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狀態外,彭子岡對婦女和兒童也表現出溫情的關心。諸如《擦鞋童獻金救國》《重慶的孩子們》《綠川英子偶訪》等文,讓一批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不難看出,新聞作品,要接地氣,反映民眾心聲,表達民眾訴求,源自於民,服務於民,才有強的生命力。

三、“跑新聞”:沖鋒在一線的新聞斗士,追求真相的彭子岡

新聞是“跑”出來的,隻有站在最前線,才能對事實真相做出最客觀、最公正、最真實的記錄。抗戰期間的中國,戰火硝煙不斷,別人唯恐不及,而彭子岡卻毅然地沖在最前面,一字一句記下日寇的罪行與國民政府的腐化奢靡。

1936年,鄒韜奮、史良等七人遭到國民黨逮捕,其中史良作為唯一的女性,被單獨關押在蘇州司前街女監。[5]25對於“七君子”,國民黨當局看押嚴緊,對進出人員更是嚴加核查控制,而彭子岡卻以史良表妹的身份隻身前往女監採訪,並寫出《堂姐史良會見記》一文,將史良一番慷慨激昂的論述呈於大眾眼前,發出了“救國無罪”的呼吁。[6]391938年,日軍先后轟炸武昌和漢陽,僅8月11日一天,漢陽與武昌兩地的傷亡人數就達到了888人。面對如此慘狀,彭子岡進行了最真實的記錄,“是甲長同時也是防護團員的楊新丹炸死了,他的老母親哭呆了,盡管為她靜靜躺在竹床上的兒子打扇,像是他仍舊曉得熱似的”“警報!時鐘指著十二點一刻,天空明亮得如同點著萬千盞汽油燈,憤怒地准備監視人間強盜的屠殺……”

彭子岡從不畏懼現實的可怕,也從不忌憚權貴,真相是她唯一的追隨。作為抗戰時期最為活躍的記者之一,她單槍匹馬沖鋒陷陣在輿論的戰場。“我行我素、胸無城府、直來直去”的性格讓她的文章犀利如刀,字字見血地直達敵人心臟。她的身上所展現出的勇氣與堅韌、對百姓的關心以及社會責任感都是當下的新聞從業者們應當學習的。彭子岡不畏險阻、不屈權貴者何也?目的隻有一個,求真!求真,是新聞的價值所在,也是新聞人的錚錚鐵骨震撼人心之處,其對世人的啟迪,已經超出新聞的范疇。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效仿嗎?

參考文獻:

[1]傅國涌.文人的底氣[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

[2]彭子岡.子岡作品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3]徐城北.揮戈馳騁的女斗士[M].北京: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87.

[4]徐城北.直上三樓[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5]李偉,彭子岡.白色恐怖中的紅色女記者[J].文史春秋,2006(06).

[6]楊曉霞.女記者彭子岡[J].新聞戰線,1981(10).

(作者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 

來源:西部學刊

(責編:霍昀飛(實習)、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